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_

更新时间:2024-03-13 13:25:4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郝坤)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知识经纬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

性和斗争性

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

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普遍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性和特殊性

相互联结

矛盾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转化

【知识清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___________、又相互_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___________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__。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_______,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_______,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_______,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为前提。二是矛盾双方相互______,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___________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___________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承认___________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________ 。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_____及其________各有其特点。它有三种情形:_____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________和_______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也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关系。

5、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_______寓于______之中,_______也离不开_______。(2)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_________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一)

1、对立 统一 对立和统一 对立统一 2、斗争性 同一性3、 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 依赖 贯通 4、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 5、斗争 同一性

(二)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矛盾的普遍性 2、时时有矛盾 3、事物 每一个侧面 不同事物 不同过程 不同阶段上

不同侧面 4、共性 个性 5、 普遍性 特殊性 特殊性 普遍性 6、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要点精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及斗争性)

要点一: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备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基本属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含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区义

向和趋势

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方相互依赖;二是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联和发展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2)方法论要求: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同时要把握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典型例题】

【例题1】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排除②;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故④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灾难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一面。故B正确。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答案:B

【例题2】(2015 兴宁市沐彬中学期末考)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 变成“I’m possible!”。下列说法中与之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题干中就是把“不可能”转化为“不!可能”这是由事物发展的两端之间的相互转化,这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故答案为D。

答案:D

要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适用范围:

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张冠李戴 、生搬硬套、火上浇油、不分青红皂白,千篇一律、一刀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二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由于事物的范围及其广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举例:如马相对于动物来说具有特殊性,相对于白马来说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适用范围: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等。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型例题】

【例题1】(2016 安徽寿县一中期末考)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于《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在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后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从哲学上来看,习近平主席引用“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意在表明

A.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B. 事物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解析:习近平主席引用“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意在表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即矛盾的特殊性,D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D

【例题2】“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小岗村与中国改革的关系,再者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中离不开普遍性。小岗村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见证,是中国改革的表现。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历程,可以透视中国改革历程。可见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改革的具体展现,相对于中国改革,它是“个性”。而中国改革历程相对于小岗村的改革,它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所以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B

思维拓展

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审题过程:

本题设问要求是要求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怎么样来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问题。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我们要具体展开说明。思路一般是先说对立的表现,再说统一的表现,最后落脚点是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处理问题。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都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体现二者的对立关系。

(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二者的统一关系。

(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那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疑点突破】

疑点一: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是指事物包含两个方面之间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事物的两个方面自身并不是矛盾,而事物双方之间的“关系”才是对立的和统一的关系。不能认为矛盾双方中一方是对立,而矛盾的另一方是统一。正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哲学上的矛盾和具体矛盾不同,两者不能替代

矛盾和具体矛盾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正是在研究许多具体矛盾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也正是通过具体矛盾体现的。

(3)处处有矛盾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但一事物究竟与哪个事物之间构成矛盾关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处处有矛盾并不是说任何两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4)时时有矛盾不等于一个具体矛盾永远存在

时时有矛盾是指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过程。

(5)怎样全面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单独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它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时,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即事物的共性。

疑点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撇开了事物的具体特点,概括、抽象的事物的共同点、共同本质,不可能包含各种事物的个性和特征,不能说一般包含个别、共性包含个性;恰恰相反,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外拓展】

宋太祖以愚困智

北宋初期,有一个名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名闻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修贡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野上下文臣谋士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于是,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赵匡胤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便传下圣旨,要殿前司呈上一份不识字的殿侍人名单。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用笔随便点了一个人,说:"此人可以。"众大臣一见,颇感惊讶,皇上怎么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伦的徐铉呢?再说被点名陪伴徐铉的殿侍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他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的人叹服不已,惟独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一言不发。徐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又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问,满认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谁知押伴使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回答问题。这样一连几天,徐铉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徐铉便好生没趣地沉默不语养起神来。宋太祖以愚困智,封住了徐铉的口,折了他的傲气,使他乖乖地来到了京都。

分析:这个故事揭示了"有差异才有和谐"的辩证法哲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是对立和同一的辩证统一。

关于正义的对话

一次,尤苏戴莫斯告诉苏格拉底,像欺骗、偷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

苏:“如果在作战时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都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却是我们的朋友。”

苏:“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欺骗他说这种东西很好吃,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竞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气沮丧,怕他自杀,而把他的刀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啦?”

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准许,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

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3:2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39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物   建设   普遍性   特殊性   发展   关系   中国   对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