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第二课时教案(2023)

更新时间:2024-03-09 20:11: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9日发(作者:潘绍周)

《洛阳诗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才能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该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层(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特点

典型材料

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选材原因

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

美 群芳之冠的牡丹 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 1300多年的唐三彩 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 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3.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 洛阳的牡丹花会

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隋代的三彩骆驼

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财富的代表。

的精华”的艺术瑰宝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如何理解“横向思路”?

明确: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①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②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本文使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明确: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①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②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暗喻。

“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

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②“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③洛阳古,洛阳美,洛阳绝,洛阳奇——这是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熟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和结尾段

五、课程思政

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作为一名长垣市的市民,如果让你来介绍家乡长垣,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20:1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30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洛阳诗韵2
下一篇:洛阳诗韵教案
标签:洛阳   中国   黄河   记叙   表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