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发(作者:濮阳兴)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修建了水利工程
B.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建立了早期国家
D.
出现了成熟文字
2.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
推崇西周制度
B.
支持兼并战争
C.
解决社会问题
D.
追求精神自由
3.
观察如图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北方经济的发展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民族政权的分立
4.
公元644年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唐太宗( )
A.
重视民族平等
B.
善于接受建议
C.
注重任贤用能
D.
重视农业发展
第1页,共19页
5.
有学者估计,“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占总收入的15%左右。绍兴末年财政总收入达到四千五百万缗左右,而外贸收入约二百万缗,占总收入的4%左右”。这反映出( )
A.
南宋时期国防实力强大
C.
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D.
南宋时期农业较为发达
6.
如图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变迁情况示意图。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
A.
民族政权并立
B.
社会经济发展
C.
分裂走向统一
D.
民族关系交融
……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7.
军机大臣之任命,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 )
A.
军机处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
C.
军机大臣对制定政策作用巨大
B.
军机处是皇帝中央集权的工具
D.
军机处只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8.
“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
A.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9.
有人把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根据地分布位置做了一个比较,发现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方。与之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长征的胜利
B.
跃进大别山
C.
井冈山会师
D.
卢沟桥事变
10.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本“北进”侵苏计划,迟滞了日本“南进”侵略步伐,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和策应了苏、美、英等盟国作战。由此可知,抗日战争( )
第2页,共19页
A.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伟大转折
因素
B.
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C.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贡献
D.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11.
如表是我国在1952、1957年经济比重对比表。这说明(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5%
56%
0.7%
8%
71.8%
3%
7%
1%
1952年
19.1%
1956年
33%
A.
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
D.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伟人蜡像馆赠送给香港民众12.
“小平蜡像和红旗检阅车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的重礼。这两份重礼将永久留在香港。”小平蜡像永留香港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邓小平力主和平外交,推动了祖国的统一
B.
邓小平推广包产到户,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C.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推动了香港回归
D.
邓小平理论地位显著,指引中国建设之路
13.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以步代车。这表明( )
A.
人们出行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
C.
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而又多彩
B.
人们的生活非常注重绿色环保
D.
人们日益追逐时髦的出行方式
14.
原本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罗马经济发展的羁绊。屋大维考虑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革新。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开创了“元首制”,对军事、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了独裁。这说明( )
A.
罗马实行民主政治
B.
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C.
罗马进入帝国时期D.
罗马对外侵略扩张
15.
“人们应该讴歌古代罗马英雄们的业绩,缅怀他们的成就,让未来的人们可以因此受到激励而去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篇章,因此不应该也没必要用神的标准去要求人。”下列史料可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第3页,共19页
A.
西欧庄园 B.
租地农场
C.
攻占巴士底狱 D.
文艺复兴
16.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那时候,商业在发展,贸易在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欧亚两洲商贸发达,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黑奴贸易由此兴起。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为“三角贸易”提供了条件
C.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劳动力
B.
黑奴贸易的路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
D.
三角贸易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17.
对图中甲-乙段和乙-丙段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
B.
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
18.
1941年10月日本新任首相东条英机组织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内阁”,并决定,通过外交或武力手段,在这年年底之前跟美国算帐。为此,日本( )
第4页,共19页
A.
发动了不列颠之战
B.
实施了诺曼底登陆 C.
发动了中途岛海战D.
制造了珍珠港事件
19.
这些成就和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即:使世界统一起来;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B.
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改变了世界格局,东方开始称霸世界
C.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厂制度建立了起来
D.
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欧的发展,人类开始征服了时间与空间
20.
如图所示,疫情以来,扫码作为个人信息共享和出入通行的凭证,进入社会生活,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这种便捷的跨地区互认方式有赖于应用了( )
A.
新材料技术 B.
航天技术 C.
计算机网络技术 D.
