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陶景明)
维普资讯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书写海洋 言说生命 试论夏曼・蓝波安 海浪的记忆 口张晓妹 夏曼・蓝波安,汉名施努来,雅美(达悟)族人。1957 海洋的世界。大海,是达悟人的生活依靠,也是达悟人的精 年生于台湾兰屿红头部落。1980年考入淡江大学法文系,接 神寄托。夏曼・蓝波安宣称:“大海是我的教堂,也是我的 受了完整的现代教育。1989年为体验原生态生活方式重返部 教室、创作的神殿,而海里的一切生物是我这一生永远的指 落。1999年考上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多年来, 导教授。”…夏曼・蓝波安成了海洋的朝圣者,他身上的每 他对台湾原住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从中体悟部落 族群文化,并提炼出部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之上升为一 种终极的生命体验。 一个细胞都蓄满了对海洋的深情,他的文学散发出他所感受 他的第一部作品《八代湾的神话——来自飞鱼故乡的神 老人那充满智慧的独特思维方式,不懈地记录着部落传统的 到的每一道河流的气息。 话故事》,是他学习母语并搜集整理族人记忆中的神话传 夏曼・蓝波安刚回到部落时,被部落人称为“汉化台湾 说,从而真正走进达悟文化所做的一次尝试。他的第一部长 人”,因为他丧失了传统部落的生产技能,比如造船、射鱼 篇小说《黑色的翅膀》,也是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第一部长篇 和捕捉飞鱼。而当他向部落回归迈出了第一步时,已经表明 小说,曾获台湾重量级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另外,他 )收在《台湾 他对当今台湾社会现实与现代文化有一种抵触,从而自觉地 的两部单篇作品《冷海情深》和《飞鱼季Arayo)建构属于台湾原住民所特有的一种归真的、健康的美学生态 文学二十集I978—1998:散文二十家》里,这些都奠定了他 文化。 作为一个原住民作家在台湾文坛的地位。由十三篇文章结成 “是他海洋学习的 为了重新获得民族与身份认同,恢复作为原住民一份子 的集子《冷海情深》,诚如孙大川所言,的人格尊严,洗去“汉化的污名”,他走近大海,真正融入 记录,和海流、和鱼族、和天候、和黑夜、和老人谈话、缠 多写恋爱、性欲以及三角、多角关系,但并不能仅凭他选用 后,张资平还试图通过创造社的老相识郭沫若,潘汉年谋求 一的题材就来评价作家品味的高低,关键是看他如何去表现这 个大学教职,但很快他的汉奸行径就被清算。“1958年9月 类题材,并且通过这类题材想要表现什么。在张资平的大量 2日,上海市中等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开庭判决,根据张资平 创作中,的确有很多是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的作品,有人批 充任汪伪汉奸职务、积极从事出卖祖国的汉奸活动,撰写反 评他为商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张资平自己也不讳言其对 动论文,大肆宣传日、德法西斯独裁专制思想,以及长期著 于金钱的追求。他在《写给谁的信》一文中,这样表白:“X 译毒害青年的小说等罪行,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20年。” 兄!我今才晓得现代是物质的时代——不是,不独限于现 (鄂基瑞、王锦园《人生的失败者——张资平传》,复旦大 代,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直至人类灭亡为止,怕都是物质的时 学出版社,199I,69页)一年之后,张资平被押至安徽南部 代,黄金世界—一人只要有金钱,没有事办不成功的!我有金 某劳改农场。1959年12月2日,张资平在劳改农场病死,因家 钱,我自信我能够把地球破碎!我天天在梦中赞美黄金万能! 版社,1998年,第207页) 也正是这种观念使他在面临民族大节的关键时刻,会置 中无人,其后事由政府处理。曾经红极一时的张资平就这样 绿,并且时至今日,也无人提起。何等可悲! 张资平从一个“当红作家”最终成为一个“汉奸文 人”,不能说没有客观的因素,但是与他同时代的文人相 比,正是他的以金钱为追求、偷生苟活的保命哲学,使他在 欢呼黄金万岁!”(朱寿桐编《张资平自传》,江苏文艺出 默默死去,以皖南农场的荒草孤坟,终结了大上海的灯红酒 民族大义于不顾,变节侍敌,多次发表文章、创办刊物为日 本军国主义做宣传。在和汪伪集团的争权斗争中失败后,被 授予汪伪政权农矿部的简任技正,一个小技术官员。但是他 大是大非的民族大节上,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他的一生 的汉奸身份是不容置疑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是失败的一生,是在金钱和政治的漩涡中浮沉和淹没的一 讲话》把周作人、张资平都定性为“汉奸文人”。抗日战争 生,是留给后人太多启迪和思考的一生。 胜利后,张资平被国民党当局以汉奸罪判刑。新中国成立 (赵强,泰山学院中文系) 2oo6 o7
