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立足文本,思考深

更新时间:2024-03-18 23:17: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强世清)

课时61 精准分析主旨意蕴

——立足文本,思考深广

课堂讲义

复习任务 1.掌握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原则。2.掌握常见意蕴分析题的分析要领。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2021

新高考Ⅰ 《石门阵》

“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2020

新高考Ⅱ

《大师

(节选)》

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一种美味》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2016

全国乙 《锄》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知识图要

句子意蕴

句子意蕴

①探究题有时冠以“探究”字样,更多的是以“分析”字样出现。

标题意蕴

②命题点多选在标题、关键句子或物象意蕴的分析探究上。

物象意蕴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17

浙江

活动一 一文练透 [提升多层面、多角度分析能力]

小说主旨意蕴类分析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既可以要求直接分析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分析题:分析主旨、分析思想意蕴、分析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分析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分析、重要句子意蕴分析、创作意图分析都是此类。

小说好读而难懂。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意义点)难以把握。因为它不会像散文的主题那样直接告诉你,而是藏在形象中,因而带有隐晦、复杂、丰富的特点。这也为分析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棋王(节选)

阿 城

[前情概要:王一生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于是,有人提出和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我说:“不会。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

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刻爽快了。

我又进去,看见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一鞠躬,说:“甘拜下风。”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结许久才动一下。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我出来,天已黑了。有山民打着松枝火把,有人用手电照着,黄乎乎的,一团明亮。这时墙上只有三局在下了。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嗡嗡地响成一片。

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作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半晌,他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黏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大家都有些酸,扫了地下,打来水,劝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被子,沉沉睡去。(有删改)

注 王一生的母亲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做了一副无字棋,临终前送给了王一生。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赛中,王一生除喝水外,沉在棋的世界里,最后与一老者冠军言和

精做试题

1.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无字棋”三次出现,贯穿始终,寄寓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②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③寄托了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这篇小说中的“棋王”体现了儒道两家的哪些思想?请结合全文,联系人生,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尽孝,代代相传,社会和谐美好。②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王一生悟到了老者的棋技汇儒、道于一炉和“中华棋道”。棋争胜负,但真正的高手必须忘怀胜负,才能战无不胜。人生亦如是,功利之心太盛,很难取得成功。③体现了道家的无己境界。王一生加入比赛后,满怀热忱,全心投入。同样,全心投入生活与工作才能有幸福的人生。④体现了道家的无功境界。王一生答应老者和棋,不执意于输赢,就是一种无功境界。下棋可作消遣,也可视作一种精神追求。人生要谋衣食,但又不能只谋衣食。(答体现儒家的“和为贵”也可)

分析总是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而分析主旨意蕴的多层面、多角度则表现在:

1.文本层面

分析主旨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2)情节角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具体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3)环境角度。主要有两个抓手:一是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影响去破译主旨意蕴;二是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旨意蕴。

其他如标题、语言、表现手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角度。

2.文外层面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分析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

活动二 一文练透 [提升题型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的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们有人甚至觉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

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他抽烟也抽得慢条斯理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亲眼看见。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地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吕在小红门一家木材厂下夜看门。他在木材厂喂了一条狗。他每天来喝酒,都带一个塑料口袋,安乐居的顾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头,他都捡起来,给狗带去。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来了,搁了一个小提包,转身骑车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来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这是为他的猫“奔”的,——他当然也吃点。他喂着一只小猫。“这猫可仁义!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上海老头来了。上海老头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变。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后语:“那末好!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把这些北京语汇、歇后语一律上海话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语音,挺绝。上海老头家里挺不错,但是他爱在外面逛,在小酒馆喝酒。

“外面吃酒,——香!”他从提包里摸出一个小饭盒,里面有一双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块熏鱼、几只油爆虾、两块豆腐干。要了一两酒,用手纸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您大概又是在别处已经喝了吧?”“啊!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要飞了:“晏歇会!——明儿见!”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

一边吃喝起来。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现在,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那儿变成了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有删改)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安乐居经营特点:以酒为主,酒菜不少

②安乐居酒客介绍:a.老吕,b.老聂,c.上海老头

2.散文化小说(见本课时“活动一”)

精做试题

(一)分析句子意蕴题

请分析文末画线句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明安乐居的最终结局:变成了贸易中心。②表明上文都是回忆,现实与回忆形成反差,有无限感伤、悲凉之感。③表达作者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无奈。

类题延读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大师(节选)》第9题]

答案 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的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分析句子意蕴:

一、抓住特征

(1)抓其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的对象(句子主语)。

(2)抓其关键词语。

(3)抓其结构层次。

(4)抓其表达特色(技巧)。

二、适当归类

将要分析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型中。

(1)情感复杂、矛盾、变化的句子。应多揣摩人物的情感,注意小说中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体现出来,多与主旨相联系。

(2)含意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既要联系表层意思(字面意思),又要联系深层含意(语境临时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义,还有抽象方面的含义,如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应尽可能地深入下去。

(3)位置特殊的结构句。这类题所选句子多是能体现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且多选文章尾部。需要梳理行文脉络,依据句子所在位置加以回答。

(4)含蓄、隽永的写景句。多由景入情,个别景物或有线索作用,或有象征作用,对此也应关注到。

当然,上述四类句子在实战中有时分得不是如此清晰,应灵活归类。

三、注重联系

(1)看看该句与主旨的联系,分析其主旨意蕴。

(2)看看该句与作者的联系,分析其情感意蕴。

(3)看看该句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分析其深层意蕴。

(二)分析标题题

1.小说标题“安乐居”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安乐居”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②“安乐居”是旧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③“安乐居”象征着悠然闲适、自在无拘束的生活,是“老酒客们”的精神栖息地;④“安乐居”代表着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感伤情怀。,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分析标题意蕴,首先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拟题方式。有的以人物为题,有的以事件为题,有的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地点、时间为题,有的以问题为题,有的以主旨为题,等等。

