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更新时间:2024-03-22 20:10:2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萧星甫)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以下是边肖编著的六年级人民教育版第一册语文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民教育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对比在诗歌中的应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

1.收集和阅读鲁迅的资料;

2.标记诗歌小节的数量;

3.复习并阅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关键词:活、靠、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介绍。

上课前,老师想知道你对鲁迅了解多少。(宿城说)

是的,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被誉为我们的“国魂”。写这么伟大的人物很难,通过一首诗来赞美鲁迅更难。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第一次了解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我们

2

正是通过一首诗来赞美鲁迅的。这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一起读题目。

第二,一读流畅正确。

三首诗和七篇阅读。请走进这七小节二十八行诗,正确流畅地朗读。(原始读数)

报告自读情况。(学生要把前六小节和第二小节一起读。)对于你的阅读,老师不会做任何判断。我请了一个专家来玩课件。听重量、情绪、节奏)。你是大师吗?告诉我你现在能更好地阅读哪个句子?让我们和他一起进步。读读这句话。

第三,再读一遍想法。

自己把整首诗读一遍,看看七节里都隐藏了什么写作技巧。(学生报告后,幻灯片)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第一节和后面六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所有的诗都是对比写的,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第

3

34条与第567条相协调,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是拧上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就叫“大局在握,信心满满”。

第四,读第一节。

既然第一节总是以全诗开头,那用什么词来引导全诗呢?阅读并寻找它。(板书:““活”)两个“活”和两个“”有相同的意思吗?(回答)然后你就可以看出这个区别了。

是的,有些人虽然出生,却是行尸走肉;虽然有些人还活着,但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会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一起阅读本节)

5.读《虽然你是天生的》。

有些人过着高尚而伟大的生活,有些人过着无耻而卑微的生活。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句子能完整回答“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

4

偶然阅读。读蔑视(那是痴心妄想)、诅咒(那是你应得的)、憎恨(只要有良心的人有这种感觉)、鄙夷。

人民教育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课件

一、教材解读

文本以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植树造林,用15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子孙后代。

首先,文字描述了院外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森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面,展现了老人们在绿化森林、改造沟壑方面的成就。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森林改造的背景进行了补充介绍:通过峡谷中恶劣陡峭的环境(即自然条件)来衬托森林改造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艰辛,凸显了老农种树的艰难和坚决态度。

5

通过村里的补充介绍和老农民的陪同参观,展示了老人们植树、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成果。之后,作者自己的精神感受会提升全文,指出文章的中心意图。

文字简洁生动。借助隐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将峡谷中绿树成荫、枝叶繁茂、错落有致的图案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现了老农民为创造这片绿洲付出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巨大的生态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阅读并记住“治理、目的地、涟漪、理解、共患难”这句话。

2.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6

3.理解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大山、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教学准备:了解晋西北荒漠化现象和造林现状。

四.课程表:1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探索文本,了解老年人。

1.猜谜很刺激。

给我看看“老”这个词。请大家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谁来告诉我。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岁的时候,说话会变白”,告诉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

7

65岁开始创造了不朽的奇迹。

暴露和阅读问题。

2.自学课文。

认真自由地阅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新单词。

(2)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从哪几个字感觉老人真的越来越老了?

默认通信点:

8

(1)65岁时,他组织7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如今已有5人去世。(板书:死亡)

(2)他可敬的妻子陪伴了他一生,风雨同舟;一天,当他种树回来时,发现她已经静静地躺在炕上死去了。(板书:已逝)

(3)他已经81岁了,知道有一天会起不来。(板书:81岁)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进他的绿色院子。我忍不住鼻子发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出不去了)

第二,再读一遍课文,感受青山绿水,环境险恶的美。

1.正是这样一位老人,在晚年创造了奇迹。再读一遍课文,找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默认通信点:

9

(1)窗外有参天柳树。院子在峡谷里,山上长满了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一艘小船上,周围都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翻卷着波浪,树叶闪闪发光。

课件显示林海。这段话有两个“全部”。你有什么感觉?阅读这篇文章的指南。。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

10

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11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12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4

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

15

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16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练习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7

(1)师生对读两次。

(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

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

(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

(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18

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__,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

(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

19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

(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0

(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从“子期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21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 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22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

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23

(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4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20:1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3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音   学生   伯牙   阅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