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

更新时间:2024-03-17 08:46:2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江云锦)

维普资讯

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06.Vo1.4。No.3 ・专题・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 张亚群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大学自主招生与招生考试专业化、常规化是高校入学制度选择的重要趋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大学,其自主招生考试模式上的差异,是大学招生与考试形式不同组合的结果。复旦和上海交大的 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进程。 关键词: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制度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6)03—0008—04 The Choice of independent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s ZHANG Ya-qu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o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 ̄,China)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as well as the speci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are two remarkable tendencies in reforming the admission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different recruitment systems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the results of combination of diferent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recruitment policies、The recruitment reforms conducted by Fudan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independent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independent entrance examination;choice of system 大学自主招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 会影响非一般自主招考所能及。对此一些人感到高校 础,也是高考改革的焦点之一。今年春季,复旦大学(以 自主招考改革步伐太小,缺少“实质性”进展。在此特 下简称复旦)、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所实施的 定背景下,复旦、交大自主招考改革举措的出台,打破 自主招生考试改革,作为我国自主招生的一项重要探 了高考招生的“常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索,在教育界、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它不仅受到社会 与历年保送生、优秀生选拔等自主招生不同,复 大众的普遍关注,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大学自主招 旦、交大明确宣布,大幅增加大学考试权重,不以全国 考的制度选择。 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而以自行组织的面试 成绩决定录取。尽管两校自主招考办法略有差异,改 一、一石激起千重浪 革试点范围也较小,报考对象仅限于上海市考生,录 我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渊源有自,可上溯至近代 取名额各有300人(约占各自招生总数的10%,实际 高等教育制度初创时期。其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各录291人),但其结果已在教育界和社会大众中引 与社会、政治的变迁,高校从单独招考逐渐向政府计 起轩然大波。如果说媒体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偏重新闻 划与统一招生考试过渡。fI_新中国长期实行统一高考 效应,那么,考生、家长、中学教师和自主招考举办者、 招生制度,近年来,在部分重点大学实行自主选录5% 教育与考试理论研究者对于此次自主招考则有更多 新生等改革试点,高考招生形式逐渐增多。但由于统 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 一高考成绩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录取标准,其教育与社 此次招考改革受影响最大的是考生和中学。复旦 ・ 8 ・ 