其次,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联系表层含义:在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等。

(2)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

(3)揭示全文主旨:看它在揭示主旨、表明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

最后,要注意它同标题作用、妙处题的区别,不要答成标题作用题。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安乐居”还是“老酒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选“安乐居”。理由:①“安乐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②“安乐居”架构了故事情节,是一个结构的“容器”,充分展现了老北京真实的日常生活;③主题上,既追忆与缅怀了市井人生与民俗风情,也暗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带着隐隐的失落。

(示例二)选“老酒客”。理由:①老酒客是安乐居里的主要群体,通过老酒客们在小酒铺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②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③主题上,寄托了对底层老北京人的亲近及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淡淡伤感。,比较标题优劣题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1)看标题是否有线索、制造悬念、双关等作用。

(2)看标题是否能突出主题、环境、人物等。

(3)看标题自身的语言表达特点等。

(三)分析主旨意蕴题

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中人物群像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中写了安乐居里的形形色色的“酒客”,人物一个接一个地登场,没有人是安乐居里的中心人物,人人又都是安乐居里的重要人物,在他们身上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意蕴。

(1)体现了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一致——讲礼。他们虽社会地位低微,却几乎都于平凡中具有一种古代仁人君子的风度。如在听了老吕讲的屠老头之子无理打伤饭馆服务员、儿子被抓、老头赔偿医药费的事后,老聂说“该”,老王则说“这是什么买卖”,而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三个人的反应都简单而有正气:一个“该”字,表达了鲜明的是非感,“这是什么买卖”则包含了更大的义愤和不平,而“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在罪有应得的表面隐寓着对屠老头这类人“本性难移”的不齿。

(2)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爱——重义。这里的酒友之间,和和乐乐,他们终年生活于一种和乐安宁之中,酒友之间,相亲相爱,腌香椿也要分给大家尝尝鲜。

(3)体现了人物内在的自我约束——自重。每个人喝酒的时间、座位、姿势都保持不变,他们养成了习惯,天天如此。这种有序,靠的是酒客之间的自我规范;在安乐居喝酒的,也都很有节制,很少有人喝过量的,而且喝得很斯文。

(4)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自适——自爱。安乐居里的几位酒客,论社会地位、生活条件都属于下层。喝的是一毛三一两的最低层次的酒,而且觉得喝起来“顺”,下酒菜里兔头就算理想之物,但他们精神上都很满足,怡然自乐,无所营求。有人感慨兔头涨价,老吕说“有兔头,就不错”,豁达、随和、易于满足的心理,一览无遗。

分析主旨意蕴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围绕主要形象(主人公、物象)

小说都是围绕一个主要形象展开的,这个主要形象在情节中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意蕴,或者形象的不同特征富有不同的意蕴。答题时应抓住主要形象的不同时段、不同特征的表现作为切入点,挖掘其不同意蕴。

(2)分辨相关事物

分析意蕴除了要抓主要形象外,还要分辨与主要形象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文本中,与主要形象相关的事物可分成四类,即人、事、物、景。我们应按照“人、事、物、景”四个思路(方向)明确文中的具体写作内容,分析作者对这四类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赋予的不同意蕴。

(3)将事物抽象化

即主要关注人、事、物、景中蕴含的文化、人性(人情)、生命、历史、自然、故乡、祖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在分析情感意蕴题的答案表述中,必须要出现诸如同情、赞扬、肯定、批判等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这是与答思想意蕴题最明显的区别。

巩固训练

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里的春天

孙 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们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

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地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1.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意象清新、优美,让阅读者感到清爽,产生阅读兴趣。③暗喻通过“我”的开导,“女人”理解了丈夫的参军抗日行为,她的思想由“寒冬”转变为“春天”。④小说叙述山里村民春播遇到困难,但在村主任、八路军的帮助下,及时在春天完成了耕种,标题暗示山里村民将迎来生活的“春天”。

2.请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意上,媳妇们只是想看一下自己的丈夫,不是想阻拦丈夫从军。②形象上,媳妇们直率、朴实,通俗、形象的话语表明了她们思想的进步。③情感上,媳妇们虽舍不得自己的丈夫,但她们顾全大局,精神可嘉,赞扬了媳妇们思想的进步。

3.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人情美”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者根源不同。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似之处: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善良的特点。

(2)不同之处:《边城》的“人情美”源于诗意祥和的边城环境。一方面是通过写纯真可爱的翠翠、重义轻利的爷爷、热情憨厚的傩送的具体事例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是将过去的人情美与现在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相对照来体现的。而《山里的春天》的“人情美”源于八路军抗击日寇,无私帮助人民群众的事实。一方面是通过写八路军无私帮助困难群众的事例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质朴、通情达理的品质来体现的。

二、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 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来到新疆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答案 C

解析 A项“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B项“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独,也会释放出具

有感召力的美。D项“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全矿的人之所以都来看栽树,是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既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地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答案 A

解析 “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错,应是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了铺垫。

6.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孩子们心有抗拒。②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孩子们有所触动。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孩子们心中充满渴望。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孩子们满心欢喜。

7.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象征,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23:1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9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分析   意蕴   小说   安乐   孩子   主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