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岑钊雄)
英语文学论文
所谓文学语言,是指像小说、散文、剧本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语言,而英语文学语言除了最基础的 听说读写 能力外,还要求对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都有所研究和了解。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一:英语文学教育运用
1文学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现状
1.1文学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精华提取及概括,所有的国家在本国语言学习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不容忽视的,通常人们会以应时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语言学习的标准,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加强全民族语言素质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文学作品的应时性非常显著,能够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特点。整体看来,各个民族的语言都离不开文学作品,它可以体现出个民族之间的语言特色,另外,文学语言能够反映出其本身母语的文化差异。一个英语语言学习者,其终极目标并非是掌握甚至精通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习的语言来和拥有这种语言的国家做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因此掌握对方语言文化,对以后的经济及技术等方面的沟通会更加有利;运用角色客串,情景对话等文学方式来进行语言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也能体现其显著效果。总而言之,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和重要来源,通过这些,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创新,还能不断的拓展学生们的新观念、新思路。
1.2现阶段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应用的现状
一是观念不够。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文学被拒之门外,英语文学常常被冠以语言晦涩、生词太多且与现代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格格不入之名。外语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等的倾向问题。二是方法不当。有些教师还是从中式英语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仅仅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分上,而不是对文化背景、写作创新技巧及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展开。如此一来,在课
堂上英语文学的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怪学生会认为学习英语文学是在做无用功。
2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学
2.1更新教育观念
英语教学不仅是纯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通过课本、课堂以及老师的讲解。所以,我们的重中之重则是应该使英语老师的文化涵养不断的得以提高。教师们可以通过培训、更深层面的全面的掌握英语国生活习俗等,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除此以外,大胆创新,调整合适的教学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教师应推荐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但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例如在阅读中,文章中的许多细枝末节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从扩大阅读视野入手,对学生加以训练。即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主题,主要人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冲突。其中主题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否则将会发生理解的偏差,发生严重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中力求叙述什么;第二,如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第三,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此外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构成的,在这两者中主要人物是主体,一篇文学作品的所有情节冲突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分析主要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冲突包含:人物本身的内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冲突赋予了简单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一篇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在此前提下再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扫读、跳读、意群阅读、长句短读等阅读技巧,加以练习,必能在阅读速度及水平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2.3指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来进行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但是不会影响其艺术风格
的一种方法。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原文的内容翻译出来,而且要将其描述得更加生动形象,要把其精髓表现出来,不能单纯的因为翻译而翻译。因而在翻译的同时要运用美学的观念对文字进行丰富和加工,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Itwashernearestapproachtoasmile.如果翻译成“那就是她的最接近的微笑”。听起来很别扭,让人很难理解。而如果将其丰富再加工保持本意不变,翻译成“那就算是她的微笑了”。语言既美观又易懂,由此可见,后者的意义尤为重要。
3善于运用教材
3.1课堂内、外紧密结合
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在书单上面写读书报告,把书单中记载的一些名著放到网上个人主页上面。在学校大一的新生可能在电脑配备方面显得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上网困难。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少人去欣赏文学作品,所以,建议学生根据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去看相关题材的电影,然后写出观影后感。例如,在教《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时,建议学生观赏《哈利波特》。学生在观影结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课程后,有学生说,今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也会想着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观影结束后去借阅《哈利波特》,对小说中的内容认真的品读。
3.2增加文学要素
经过专家精心评选出来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精读文章在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每个主题的基础上,作者又选择了一部分,如小说、话剧等文学素材进行补充,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书本上诸如文学素材,使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加入一点儿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为例,在对梦想的诠释上,大部分学生都以为是毕业之后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然而本文作者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使学
生们明白梦想的真正含义,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作文写作时,学生可以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人受益。例如,有这么一篇文章,anyplants,ildahutthere.她的梦想已直指人生的幸福感,考虑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在文章理解方面作者亦使用了一些小技巧,进一步了解及深化写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等。例如第三册二单元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爱情片段,使学生从中更好地体会到恋人见面时的美好心情,使学生对课本更加感兴趣。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更全面地理解所学所写的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总之,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运用阅读技巧的机会,既理解作品中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在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的同时也理解了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学生们不知不觉中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扩大了词汇量,锻炼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二:英语文学研究生动态英译文研究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
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
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Heisagreedyeater.b.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
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00:2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3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