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杭州太守诗词大全

更新时间:2024-03-23 16:28: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甘运洪)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大全

古诗词是一种有特别格式及韵律的文体,它以古体诗、近体诗为代表。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我在此整理了苏轼杭州太守诗词,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1

1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奇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表达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看法。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第 1 页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远眺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冗杂改变,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看法。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季节的郊外景色。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2

1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肯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善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肤浅的人生思索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谈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肤浅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第 2 页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此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亮的形象,使人有详细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肯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3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剧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方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消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

第 3 页

伴侣珍惜这大好时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3

1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余 一作:馀)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宅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抱负、生活看法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呈现了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2春宵

苏轼?〔宋代〕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芳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东坡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概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爽而著称于宋代诗坛。在这首诗中,他以清爽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富贵人家为了不让美妙的时间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充分表达了他的卓越才华。

第 4 页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4

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由于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凉爽。(天应乞与 一作:天教分付; 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

第 5 页

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苏轼杭州太守诗词5

1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宋代〕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曲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方人生。一开头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谈论。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详细地表如今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从前的主动人生看法,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2和董传留别

苏轼?〔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第 6 页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一般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缘由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读书视为积累学问、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学问,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行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养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定结果。

3海棠

苏轼?〔宋代〕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 7 页

第 8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6:2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4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词人   人生   诗人   表现   看法   读者   诗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