维普资讯

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采取考生自愿报考、大学组织两次考试的办法,考生 享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交大以中学定额推荐为主, 再按学科大类组织专家对所有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 确定面试对象,此举扩大了考生所在中学的发言权。 这些选拔办法对于各类考生和中学产生不同影响。就 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习惯于大考、小考的中学生(有的 已拿到各种全国性、国际性比赛证书或某项特长证 明)来说,复旦、交大式的自主招生选拔无疑为其提供 了更多的入学选择机会,因而倍受欢迎,而那些达不 到报考两校“硬性标准”的中学生,则望“校”兴叹。 就中学教育、教学活动而论,这种新的自主选拔 方式和标准,具有明显的综合评价导向作用。复旦设 置10个科目、3小时的“申请资格测试”,旨在检测自 主申请者中学基础知识水平,矫正目前高中教育所存 在的严重偏科问题。两校自主招考办法不同,但对中 学教育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考生、家长从其切身 利益出发,更关注自主选拔方式、选拔过程的机会均 等与公平公正性,这也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自主招考新举措对于试点大学自身的考试管理、 考试技术、大学培养目标和教学活动提出了新挑战。 这一改革赋予了两校完全的招考录取自主权,如何合 理使用和有效落实招生考试自主权,没有现成的模式 可以模仿,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气、科学的论证和相应 的制度创新。自主招生考试,必须保证考试的信度与 效度,切实维护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公平公正性。为 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心准备自主 考试选拔的每一个环节。自主选拔人才与大学教学改 革密切相连,如何选择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如 何创造相应的培养模式与育人环境,这些都是自主招 考所面临的新课题。 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对于国内其他 大学招考改革也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促使大学招生管 理部门和办学决策者在招生模式上做出抉择:是继续 按照既定的高考模式招生,还是“跟进”复旦、交大式 的招考改革?或另创新的招考模式?由于此次两校自 主招考录取早于其他自主招生院校,有的大学担心试 点地区优秀生源被抢走,因此,对于提前单独招考跃 跃欲试。当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办学理 念、培养目标、招生标准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各校自 主招生考试办法不尽相同,改革具有多样选择性。 在教育理论界,复旦、交大的自主招考试点也引 发不同的看法。相关议论涉及高考改革诸多问题,各 界观点难以备举。其焦点之一就是,这一新的自主招 考模式,是我国高考改革的“一般趋势”,还是自主招 考的一种“特例”?这需要深入的理论探析和更多的实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06.Vo1.4,No.3 践检验,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 二、自主招考改革的评价标准 作为自主招生考试的一项试点,复旦、交大的招 生改革具有领导重视、参与面广、影响大等多种特点, 这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大学招生考试改革虽然承担 一定的风险,但通过改革可以积累经验,推进我国高 考制度的变革。目前,人们之所以对其褒贬不一,除了 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学术视角和认识程度的差异外,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衡量招生考试改革的客观评 价标准问题。我们应以合理的标准,综合审视两校自 主招考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担负着检测中学教学水平、 为高校选拔新生、维护教育与社会公平等多项功能。 从全国统一高考变为大学自主招考,大学在获得更大 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自己的责任,需 要更加自觉、全面地发挥其招生考试的社会功能。高 考改革具有多重导向,包括“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 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 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还要 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高效。”蠲这些基 本导向成为评价高校自主招考改革的重要标准。 就选拔高素质的、多样化的优秀人才及推进中学 实施素质教育两项标准而言,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 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两校的招生选拔标准多 元,既参考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结果,也增加了大学 自身的决定性选拔环节,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和大学 选拔人才。因其为首次招考,考试办法、考试内容多出 乎考生、家长和中学教师的意料之外,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应试”的成分,较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实 践表明,这种考试确实选拔了一些学业优秀和表现出 众者。两校的自主考试与录取标准,达到了引导中学 教育教学目标转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复 旦为例,初试为笔试,考试囊括语文、数学、英语、政 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l0个科目, 较好地考察了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从考试公平来看,在考试举办方的精心设计、严 格管理及社会舆论的密切关注下,两校在试点范围内 自主招考做到了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在整个招生考 试选拔过程中,招生学校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保障考 生和中学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推荐权。考试组织有 条不紊,考试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 督。面试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科学、公正,参与考试评 价者认真负责。这些都是继续顺利推进自主招生考试 改革的重要因素。 ・9・ 

