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基本常识的简介(1)

更新时间:2024-03-14 11:34:0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卜兴)

诗词曲赋基本常识的简介(1)

诗词曲赋基本常识的简介

'诗':

诗,一种以有的、形象生动的,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强烈的感情的。(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目的在于教益)(诗贵自然而又不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诗歌':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现在统称为诗歌。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诗歌是人和自然的和声,是献身者的语言,诗歌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提炼,它不是什么只有少数享有特权者才能领会的非凡之物)。

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体式 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的<>、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

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两种。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词'

属于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的分段称为分片,词除单调之外,一般都分上下两片,慢词也有分成三四片者。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词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风物生活。

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

字数: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何满子74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 如梦45字 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 浣溪沙48字 踏莎行58字 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渔家傲62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西江月》、《风入松》、《》《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

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晏殊,,秦观,,吴文英,,,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陈亮,等。(现有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

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中国古代文化

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散曲的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特点 : 1、 格律自由 2、 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 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 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5、化丑为美的的倾向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苏轼的《》等。

,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

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

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司马相如、杨雄、、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1:3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4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作品   元曲   词牌   语言   发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