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9 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3-01 07:19: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日发(作者:裴九洲)

考点九 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之声

——一个词语的逃亡

万晓岩

(1)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

(2)有了这个念头,词语中的每个汉字都蠢蠢欲动,站立不稳起来。汉字有着独特的建筑性,笔画横平竖直,顶天立地的样子。撇和捺的弧度,是克制的审美,在无可僭越中保持着犹疑。少量的曲线,在直笔画的四通八达中略加牵引和制衡,让汉字的倔强线条略呈柔美。有时候线条的应用有些疲意,就落些点,来停顿点缀,像雨滴,透出轻灵。笔画转折免不了痛苦,甚至折上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差点把一个字折断。这样的字常年眉头紧皱,内心纠结,跟谁连缀都不情愿,别扭着自己。正常的转折是不带情绪的,在不留神中埋下钩子。钩子总在边缘,尖锐却对着中心。带钩的字就这样有了心机和锋芒。

(3)笔画多少不等、从一笔到几十笔,字字独立,每个字的架构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稳定性。对于一个个心神不宁的词来说,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它出轨的步伐。

(4)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假装镇定,它感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汉字黑压压的,像贴在峭壁上的士兵,随时有坠落塌方之险。这突发的险情、让它有了词语砸碎词语的惊恐。看,上方好几个凶巴巴的词语,它们组成了一个个阴森森的句子,好像专门等这个坠落的机会,将底下的句子一举粉碎。

(5)透过薄薄的书页,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与自己背道而驰。它未必知道反方向的邻居是谁,或许,它一辈子都没回过头。

(6)有的词语是决定句子的走向的。一个句子是行路难还是多歧路,就在某个词语身上,这个词语拿不好,句子就走上了死路。

(7)有的词语躺在书页里的时候,喜欢捋捋来路。它怀念在《辞海》里的 1 / 12

时光。独立、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那真像海,汉字浮游,谁离了谁都行。

(8)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它不是个静态的图形,它有了声音的情致。经过不同质地的声带颤动,它形神兼备,顾盼生姿。尽管有时沾着口水,遭到牙齿的撕咬,被粗鲁的喉咙甩出,跟沉默在书页里相比,毕竟是活灵活现、掷地有声的。

(9)它还在想念同类。那些孪生兄弟都分布在哪里?在哪些作品里安身?被什么人使用?用得是否恰如其分?在不合适的语境里待久了,词语就旧了,扛不过命,就被命打倒了。

(10)它不甘心就此沉寂。它也不信命。它想逃离,逃离身处的句子、头顶的句子、周边的句子,逃出这本书,逃出这个书房,回到鲜活的话语里去,回到《辞海》里,洗掉满身污垢。它认定了这些污垢使身体沉重,视线受阻,勇气殆尽。只要逃出去,总会有生路的。那幺多人使用汉语,稍微借助一个话茬儿,它就可以一跃而起,蹦回新的语境里去。尽管人们有时戴口罩,那又如何?挡住飞沫,挡不住话语。

(11)先从周边的副词下手,修饰和连缀,从来没那么结实。它完成切割,毫发无损。离身时,它没有回头。它义无反顾地踏进了汉字的荆棘地,在陌生的词语森林里,被各种弯刀与尖钩刺伤。它惊异于汉语的繁复密集,被万千歧义划得头破血流。翻过一道道藩篱,它的笔画都用钝了,边缘毛糙,像一个衣衫褴褛的拓荒者。也有歧路花园,奇卉异草令它流连。先前喜欢的一些词语总在温润的路边,星空闪烁的前方,给予它和风拂面。它甚至想约上一个喜爱的词语同行。它伸出手,发现自己的折钩已经磨平、钩不住任何一个字符的臂膊了。它略有悲伤,心里认定了孤独的宿命。

(12)从书页的缝隙里钻出来时,它感觉到了自由。从书架上飞身跃下,它甚至在空中打了个滚,落到了书桌上。它得在此活动一下筋骨,检验一下字形,让间架结构恢复得体体面面的。休养好了,无论主人还是客人路过书房,它都能跳进话语体系里获得重生。

(13)书桌上消毒水的味道重,桌面擦到光滑可鉴。它试图走几步,都没成功,滑得站不住脚。在书页里的稳固性一点都没有了,它只好躺平。倒下的词语 2 / 12

有些狼狈,像一小堆乱树枝。许多天过去了,并没有人来。词语觉察到了自己的僵硬,它不是微生物,却一样在没有中间宿主的时候慢慢断了生机。它悲哀地想,自己会枯干掉,如同冬天的树。它努力移动,在一个深夜、从桌边摔到了地面,树枝成了碎末,渐渐成了尘埃。