维普资讯

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另一方面,今年复旦、交大的自主招考办法也存 在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其一,自主招 考的试点范围仅限于本市,这固然有区域教育差异 性、考试过程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考虑,但由此也产 生招生报考不公平问题,舆论界已有评论,此不赘述。 其二,笔试与面试的录取权重比例值得研究。如 交大在中学推荐的基础上,审核确认报考者的资格, 以面试成绩决定考生去取。招考过程缺少笔试环节, 不利于全面评价和科学测量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 教育测量学来看,面试与笔试作为考试测量的两种基 本手段,各有其适用性,二者各有利弊。笔试考察、检 测范围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客观性与便利性,能够 实行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并具有可比性。面试检测具 有灵活多样性,便于考察考生的个性特征与特殊才 能,但其检测的范围较小,不宜大规模推广普及。面试 虽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口说无凭”问题,但复查 费时费力,不像笔试一目了然。此外,面试行之既久, 也容易“套题”,从而失去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其j,学校面向全国自主招考的成本问题。复旦、 上海交大“面试”选拔模式之所以难在全国推广,原因 之一可能在于考试成本太大。如交大副校长印杰所 言,交大拟在江苏招生35人,却引来了35万人面试 报名,这样筛选材料、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下来,高 考招生成本将非常之高。如此大范围中挑选区区几十 个人,以概率来算,录取准确率也会大大下降。如果上 海、北京、广州等地同等水平高校联合“面试”招生,可 能更具操作性,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招生成本,一方 面考生也可以避免连续面试而带来的压力。『3噶剑雄 教授也指出,复旦大学这次自主招生的成本是相当高 的。仅第二阶段的面试,就得组织各学科150位专家。 每位考生都必须由5位专家面试,每位专家平均要测 试lO名考生。如果复旦全部考生都进行这样的面试, 就得组织1500位专家,或者这150位专家每人平均 测试100名考生,这既不现实,也难保证质量。 其四,两校以面试为主的招考办法,难以摆脱社 会大环境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若全国各高校 普遍推广面试招生录取,目前阶段还有许多困难需要 克服。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 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悬殊,大范围地实行面试招 生,不利于弱势群体、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公 平选择。在广大边远落后地区,考生有经济能力前来 参加前途未卜的大学自主面试为数相当有限:参加面 试而落选,徒增其家庭经济负担。 此外,复旦、交大在招生试点中还面临其他一些 两难问题。如自主招考仅面向学校所在地招生,无形 ・1O・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06.Vo1.4。No.3 中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若 放开限制,面向全国自主选拔考试,不仅增加学校招 生和考生报考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的效 率,得不偿失。 总之,评价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应持综合、多 元的标准。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在选拔创新人才、 引导中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兼顾考试的公平与 效率。前者是自主招考改革的目的,后者是改革成功 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实现方式,建 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离不开招生与考试公 平。失去公平的大学招考制度,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 认同和支持;而缺乏效率的大学招考制度,也就难以 保持活力。 三、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 制度既是一种规矩,也是一种机制。循规蹈矩往 往缺乏创新精神,但不以规矩则无以成方圆。世界上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大学招生考试制度随着社会文 化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另一方面,大学招生考试 制度的变革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规律可循。大学 招生考试改革的导向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 要,为人才培养与选拔服务。综观中外大学招生考试 制度变迁的轨迹,大学自主招生与招生考试专业化、 常规化是重要的改革趋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大学,在自主招生考试模式上的差异,是大学招 生与考试形式不同组合的结果,其背后受特定的政 治、经济、文化传统及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 我们选择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不妨了解和借 鉴国外一些大学自主招生模式。日本大学招生经过百 余年的发展演变,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形成两次 考试模式,分别由日本政府与大学各自举办。“大学入 学考试中心”属于官办机构,负责实施国立大学统一 考试。1979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共通 第一次考试”。第二阶段大学自行组织考试,按系别出 题,突出专业特色,考察专业适应性。 法国大学招生考试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升学模式, 从拿破仑时代延续至今。每年按学区(全国共有27个 学区)举行一次全国性中学毕业会考,由各学区具体 主办。凡持有中学毕业资格证书或具有相等资格者, 均可到中学所在地或家庭所在地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注册学习,不需另外考试。法国高等专业学院(习称 “大学校”)实行另外一种招考模式。因其培养方向明 确、专业性强、适应性与就职率高,享誉世界。全国约 有300余所“大学校”,5万名学生,入学考试竞争激 烈。大学校招生由若干所名牌大学对预科班学生实行 

