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杨守址)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①,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尝推其奉②以良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③仲淹晏如④也……帝方锐意太平,数⑤问当世事,仲淹……上十事。……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⑥,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释】①允僭:多余而不称职的官吏。②奉:俸禄。③易衣而出:指家里衣服少,呆在家里的人要将衣服脱下,给要出门的人穿。④宴如:安定平静的样子。⑤数:多次。⑥重肉:两种以上的肉食。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政治信念。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个事例,表现范仲淹的“先忧”或“后乐”行为。请先指出是“先忧”还是“后乐”,再用现代汉语简要概述事例,不超过30字。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节选自宋深《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以中有足乐者 以其境过清
C.撰长书以为费 军书十二卷
D.言和而色夷 政通人和
(2)把“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临别赠言,作者借自己青少年时期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刻苦攻读,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B.选文写作者在隆冬时行走在数尺深的大雪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到深山巨谷中潜心读书,条件极为艰苦。
C.现在的太学生有朝廷按时供给的粮食,有丰富的藏书可供诵读,有学官可供求教,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优越。
D.作者用自己年少时求学之艰难与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之优越进行鲜明对比,强调了主观努力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② ,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③ ,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④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羲之第五子。②眠觉:睡醒。③剡(shàn):剡县,今绍兴嵊州市。④经宿:经过一夜。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造门不前而返________
②吾本乘兴而行________
(2)从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弗敢加也________③公将鼓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C.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
D.本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及对比方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
5.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伛偻提携________
②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
③孟子对曰________
④乐民之乐者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________。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作为滁州的父母官,是如何践行孟子这一主张的。
________
6.课外文言文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仲连辞让再三/旦辞爷娘去
B.终不肯受/受上赏
C.遂辞平原君而去/太丘舍去
D.终身不复见/不敢出一言以复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所 贵 于 天 下 之 士 者 为 人 排 患 释 难 解 纷 乱 而 无 所 取 也
(3)选文鲁仲连的行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说明理由。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的“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西蜀之去南海
B.去国怀乡
C.去年天气旧亭台
D.公然抱茅入竹去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妙处?
(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思想感情?
(5)欧阳修自称“醉翁”,他诗酒山林,别有一番天地。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情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 ,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
B.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C.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
③饮少辄醉 辄: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________
⑤可鉴毛发 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拥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三大白而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
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的“拉”与“余强饮三大白”的“强”,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 , 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侯清约甚/以其境过清 B. 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
C. 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 D. 一州服其平/何苦而不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旦 徒 行 入 府 署 野 夫 不 识 与 争 道 不 问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 (1)曾经
(2)上书请择郡守的事例, 是“先忧”的思想的体现。范仲淹上万字书请求朝廷慎重选举官吏,安抚将帅。
2.B
解析: (1)B
(2)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人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3)B
3. (1)上前;兴致、兴味、兴趣。
(2)王子猷是个率性而为的人。他乘着小船经过一夜到了戴安道门前却不进门拜访就返回,只因兴致已尽,可见其率性。
4.D
解析: (1)目光短浅;虚报;击鼓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②我发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D
5. (1)指老人;倒下的样子;回答;以……为乐(把……当作快乐)。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②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3)与民同乐;欧阳修与滁州老百姓出游,领会山水之乐;与众宾客设宴同饮,享受宴酣之乐;欧阳修把人民的快乐当快乐。以此来践行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6.C
解析: (1)C
(2)所 贵 于 天 下 之 士 者/ 为 人 排 患/ 释 难/ 解 纷 乱 而 无 所 取 也
(3)有。鲁仲连为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行为在今天仍然值得发扬,因为他为人排忧解难,助人不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外,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也是值得发扬的。
7.B
解析: (1)北宋(宋)
(2)B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音节和谐;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写出花的幽香,树木的繁茂,凸显了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美景,自得其乐,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4)表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作者仕途坎坷,但他能忘怀个人得失,寄情山水,勤政爱民,其坦荡旷达的气度和兼济天下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8.D
解析: (1)D
(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9.C
解析: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10.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11.B
解析: (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B
12.B
解析: (1)B
(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8:1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7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