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穆铁柱)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点评版本)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解析](转载)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一切都会过去 (简明扣题)
高三二班学生
5月12日,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举世震惊的日子;一个冲满着伤与痛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离别的日子。 (排比修辞增强感染力)
这一天,我们沉默着走过,为的是不打扰那些沉没于地下的生命,为的是与活着的人共同承担这伤痛,为的是让在这产灾难中的幸存者感到温暖,有继续下去的勇气。 (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与读者产生共鸣)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 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生命已然流逝。而孩子,在她的怀里睡的却很甜。人们在她身下,找到了这位母亲为自己孩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改变,正是这爱,让她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我想,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努力。也许他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又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 (叙述简洁到位,引用及时,议议抒情及时,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哭什么,我们都还活着。”这是一个十口之家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他们成为了这个家的仅有的幸存者: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这是哥哥在安慰哭个不
停的妹妹时说的。一句话,代表着希望。“还活着”,这三个字多么让人悲伤,却又包含着多少希望。灾难能吞噬我们的生命,但不能吞噬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活着,明天的花朵,定会有一支是为我们而绽放的。
“出去之后,我们就结婚。”他们本是一对恋人,在地震中被埋在了废墟中,因为一堵墙,他们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他被落下的石块砸伤,自知时间已经不多的他录下了自己的声音,好让她在自己死后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他在录音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多么美丽的生命之花!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这坟墓,又如何能在上面开放得如此炫目,动人呢?
5月12日,想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感到由衷的痛心。但我要对活着的人说:生命还在继续,一切都会过去,活下来的你们,承载着已去的人们的希望,难道这还不能成为你们鼓起勇气面对明天的理由么?
一切都会过去,不代表忘记。它代表你铭记这伤痛,不辜负逝去之人的嘱托,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演绎的更精彩! (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用语深刻,意味深长,有较提升境界)
总评:文章是一位由七八十分语文水平的学生写出来的,看的出他的进步是惊人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因为心踏实下来的缘故,他很快开窍了,功夫马上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总分带有偶然性的话,作文绝对不带有偶然性的,那是反映语文水平最真实的东西。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真心学习,无论讲多少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真的有限!
这篇文章题目简洁,但扣题很紧,能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他没有跑题。文章结构清晰,使用了并列式组织结构,主题一目了然,层次一览无余。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的并列式结构不是使用通常的中心段的议论式,而是直接引用原话,非常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在语言方面,他的句式较为丰富,有长句,有短句;有整句,有散句;有常式句,有变式句;还有灵活生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可读性非常强。文章结尾,不仅照应题目和开头,使结构完整,还承载着希望,深化了主题,做到了深刻。虽然文章还算不上精品,但已经可以算上乘了。很好!
【上海高考优秀范文】(转载)
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开篇点题,第一时间传达主题信息,同时使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有文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与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
总评:本文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极富感染力,很有诗味儿。作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文笔老练的学生。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9:4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4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