维普资讯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斗、拥抱、对峙,终于他成了海洋的子民,也被族人接纳, 的如他女儿的门牙齿一半的眼睛瞧着他”。海底的小鱼,与 他是达悟。” 该作品记录了他和父亲一同上山砍柴造刳木 他自己小女儿联系起来,这种默默的温情只可能是对海有切 拼板舟,他第一次与族人在飞鱼季出航、拿着自制的鱼枪到 身的体会的人才会产生,真正地把海当作自己最亲密无问的 海中射鱼的感受,在宽广而生机盎然的海中见闻,以及达悟 亲人来对待。 对于神灵的敬畏思想……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有着生动地描 中。 即使在海里与鲨鱼鏖战,他们对海也没有真正的憎恨之 朴素的民族心理反映了早期原住民对自然界一切的生命敬畏 的生存方式。海洋让达悟族人囤积了谦虚,海洋也塑造了达 由此观之,夏曼・蓝波安对海洋的书写,传递出对海洋 的深情,体现了一种对自由与美的向往,有种超越现实的审 述,将人引入进兰屿的生活、达悟的精神以及辽阔的大海 情,而是采取一种情感转移的方式,解释为恶灵作怪,这种 稍后发表的《海浪的记忆》与《冷海情深》一脉相承, 题材的选择上已经越来越纯熟,不再拘泥于原住民大的素 材,诸如族群人们共事上的摩擦一类小事也能写入文中。 都是集中书写海洋文学题材,但相比较他的前两部作品,在 悟人的气质与心性。 《海浪的记忆》分为两卷: “海的美丽与哀愁”和想念岛上 美价值。 的亲人。本书收入四篇序言,我们提取四篇序言的关键词, 会捕捉到该书的内涵特质。孙大川I作的序言《兰屿老人的 海》,看出了兰屿文化与老人的关系,其中的隐喻也是可以 感知的,老人就是兰屿文化的缩影一智慧而孤寂。蒲忠成 的序言《海洋思维的悸动》,抓住了夏曼・蓝波安独特的思 维结构——与海洋相关,也突出了作者海洋书写与台湾主流 文化相异的文化内涵。夏曼・蓝波安的老师陈其南的序言 《与海相恋的雅美人》,挖掘出了海与作者深情的关系。而 夏曼・蓝波安的自序《一个有希望的梦》,则表明他的写作 无非是他回归自然的一个美丽且有希望的梦。 笔者细阅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一书,试就其作 品中所呈现的生命与美学价值观做一探悉。 一、“归真”于海洋——与海之深恋 首先,他是大海的歌者。 《海浪的记忆》主要是夏曼・ 蓝波安回归到部落生存一段时间之后,考上台湾国立清华 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这个过程中写作的。当他归真于部落 时,他发出了深情的呼喊:“海,是有生命的,有感情 的,温柔的最佳情侣。”由此对海还衍生出一种近乡情怯 的心理:“海,是否对我陌生?抑或是我,对她的陌 生?”他的这种对待海的情感,在台湾评论研究者吕慧珍 的硕士论文《书写部落记忆》中也评介说: “作者说‘我 正与海洋热恋’,也说‘海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他的笔 端饱含情感,写出达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美感”。其 实,海与每一个达悟族人都是深情的, 《龙虾王子》篇里 描述夏曼・马洛努斯不愿意去台湾打工赚钱,主要是他 “一躺下来睡觉,脑海里全是海里龙虾的鬃角,而我工作 的地方又看不到海,令我非常痛苦”。而夏曼・蓝波安最 能体会那种很难说清的感受是,“体内活动的细胞在无人 的深海里能完全地不被干扰、自由自在,无限地快乐。” 而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最丰富,翻开老人的一生历程就如 海浪掀开一波一波的记忆。在《望海的岁月》篇里,对老 人和海有如此生动地描述: “三人脸上深浅不同笑容挤压 出的皱纹仿佛是海上不规律的千波万顷,刻画着也掀开他 们古老的记忆。”这里的记忆不仅仅指老人本人一生所走 过的经历,也包括古老的达悟族的风雨沧桑的历史,它们靠 口传文学雕刻在脑海里并且代代相传。 其次,族人对海洋的深情。通过夏曼・蓝波安书写海洋 与人之间关系的比喻句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出达悟人 兰与海洋特殊的感情。在《上帝的年轻天使》篇里,“害羞的 星小小红鱼在啄一小口后就躲进礁缝,并且不停地伸头用小小 《 呈 . 二、族群的禁忌——美学之审视 先看禁忌与族人的生命价值《海浪的记忆》主要呈现出 族人的生命价值与族群的文化之 丝网交织的关系,这些都 是作者通过书写海洋,传递出对海洋的眷恋之情,并积极建 构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族群文化。这其中又夹杂着他对本部落 传统文化的反思,然而作者自身在文中也显现出困惑与挣扎 的情感。也许正是由于作者的感情如此细腻与丰富,其作品 才有了很强的阅读张力。它已超越了一般散文文体所承载的 内容,加上文章巧妙地穿插了关于族群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内 容,如达悟族的祭祀与禁忌,也扩展了文章的社会意义与文 化内涵。