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发(作者:颜博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流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作“洞穴”。可作者却把蟋蟀的巢穴叫作“住宅”,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开课以课题质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解决“为什么称作‘伟大的工程’”这一问题埋下伏笔。】
二、品读特点,初识“伟大”,感受细致观察
1.抓关键语句,感受住宅特点,体会“伟大”。
(1)默读批注。
提出学习要求: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勾画表现住宅特点的关键词句,根据关键词思考住宅有什么特点。
(2)交流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
a.外部特点:
选址:向阳倾斜、便于排水;样子:弯弯曲曲,大小适宜;环境:门洞隐蔽,平台平坦。
b.内部特点:
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点拨:一个小小的洞穴居然从内部到外部具有这样多的特点,这样精巧的设计、巧妙的构建,难怪作者会称赞“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品味语言,体会准确表达,感受细致观察。
(1)提供范例,对比品味,体会表达的准确,感受观察的细致。
①感受表达的准确。
点拨:作者对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十分准确,比如以下这句话,老师将它改了改,请你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a.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b.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又通风、便于进出。这样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
②体会观察的细致。
点拨:这样准确清楚的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有什么关系吗?(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缩放至实际大小,让学生感受到蟋蟀洞穴极小,不易观察)
点拨:瞧,蟋蟀不过3~4厘米长,洞口也就2~3厘米左右宽,而作者却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从这一个“半”字,你还体会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正是由于如此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住宅的特点写得这样准确清楚。再让学生想象描述法布尔长时间俯身观察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精细,表达的精准。
(2)自读勾画,合作交流,体会表达的准确,感受观察的细致。
引导:文中像这样写得准确,又体现出作者观察仔细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找一找。
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批注交流,体会感悟。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教学分两步:先通过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观察的细致;再放手让学生迁移运用,找出表达生动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品读“修建”,再识“伟大”,体会观察细致持续
蟋蟀的住宅这样精巧,蟋蟀又是怎样修建它的呢?
1.聚焦工具,体会细致,感受工程伟大。
(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用“______ ”勾画出蟋蟀修筑住宅时所用的工具。(知道蟋蟀挖掘工具是前足、钳子、后足、后腿)
(2)出示真实的蟋蟀图片。观察挖掘工具,你发现蟋蟀的这些挖掘工具有什么特点?(体会其细小、柔弱、简单)真实的蟋蟀身体极其细小,要捕捉到这些工具,作者会怎么观察呢?(作者通过聚焦细节的方法,仿佛一台高倍放大镜,细致地、反复地、深入地观察)
(3)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蟋蟀挖掘住宅时的动作。
它用前足______,还用钳子______ 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______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______后面,倾斜地______。
思考:在这些动作中,哪个动作让你印象最深刻,哪些动作让你感受到蟋蟀修建住宅的不容易?结合刚才你所体会到的工具的柔弱,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蟋蟀的工具如此柔弱,却要完成这样有难度的工作,体会作者由衷的感叹。)
2.梳理时间,拓展背景,感受作者观察的持之以恒。
(1)出示表示时间的语句:“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余下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
思考:将这些时间与作者的观察联系起来,你有什么发现?(恒心、耐心、细心)
(2)作者仅仅是观察了这样一个冬季吗?出示课件,伴随音乐渲染氛围,出示法布尔的简介,引入作者写《昆虫记》的背景,强调其30年如一日的观察经历。
思考:法布尔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从 “30年的观察”这一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请你想象在这漫长的30年里法布尔是如何观察昆虫的。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引导:30年,那是多么漫长的岁月。30年里,法布尔与小昆虫们朝夕相处,他忘情地伏地观察着眼前的草虫,屏息凝视,和小昆虫们融为一体。(生想象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对时间的梳理,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持久;再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激发学生想象法布尔30年如一日观察昆虫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坚韧持续,感受作者的执着与快乐。】
四、对比品味,感受生动表达
引导:在长达30年的观察中,蟋蟀以及那些生活在荒石园的小昆虫,在作者的眼中已经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
1.找一找,说一说。
勾画出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语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比一比,说一说。
出示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思考该语段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说明性文字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感情色彩的特点。而文中的拟人手法,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3.比一比,品一品。
引导:都是写蟋蟀“鸣叫”,他们分别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读一读,想象其表达有什么不同。
a.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b.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引导学生抓住“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一边朗读一边展开想象,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体会作者笔
下的蟋蟀讲究卫生、喜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昆虫特殊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时,利用课后习题三,将课文的表达与说明性文字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方式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并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
五、对比阅读,学习观察日记
1.对比阅读《燕子窝》与《蟋蟀的住宅》。
默读《燕子窝》和课文《蟋蟀的住宅》,进行比较,说说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记录内容相似:都观察了大自然中的动物,使用连续观察的方法,善用拟人,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
(2)表达形式不同:《燕子窝》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当天的观察结果;《蟋蟀的住宅》则是将长期观察的结果整理成一篇文章。
2.对比阅读《燕子窝》和资料袋中的“观察记录”。
(1)相同之处:都是观察之后的一种记录,是记录长期持续观察的好方法。
(2)不同之处:观察记录简洁、只用一两句话记录,可以用表格、图表等形式,是写好观察日记的基础;观察日记采用日记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写观察方法、观察过程以及当时的心情感受,内容更为详实。
3.通过再读《燕子窝》,引导学生回顾观察日记的格式。
(1)复习日记的格式。要写上时间,还有天气情况。
(2)了解观察日记形式:单篇、多篇。
小结:同学们,我们可以利用观察记录持续观察,并记录事物的变化。当观察积累到一定量后,我们还可以像比安基这样写出生动有趣的观察日记。只要我们处处留心,耐心细致地去探寻周围的事物,坚持不懈地进行连续观察,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范围,在对比阅读中学习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和方法。链接前一课“观察记录”,进一步指导观察实践,为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做准备。这样前呼后应的教学,使得整个单元围绕语文要素彼此关联,成为整体。】
本文发布于:2024-03-02 19:2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4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