(14)又过了许久,书被打开,完好无损。在某一页,明眼人看得出,一个词语的墨迹有些淡,似乎空有其形,魂魄尽失。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极为朴实无华,节奏舒缓但感情强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十分生动形象。

B.第(2)段中作者极力描绘汉字独特的美感,说明了汉字的架构能呈现出一种稳定性,而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词语出轨的步伐。

C.第(6)段中提到“一个句子是行路难还是多歧路,就在某个词语身上,这个词语拿不好,句子就走上了死路”,强调了词语对于句子的重要意义。

D.文章不止一次提到了《辞海》,表达了词语对曾经独立自主时光的怀念,以及洗掉满身污垢、回到鲜活话语中去的强烈愿望。

E.结尾处提到逃亡后的词语“空有其形,魂魄尽失”,说明了文章的主旨:词语脱离句子就像是人要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是完全错误的。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极为朴实无华”错,文章多用修辞手法,语言较为工巧;“节奏舒缓”错,叙述词语的逃亡内容有张有弛。

E.“说明了文章的主旨:词语脱离句子就像是人要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是完全错误的”曲解了文章的主旨。本文讲的是词语不能脱离句子,正如人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

故选AE。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 3 / 12

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有许多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又听说洛舍是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4 / 12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漂泊:比喻居无定所,东奔西走

..B.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C.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

..D.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

.. 5 / 12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

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

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

【答案】1.D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D.“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错误,由“柔韧而坚实起来”可知,描述的是人的性格,所以此处的“磨砺”是指“人经受磨练或锻炼”。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可知,作者对杭州是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总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所以并不是“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公路上的阳光

赵原

对于一段被废弃的旧公路,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描述它,我甚至不知道,它曾经穿越了怎样的风景以及它无法言说的沦落。虽然,在某些时候看来,知道这些是很有必要的,假如你执意要在这段旧公路上停留、说话,或者做点什么。

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对一条旧公路啰唆什么,除非他是一个疯子。凡·高画过一条著名的旧公路,在修道院或者疗养院的墙外,但是凡·高也画过向日葵和其他的东西,这说明不了什么。至于卢梭散步和沉思过的那条路,它只会使我对植 6 / 12

物学产生警惕。如果思想毫无乐趣可言,我宁愿先守护好我的愚昧和对虚假时尚的爱好。

当然,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无所事事,除了闲谈和豪迈,只剩下胡思乱想。我在这段旧公路上走走停停有好几年了。每天都是这样。我骑着自行车,或者说,某种心情像一辆旧自行车,驮着我,来到这里。也许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为了“无所事事”。我觉得事情的真相也许就在这里:我喜欢“无所事事”。我喜欢站在一条旧公路上,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

太阳很暖和。太阳照在路上,太阳的手,抚慰着大地万物。和那些“有所事”的人相比,我并没有少晒一点太阳,我认为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我在这条旧公路上走。我推着我的旧自行车。我用我的两只脚,它用它的两个轮子。我们无所事事地走,看到了很多东西。石头、枯草、废电池、破鞋、圆珠笔芯、塑料袋、烟盒、旧轮胎等。这些东西好像天生就该在那里,就是那样。“鱼作为鱼而游泳/桃作为桃而结果”(奥登《在战争时期》)。我停下来。我不会把这些东西想象成一个热闹的庆典。我不会移动它们。我站在路上,站在风中。

但是我没有走开。我只是后退了一两步,然后看到了远一点的山坡,山坡上开满了耀眼的黄花。再近一点,我看到有一座垮塌了的建筑物,一面残墙斜倒在一大堆石头上。原来是屋舍的地方,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很显然,曾经有人在那里住过。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出于某种不可探知的原因,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值得惊讶和探究。这条路从一片荒废了的地方穿过,和它有关的事物不会比我描述过的更多。我用笔画下了这一切。这样做是很有意思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喧闹的,所有的东西都放弃了意义和功用,只有形态,放松的,消极的。这条路也仅仅只是一条路,一种从公共交通中解放出来了的路的形态。它从前是什么样子的,它出现在这里,曾经把怎样的人和事,收税人、骗子、旅行者、歌星、行为艺术家、商贩等,连接在一起。它的起点在哪里?一条河,一座旧桥,一群群灰头灰脑的、可疑的人物?或者一个被大片光秃秃的丘陵环围的城镇?也即是那种琐碎而让人倍感无奈的“生活的地方”?可是转过身,我又感到这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我转过身,走开,一次次地走开。那些连绵不绝的山丘,萧索的草木,覆照大地的明亮的天空,似乎在不断地向远处荡开,荡开……