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夏曼・蓝波安以自己零距离地贴近 海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全身心地融入海洋,成为名副其实 的海洋之子,这大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思维,跟着作者一起 在海底世界感受海的美丽与凶险。这里说的美丽不是单单指 海底世界鱼儿与景色之美,更是一种敬畏自然生命的美丽。 而他笔下的海洋的凶险,不同于传统的欧美作家的书写。 (比如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这其中的海与人是 二元对立状态,这源于传统的西方思维。)《老人与海》的 成功与深刻之处在于,揭示出大海所具有的巨大的象征寓 意,而夏曼・蓝波安笔下海洋凶恶的一面,多数是从他们达 悟族群禁忌入手的。他们相信有恶灵的存在,而且有与驱赶 恶灵相关的传统祭祀礼节。我们解读恶灵时,不能简单地说 作者思想落后、迷信,而是透过他们对恶灵的惧怕,揭示其 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博士在《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 化》(台北:联经,1982年)中分析恶灵对达悟族的社会功 能有正反两个方面,认为恶灵的产生与生产力落后有直接和 根本关系。作为积极方面,将一些不明白的解释不清的东西 都归之为恶灵,可以抚慰他们的心灵:但另一方面,恶灵也 重新造成了他们忧虑、恐怖和心理的不安,而驱赶恶灵常常 要费去族人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另外,因为雅美人对anito的 “迷信”,便完全抹杀了用“科学”解释疾病的其他可能, 这是阻止文化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生态美学上来审视夏曼・蓝波安对禁忌的书写,会发 现其独特的价值。如在《上帝的年轻天使》里,对夏曼・ 阿泰雁溺海身亡的描述,在表层上说,是由于恶灵的缠绕 而致死的。他的女人在他出海之前恶语诅咒了他,这触犯 达悟禁忌,分析缘由原来真正祸因是他酗酒,正是因为他 酗酒所以才遭妻子的诅咒。他犯的禁忌,还有一天之内两
维普资讯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次出海,最后让他丧生的是,他在海里捕鱼时太过 代变化背景下的文化反思之情,正印证出原住民处于夹缝之 “贪”。追溯原因固然让人心存痛惜,他为了给女儿献上 中的生存处境。作者有强烈的书写部落文化的责任感,并描 丰盛的生日礼物,然而忽视了人的体能上的局限。从深层 摹出了民族真实的心灵世界。 次上说,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作为传统生存技能渐渐不 第三,重建传统文化,关于祭祀仪式的哲学与文化寓 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形态,族人如果越是坚持传统,就越 意。在《再造一艘达悟船》里,阿尼飞浪夫妇决定独家建 被社会所淘汰。这揭示出了原住民的生存处境的艰难,他 造一艘达悟船,其直接原因是源于亲戚族人之间发生的一 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处在社会的夹缝中,他们所对应的社会 个小小的误会,为了赌一口气。但在筹建造船的过程之 结构与文化形态也必然受之影响。 中,也传递着他们的两个心愿:一是当船主,因为这是达 最后再看禁忌背后的生态美学价值。这些禁忌与生活虽 悟男人的最高荣誉;二是“让后传统的年轻人,心存自古 然从表层意义上说或者放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中来看缺乏必 以来达悟族固有的古老礼俗‘大船下水仪式’的记忆;同 然的科学性,但根据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经验却是有理可 时也希望无论是亲戚或非亲戚的长辈,能藉此机会复活他 寻的。族人的行为违反了海与人之间的生态协约,而必然 们逝去的历史记忆。”最后,夏曼・蓝波安也借阿尼夫妇 受到海的惩罚。关于生态与禁忌方面的书写,比较有代表 之口说出自己的心愿,“夹在传统与现代逐渐复杂的达悟 性的是《海洋的风》:“海洋是‘分配食物的主事者’, 这句话的意义我是明白的,在达悟族的观念里:飞鱼季节 不捕捞近海的底栖鱼,非飞鱼季节不捕捞飞鱼,这是让海 里的鱼类轮流休息。初民民族以超自然的观念,万物有灵 的信仰来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这是达悟族一种朴素的 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已经存续了几千年,放在现今来看依 然有相当的科学性。如果族人违反了这些法则,那么就触 犯了达悟的禁忌。由此可看出,达悟族是尊重自然的生态 规律的,因为不仅达悟族人的生存与海洋是休戚相关的, 而且达悟族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都是与海洋相连的。