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发(作者:廖伯康)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理论学习材料(简答题)
问题1:
有的老师认为:“以往的教学是重预设而轻动态生成,现在的教学应该是重动态生成而轻预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你的理由。
答:一、预设孕育生成,生成丰富预设。
开放对应封闭,生成对应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中“过于强调预设”与“过分追求生成”都是要不得的。前者将课堂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后者容易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回大打折扣,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
二、“突兀“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组:
3×4 5×6 9×7 30×4 50×6 90×7
学生回答这组题时只需要调用原有的计算活动经验,正确写出每题的得数即可,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改变
3×4 5×6 9×7 30×4 50×6
与原有的题组相比,空格的呈现是突兀的,但正是这一突兀的“空缺”逼迫学生介入思考,并主动观察前面两组算式,努力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实现知识迁移,并最终帮他们找到“90×7”的答案。如果说将“
90×7”替换为一个“空格”体现的正是一种预设智慧的话,那么随后教师更富有智慧的引导让我们将看到学生生成的精彩
(1)生交流,得出“90×7”后,教师引导学生说理,外化其思考过程。 (2) 教师出示方格后的算式“7×90”在学生颇感意外后,再度引导学生思考。
又是一个细小的变化,但现场的生成让我们惊喜:
生1:我们一开始受了前面的误导,因为前面每组算式中都是地一个因数扩大10倍,所以我们也想当然地将9扩大10倍
生2:看来不管是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还是第二个因数扩大10倍,积都扩大10倍。
生3: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后写出许多这样的算式,或者再往下再写出很多这样的算式。
他举的例子有:
①4×8=32 4×80=320 40×8=320
②5×7=35 5×70=35= 5×700=3500 5×7000=35000 三、教师的智慧,学生的灵动。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深入的思考,精彩的回答,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引导。
问题2:
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实现知识迁移,并最终帮他们找到“90×7”的答案。如果说将“
90×7”替换为一个“空格”体现的正是一种预设智慧的话,那么随后教师更富
有智慧的引导让我们将看到学生生成的精彩
(1)生交流,得出“90×7”后,教师引导学生说理,外化其思考过程。 (2) 教师出示方格后的算式“7×90”在学生颇感意外后,再度引导学生思考。
又是一个细小的变化,但现场的生成让我们惊喜:
生1:我们一开始受了前面的误导,因为前面每组算式中都是地一个因数扩大10倍,所以我们也想当然地将9扩大10倍
生2:看来不管是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还是第二个因数扩大10倍,积都扩大10倍。
生3: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后写出许多这样的算式,或者再往下再写出很多这样的算式。
他举的例子有:
①4×8=32 4×80=320 40×8=320
②5×7=35 5×70=35= 5×700=3500 5×7000=35000 三、教师的智慧,学生的灵动。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深入的思考,精彩的回答,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引导。
问题2:
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做法。
答:多元智能理论关注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提出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智能的观念和方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对待孩子。传统智能观比较狭窄,偏向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若以此衡量智能,只有少数人优秀。而多元智能观使智慧大厦敞开多扇门窗,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入口,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用多元智能观认识孩子,能扫除种种偏见,承认儿童智能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体在不同领域中其认知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透过多元智能的镜子,教师会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有了这样积极的儿童观,教师就会有意识地避免消极的教育行为。
2.以多元智能的需求为出发点调节教育教学策略。持有传统智能观的教师采取教学策略时常常不顾及那些不适应的孩子,于是就有了不少厌学儿童。而持有多元智能观的教师则认为个人的智能取向是不同的,走向智能的门不同,开门的钥匙就会不同,所以他们会从各种智能的需要出发,扩展教学的技术、工具和策略。例如,他们会设置多样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智能强项被调动起来,各得其所,而强项又会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a.语言智能方面:提供口语交流的场所和充分交流的时间;提供文字的展现;提供必须的阅读材料;运用适合孩子需要的教学语言;提供发展孩子的语言机会和条件等
b.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提供数学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材料;提供有发展逻辑思维的游戏材料;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孩子自己思考而不被打扰的机会等
c.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如图画、电视、幻灯、摄像设备等):提供多样的结构性操作材料等。d.身体运动智能方面:设计动静交替的
教学环节;充分创造获得动手经验的活动,例如动手摆一摆、拼拼看、量一量等。
e.人际交往智能方面:在课堂上创设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如利用讨论、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活动等进行高效能的数学学习。)
f.自我认识智能方面:课堂上让孩子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老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积极肯定让学生常获得自尊、自信的体验。还要创设孩子之间分享情感、体验的活动等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注重植根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把对学科知识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不管怎样的教学过程都应指向这样目标——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
问题3:
新课程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请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答:新课程突破了长期以来教材一元化和把课程窄化为教材的观念束缚,开创了教材多元化的新格局,教学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凸显,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重要了。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知识,还应该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d.身体运动智能方面:设计动静交替的教学环节;充分创造获得动手经验的活动,例如动手摆一摆、拼拼看、量一量等。
e.人际交往智能方面:在课堂上创设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如利用讨论、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活动等进行高效能的数学学习。)
f.自我认识智能方面:课堂上让孩子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老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积极肯定让学生常获得自尊、自信的体验。还要创设孩子之间分享情感、体验的活动等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注重植根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把对学科知识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不管怎样的教学过程都应指向这样目标——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
问题3:
新课程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请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答:新课程突破了长期以来教材一元化和把课程窄化为教材的观念束缚,开创了教材多元化的新格局,教学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凸显,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重要了。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知识,还应该
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材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如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课本上呈现的是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给海鸥喂食的情境。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图中的主要信息是通过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引入对11---20各数的认识;借助解决“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来学习20