维普资讯

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联考,合格者方可入学。考试大纲和试题由教育部确 定,各校考试时间不同,一般在4-6月;按教育部规定 名额择优录取。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初试为笔试,考 4门公共课、2门专业课,近30个小时;通过者参加口 试,考5门公共课、2门专业课,近30个小时。5%入 选。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初试后,有4次复试,共2O多 个项目。 澳大利亚作为联邦制移民国家,奉行文化多元政 策,高校招生由各州举办,各高校按入学申请的学科录 取,不按总分排名。以昆士兰州为例,“昆士兰高等教育 入学中心”(Tl1e Queensland Tertiary Admissions Centre Ltd)作为一个公共非营利公司,代表本州大学、技术和 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发布课程信息和入 学要求,提供申请材料,接受和处理每年的入学申请,为 申请入学者和高等教育机构公正、高效、公开和负责任 地办理申请和选择程序。考生可以按个人选择顺序一次 申请6种高等教育课程,比每次单独申报修读各高校课 程要简便得多。由高等教育机构认可各种正规的与非正 规的入学资格,高等教育入学中心提供相应的审查和考 试服务,包括“特别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就大多数l 2 年级学生来说,主要依照其高中成绩总排名确定接受大 学教育课程。申请入学合格人数大于院校实际招生数 时,按照申请人“成就”高下的顺序挑选。在某一档内,合 格申请者人数超过某一课程实际招生数时,则采用“学 域排名”(Field Position),形成一个更可接受的挑选序 列。学域排名测量学生在某些学习领域的成就,强调特 殊的知识和技能。 国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考试机构历史悠久, 有的已创下享誉世界的考试服务品牌。美国的教育考 试服务社(ETS)发展历程昭示,大学招生考试需要一 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然,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教 育发展程度不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既有共性,也存 在某些差异。 复旦、交大的自主招考作为国内最新的考试改革 举措,尽管刚刚起步,但已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益启 示。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以抛砖引玉。 启示之一,适当增加大学自主选拔考试环节,扩 大自主招生的多样性选择,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 大学招生根据各自的办学特点和要求,适当增加自主 测试环节,有利于增强招生的针对性,扩大考生与大 学的选择面。 启示之二,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应借助全国统 一高考,减少不必要的考试负担,提高招生考试的公 平性和效率。招考适当分离,有利于发挥大学与考生 的双向选择作用。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Fudan Education F0rum 2006.Vo1.4.No.3 和地区的大学自主招生实践中,往往借助于(全国性 的或州级地方性的)统一考试机构的力量,发挥其教 育考试的专业检测功能,使用相应的检测结果作为录 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启示之三,应完善我国自己的考试品牌。在谈论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时,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引用 西方大学招生模式,以西化的标准评价中国的高考制 度。有的则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与国家统一招生考试 对立起来。实际上,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二 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同统一高考至少是评价考 生学科文化水平的一项有效尺度。今年复旦、交大的 自主招考规定,那些已经被自主录取的考生,也须参 加夏季高考(目的不是为了招生录取)。虽然高考成绩 不影响考生已被录取的事实,但成绩的高低将会影响 考生入学后的奖学金和专业的选择。这项规定间接证 明了现行统一高考的教育测量与比较价值。 实际上,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均以高考成绩为基 本依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内地高考 统一招生。香港大学在内地实行单独招考,主要依据 四项指标:高考成绩、英语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个人 材料的主观评价。其中,高考成绩需达到考生所在省 份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后三项指标由港大评定。[61 大学是一种传统,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选择,既 要借鉴和汲取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也不 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教育、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传 统的制约。我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已经开始,改 革形式多样。这些改革不是简单的与“国际接轨”,而 是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的积极探索与择善而从。在这 一方面,复旦、交大的考试改革试点,对于完善我国大 学自主招生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 的启示Ⅲ.中国教师,2005。(6). f2】林蕙青.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5, (3). [3】知名高校校长“三问”高考改革.新华网.2006—04一l1. 【4】葛剑雄.自主招生是方向具体实行须谨慎[ 新京报,2006—03—6. f5】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JJ_教育研究,2005,(3). 【61张亚群.透视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 (10). (责任编辑:治文) 收稿日期:2006—4—29 作者简介:张亚群,男,1961年生,安徽庐江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 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博士,专 业方向:高等教育吏、考试理论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8:4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7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招生   考试   自主   大学   改革   招考   教育   考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