这种 朴素的民族心理反映了早期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里敬畏自然 界一切生命的特征。 三、黄昏的族群——对传统文化的缅怀 首先,夏曼・蓝波安的作品表达了海之美,人之忧。这 些古老的族群文化还保留在台湾土著社会里,但随着现代化 的进程,达悟族和其他原住民族都面临着丧失传统文化的危 机,作者的忧思也深深地浸透在其中,作者笔下的海越是具 有纯洁干净的美,读者就越是忧心并思考那些简单而美丽的 原始民族文化还能生存多久。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 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年轻一代也逐渐丧失传统生产技 能。这里倒不是说应该责备年轻一代,时代的大背景是主导 族群命运最终的归宿。夏曼・蓝波安对原住民的历史、文化 有种挽歌式的惆怅,但面对新的文化结构的建立与价值取向 又充满迷茫。 其次,夏曼・蓝波安通过部落老人智慧的凸现,反思达 悟文化。老人在原住民文学作品里的形象较统一,他们是充 满人生经验与智慧的,却又是寥落而孤寂的。这也正如原住 民的文化,既是古老的,凝聚着人类的生存经验与智慧,但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正面临消逝的危机。此种现状,孙大川将 之概括为“黄昏的族群”,这里有一定的隐喻:如果文化走 向没落,那么所面临的就是黑夜;反之,如果文化能重建, 那么黄昏后就是黎明。 在他的《日本兵》篇里写到,“老人家举手投足皆是文 化的表现、文化的内容,对于不可阻止的‘现代化’过程所 衍生的矛盾、冲突与货币经济带来无限的消费及被消费是他 们心中忧虑的事”、“独居的父亲哼着词语模糊的古调,对 于岛上的老人而言,只能说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此时此刻, 耆老们的‘生存智慧’来不及被下一代体验而一个接一个 的,无声无息地带走‘智慧’进墓地”。这里充满了一种时 社会,夹在长辈与晚辈间,传承与延续造船文化的历史责 任”。 达悟族的船,“只用刀、斧来整修造船所需要之木板材 料,而船体又是拼接而成”,是一种比较原始但制造技术相 当高的造船方式,称为“刳木拼板船”。 这里所说的造船 其实蕴涵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一条大船的建立需要三四十棵 树才能构架成,而一棵大树的长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另 外,祭典里酬谢宾客的芋头就需要家里的女人花两年的时间 在芋头田里精心照料。芋头在达悟族也有文化象征意义,象 征着飞鱼的季节的渔获量,也是女人在族中社会地位的象 征。由此可见,造船是要费很大的精力的,而这也是达悟族 较为重要的文化习俗。 、 在举行“大船下水仪式”时,群族人都会来给予祝福, 而亲戚们会唱虔诚的祷词。达悟歌词能在主客之间传递相互 尊重的情意,这较有民族特色。“他们祈求祖灵庇护的虔诚 祷词,源自于古老的美德,是敬畏自然界精灵的信仰,以及 为自己未来的幸运必须做到的仪式。劳动的过程,一切仰赖 虔诚的祷词,对达悟族而言重要的是尽心尽力,无论丰收或 歉收,自有其诠释的空间。”可见,富有宗教意义的仪式, 正是达悟族古老生活方式的复活与呈现。 综上所述, 《海浪的记忆》书写了夏曼・蓝波安归真于 海洋,最终成长为从海洋获取生存资源的真正达悟男人的心 路历程,他用生命来书写对海洋的深情,并虔诚地接受达 悟传统文化的洗礼。夏曼・蓝波安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 的原住民作家,最先也是最深切地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 击和强势文学的入侵。面对部落所面临的种族危机,他严肃 反省本族的历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借此建构属于本 族的文化与未来。 注释: [1]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 ,台北市:联合文学,2002 初版。 [2]孙大川主编 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 (上) ,台北县中和市:INK ̄F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 月初版,第92页。 [3]明立国著 台湾原住民族的祭礼》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1 991年六月初版四刷。 (张晓妹,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文学院) 2oo6.o7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12:0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7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