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还有通过小朋友分发饲料引出数的读写及有关计算等其他信息。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接着教师可介绍素材的背景,一方面教育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进而启发学生提出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引入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教材中的一幅插图,一个注解,一个思考题,一段阅读材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如经五路音乐教师盛青上的“金孔雀轻轻跳”这节课,老师采用了一段傣族人过泼水节的情景,学生看到“孔雀”、“竹楼”„„让学生了解“傣族的节目”,让小朋友亲自看、试穿傣族人的服装。讲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这首歌,师弹钢琴教学生唱,师跳孔雀舞让学生随录音机哼唱,师吹奏葫芦丝,学生伴唱等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多才多艺,为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傣族地风土人情,体会歌曲的婉转悠扬,学生情绪高涨,融入美好的乐曲声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受到艺术的熏陶。
由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建知识课程资源
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如李威校长提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老奶奶为孙子要“一块蛋糕”之理无不是充分开发资源,让孩子们的行进过程、口语交际课成为人生的一种启迪教育过程。只有当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地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地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地专业发展水平。
四、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是一种资源。
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
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力,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如上学期开展课堂应变策略地研究活动。采用“问题答辩-----众人争辩------提出多种策略-------汇集成册”,即“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上学期,充分利用微格教室进行讲课、录象、评课;利用综合教室看录象,利用VCD机看教学实况,将多种媒体手段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在学生实习期间,及时统计学生的听课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实习注意23条”等简短的规则。
五、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也是一种资源 各门课程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各种活动,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
比如,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题目。各种练习材料的具体热闹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
为学生提供的反馈材料,特别是向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地难点。教师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点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性的教学材料。
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困惑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应该及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地生长点。如小学生给学生讲题有时比老师给学生讲效果好!如通过考试看课改,由五道判断题想到的。
问题4:
你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的?
答: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但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又加上自己的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师道尊严”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对那些学习不好或表现较差或偶尔会犯错误的学生,时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动不动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或排斥学生,轻者侮辱学生人格,重者造成学生伤亡事故。这些我们从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都时有看到,给人震撼。虽然老师本身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愿望,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做法显然已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严重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失去希望,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惨痛的教训应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都的重视,引以为戒,多学点有关
的法律知识,坚决摒弃传统的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师道尊严”思想。
作为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怎样面对这些学生?我认为:正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学生,研究学生,要用“心”去教育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收教师的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一、“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爱的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当然,教师的爱要细致而严格,爱学生不是一味地溺爱学生,而更要有严师之威,不仅要给各类表现好的学生,更要给所谓的“后进生”以教师之爱。在班级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营造一种平等、和睦、友爱的氛围,让班级充满集体之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教师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明确人生的价值,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把学习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负责班级的一份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感到作为班集体一分子的光荣,例如,在课堂提问中,要设计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后进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文体活动中,要让各类学生都有参于活动、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座位安排上,努力做到男女平等,“好差”平等,使“后进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对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充满热情地去关心、教育。把爱渗透到教育工作中去,教师的工作就会取得成功。
二、“诚心”,是教育成功的出发点
在班级中“,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或因为行为上不够规范,受到的批评较多,在同学中也时常受到埋怨,来自于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歧视、批评,使他们在学校中受到了冷落,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感。一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变得很敏感,对教师的教育,即使是真心诚意的教育,他们也是心存戒备。但这是表面现象,说到底,在他们的内心中,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谅解、信任和理解,他们也渴望进步,期望成功。所以,教师对这些学生,就更要心平气和,真心相待,要努力使学生相信教师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切忌动辄当众批评,挖苦,翻陈年老帐,体罚或变相体罚,因为这么做,只能加强师生对立,增加教师工作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充分理解与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班级工作的能力,并有目的让他们中的一些同学从事一些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承担责任,鼓励学生大胆工作,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心,增强他们的信心,促使他们思想转化,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为班级集体服务。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能及时化解矛盾。事物是在矛盾变化中发展的,老师和学生长期相处,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经常性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尊重老师,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与老师交换意见,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奋斗着。老师是最无私的,巴不得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同学老师提出批评也是为了同学好。要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人,不可能完美无缺,有时候也会犯错误,学生对老师有看法有意见也要全盘托出,这是尊重老师、热爱
老师的一种表现,是师生之间真诚相待的先决条件。
三、“耐心”,是教育成功的必要环节