7 / 12

有一天下午,我背着画板离开了路。我走了四十多分钟,在一道坡坎下,一条小溪流出现在我面前。浑浊的小溪,水流得很急。我在溪边坐下,打开画板,但是我的心里充满了疑虑。我突然发现我不在这里了。也就是说,我打开画板,突然意识不到自己了。天边有一些云彩,云朵上洒满了颗粒粗大的阳光。云朵在慢慢移动。我感到身体中有一股暖流在游移。有一些细小的粉尘落在手掌上。溪对面的草丛中,长着一棵孤单的麦子,细长的麦芒微微弯曲。一定有什么原因,使它生长在这里。一定有一种力量,使它区别于更多的植物,并且成就了它的孤单。我感到身体中的那股暖流,流到了某个不明的地方,身体好像轻了许多。空洞的光线从事物们的体表上一点点暗下去了,但我还是坐在那儿,直到太阳落山。

“转过身,我感到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都是短暂的。我骑着我的自行车,就像骑着某种心情。无聊的快乐就像风一样,吹拂着身体。我感到我就要飞起来了。在转弯的地方,在下坡的地方,在那几棵杨树落光了叶子的地方,加速度和空气动力学使我离开了地面,很短暂。然后我就驶进村子里了。

孤独的小村子,诗歌中居住着蟋蟀的小村子。有一些孩子坐在屋檐下,有几块干牛粪被碾碎在村路上,有几根电线松松垮垮地晃荡在屋顶之间,有一间无人光顾的理发店,贴着明星头像的窗户迎着村路敞开着,有两个很老的男人,穿着不大合体的旧制服,在村路上闲逛。他们走得很慢,他们已经老得对什么东西都不在乎了。他们已经老得让自己都感到不耐烦了。而同样老的女人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们成群结队地到处乱跑,看戏、喝酒、打麻将、聊天、吵闹,老女人的活力常常是非常惊人的。

这个小村子和这段废弃的旧公路把许多东西都毫不含糊地分开了。对于几公里外的那条新建成的交通要道来说,它们是世界的另一极,一种真正的放下、解散、松懈和自在。时间久了,我相信我和它们之间也产生了某种联系。

是的,站在或走在一段废弃的旧公路上的感觉,真的美妙无比。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旧公路,“我”既无意去了解它的过去,也不对它的未来抱有幻想,而是注重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光景。

B.文中提及凡·高的旧公路以及卢梭散步的路,意在表明这些“路”曾对 8 / 12

“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旧公路上散落了很多东西,“我”认为它们天生就该在那里,不应被移动,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旧时光。

D.文中写了一个孤独的小村,“我”用欣赏的眼光描写了村中的老男人和老女人,表现了村民的闲散自在。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旧自行车比作某种心情,也将心情比作旧自行车,这种互喻,将人与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从容放下、自由轻松的心情。

B.文章引用奥登的诗句“鱼作为鱼而游泳/桃作为桃而结果”,意在强调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旧公路上出现的一切都有其合理性,人无须改变它们。

C.画横线句中“无聊的快乐”语意奇特,看似矛盾,实则包含着生活哲理,“无聊”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坦然面对时,我们就能咀嚼到其中的快乐。

D.文章对“孤单的麦子”展开了描写和思考,不仅将麦子人格化,而且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麦子上,突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孤单和压抑。

【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意在表明这些‘路’曾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错误,意在表明如果在思想上毫无乐趣,不如不要去费心思考。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突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孤单和压抑”错误。文中说“我感到身体中的那股暖流,流到了某个不明的地方,身体好像轻了许多”,说明“孤单的麦子”给了“我”慰藉。故选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 9 / 12

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浓、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

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

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明 10 / 12

察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路,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B.文章引用宋朝词人蒋捷的《声声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并且使文章具有诗意美。

C.作者插叙武则天强令牡丹开花的传说,感慨人类改变自然的做法自古就 11 / 12

有,令人惊叹。

D.文章结尾的感叹,拓宽了文章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挖掘出更深刻的主题。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感慨人类改变自然的做法自古就有,令人惊叹”错误,根据原文“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可知,作者是用武则天的传说讽刺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表达作者对人为改变自然季节和花期的痛惜。故选C。

12 / 12

本文发布于:2024-03-01 07:1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4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词语   知道   文章   句子   季节   没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