生物工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如图所示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三省④行省制度⑤取消中书省,设“三司”⑥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第5页,共19页
【治国之道】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元、明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制度或措施
元朝
明朝
(2)
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
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5)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2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寻找道路,奔向梦想,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到革命的准备……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6页,共19页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
材料中一提到,我们研究党史“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制定的“新的革命策略”。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制定“新的革命策略”的依据。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4)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请写出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
材料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6)
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3.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弗兰克《白银资本》
第7页,共19页
材料二
罗斯福曾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
——《海事大观》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中方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方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中方愿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2022年2月25日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
材料二中罗斯福高度赞扬的“二战的转折点”和斯大林盛赞的“登陆战役”分别指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行动和反行动”分别有什么具体表现,各举一例。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使欧洲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为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请举两例)
第8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背景。
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服饰发生了变化是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还有改汉姓、说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民族政权的分立的内容,排除ACD。
第9页,共19页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和对待中原汉族一样,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重视民族平等,A符合题意;善于接受建议、注重任贤用能、重视农业发展与题干的民族关系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重在考查结合史实理解材料的能力。识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占总收入的15%左右。绍兴末年财政总收入达到四千五百万缗左右,而外贸收入约二百万缗,占总收入的4%左右”可以看出,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说明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没有描述国防支出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体现不出南宋时期农业较为发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外贸易的发展。
6.【答案】C
【解析】A.“民族政权并立”不符合图示的发展趋势,排除A。
B.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
C.图示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的发展趋势,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交融的信息,排除D。
第10页,共19页
故选:C。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解析】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任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表明设立军机处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排除A项;题目没有涉及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题目没有涉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影响。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发现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方”结合所学知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中共中央放弃中央革命根地,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故“农第11页,共19页
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方”的主要因素是长征的胜利,A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期间,排除B项;井冈山会师是指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与“根据地”的分布变化无关,排除C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同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本‘北进’侵苏计划,迟滞了日本‘南进’侵略步伐,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和策应了苏、美、英等盟国作战”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持了国际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D项正确;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伟大转折,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世界人民的联合,形成了反法西斯的强大力量,排除B项;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变化可以看出,国营经济等占比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经济占比越来越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况的出现和三大改造有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主要是工业方面,与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有改变第12页,共19页
土地的私有制性质,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题干是有关三大改造的,没有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结果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小平蜡像和红旗检阅车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中国伟人蜡像馆赠送给香港民众的重礼。这两份重礼将永久留在香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蜡像留在香港是因为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的提出推动了香港回归祖国,永远被香港地区人民铭记,故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邓小平的蜡像被留在香港,是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与“和平外交”无关,排除A项;“包产到户”是中国大陆农村实行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邓小平理论是在大陆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与“一国两制”的提出以及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邓小平与“一国两制”。
13.【答案】B
【解析】A.材料中的“以步代车”不能反映出人们出行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排除A。
B.根据题干可知,“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以步代车”这些关键词体现出了人们的生活非常注重绿色环保,符合新发展理念,故B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而又多彩,排除C。
D.材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而非日益追逐时髦的出行方式,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交通方式的变化,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改革开放后交通方式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C
第13页,共19页
【解析】据“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开创了‘元首制’,对军事、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了独裁”可知,这说明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C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排除;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查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人们应该讴歌古代罗马英雄们的业绩,缅怀他们的成就让未来的人们可以因此受到激励而去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篇章,而不应该也没必要用神的标准去要求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复提到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故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掀起的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排除A项;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排除B项;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核心思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核心思想。
1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那时候,商业在发展,贸易在扩大……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黑奴贸易由此兴起”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兴起,可知新航路开辟为“三角贸易”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
B.根据材料“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可知,题干强调地理位置的影响,体现不出“黑奴贸易的路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排除B。
C.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兴起,没有涉及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劳动力的内容信息,排除C。
第14页,共19页
D.新航路的开辟为三角贸易创造了地理条件,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三角贸易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A
【解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图中甲-乙就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实行“以工代赈”,提高了就业率。乙-丙段是指罗斯福新政时期。故A符合题意;美国内战是1861-1865年,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排除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解析】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12月8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据“1941年”“日本”“通过外交或武力手段,在这年年底之前跟美国算帐”及所学知识可知,为此,日本制造了珍珠港事件,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珍珠港事件的相关史实。“1941年”“日本”“通过外交或武力手段,在这年年底之前跟美国算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珍珠港事件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表明了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即:使世界统一起来;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的描述说明工业革命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并且使欧洲开始支配世界市场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故A正确。
B.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的描述说明西方开始称霸世界,而非东方,排除B。
第15页,共19页
C.题干描述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排除C。
D.题干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对西欧的影响,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C
【解析】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故疫情以来,扫码作为个人信息共享和出入通行的凭证,进入社会生活,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这种便捷的跨地区互认方式有赖于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
21.【答案】【小题1】④
【小题2】⑤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元朝、明朝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②汉朝设立刺史制度;③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⑤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⑥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因此序号填入表格,第1空④,第2空⑤。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第16页,共19页
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三,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统治者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注重改革;由“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开元盛世”出现的愿意有统治者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故答案为:
(1)④;⑤。
(2)科举制。意义: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作用: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经验借鉴: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元朝开创行省制的史实,明代的三司制,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科举制的影响,识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识记元朝开创行省制第17页,共19页
的史实,识记明代的三司制,认识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小题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锻炼了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干部基础。
【小题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对农村的直接考察;贫农占农村人口的70%。
【小题3】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小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6】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解析】1.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
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识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3.
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
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四大。识记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5.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
开放性题目,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启示。
第18页,共19页
23.【答案】【小题1】变化:由贸易边缘地位逐渐改善,再到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
【小题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
【小题3】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建立华约组织。1949年,德国分裂。
【小题4】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的变化及欧洲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两极世界格局、德国的分裂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
第19页,共1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03 15:1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5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