一般地讲“好学生”,听话,接受教师的教育快,教师在感情上与这些同学比较接近。但教师的工作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否则,教师的工作就不能算成功,在工作中,我们更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工作。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后进生”由于自身因素,使他们感情易冲动,情绪易波动,行为也常常变化无常,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敏感,但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后进生”工作会出反复。所以,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育学生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当“后进生”工作出现波动时,要客观地分析原因,包括主客观原因,分析波动之前的先兆以及规律性的现象。然后,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在工作中适时提醒学生,做好诱导工作,最后消除波动。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后进生”出现反复时,要及时地做好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在“后进生”出现又一次反复时,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教育转化工作带来最佳有效点。事实上,“后进生”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同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优势,教师要善于捕捉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充分肯定,热情鼓励,并大胆地让他们有一展身手的时候,使他们在为集体工作的乐趣中,找回失落的自我,重新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
四、“信心”,是教育成功的动力
如果“耐心”是侧重于学生而言的,那么,“信心”就是针对教师讲的,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尤其是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要有更多的反复,因此,其过程相应就长些。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来说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的心态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要因为学生出现反复,就丧失信心,放弃教育转化工作;也不要因此而出现急躁情绪,对学生出现恨铁不成钢的言行。此时教师更要冷静地分析思考“后进生”出现反复的各种原因,再努力帮助学生,教师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工作,只要持之以恒,肯下功夫,对症下药,教育出现成功的那一天就会到来,但要得到这一结果,教师自己必须充满信心,否则,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或功亏一篑的结局。
“后进生”问题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搞好“后进生”工作,这在许多教师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但无论是谁,你要教育好学生,你就必须要有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把教师的关爱全部奉献给学生,激励他们,期待他们,教师的工作就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师生感情疏通的桥梁。教育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真心实意、表里如一,要无微不至、永恒不变,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全面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和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和特殊行为,才能取得全体学生对你的信任。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去唤起学生美好的心灵,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欲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用深情的话语赞赏他们的进步;用积极和宽容的态度去帮助他们改正不足;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操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力争做到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在学生面前,不要有那种发号施令的面孔出现。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留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真诚的真心朋友,真正
地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教和学的互动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是普遍现象。教师在上面讲,讲完了就走,学生是做完笔记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就只做到了“授业”,但不能很好地“解惑”。目前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家长式的关系,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师生就不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也就谈不上平等的交流了。
教师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当作学生来教学生,对学生的经历、处境、人格价值给予肯定性的认识,那么教师收获的就是学生对你的体谅、支持、信任、尊敬和理解的肯定性评价。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确实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健康的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当代教师们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去构筑一个更健康、更有利的师生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而现今正身处在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们,更应该抓住学习的机会,在课堂里汲取知识,努力学会处理师生关系的技能,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做铺垫。
用真心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理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问题5: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接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场面,两三分钟后教师喊“停止”。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找到正确答案后,合作学习结束。
请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并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评 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前后位置的合作学习可以节省时间,能够快速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是也有不足:学生合作学习还需要考虑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因素,因此,合作学习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教师要根据需要灵活应用各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竞争学习或个体学习而言的,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会乐于接纳他人,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那么,
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保证”。
一、合作学习的目标保证——明确学习和合作目标。一堂课的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目标包括: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增强什么技能,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保证--编好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小组有不同的产生方式。如:(1)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融洽关系自行编组;(2)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性别、文化背景、教学需要等进行混合编组;(3)教师随机地分派学生进组;(4)根据学生的座位,采取就近原则编组。
三、合作学习的环境保证--布置课堂,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良好的合作氛围可
以避免好的学生总是吃不饱,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合作学习的责任保证--划分个体职责。合作学习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职责,责任明确,学生更容易合作。
五、合作学习的技术保证——教授合作技能。学生一般都缺少必要的合作
技能,要使小组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传授一定的合作技能很重要。
六、合作学习的成果保证--评价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节功能,坚持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关注学生主体发展,重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重视团队合作的成绩,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作业、书面测试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全面地考察学生。通过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提升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本文发布于:2024-03-03 15:3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53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