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8 06:13:5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屈杓)

12、寓言二则

【教材简析】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课。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

1. 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

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寓言中说明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课前准备】搜集寓言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及寓言中的文字和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口语交际】讲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生字词,评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自然段。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

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书写生字。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老师范写生字,注意提示学生难写字和易错字,学生书空并在课本中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娃娃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焦急喘气一大截巴望自言自语白费筋疲力尽总算

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3.写写“筋、疲”。

3.请同桌互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准确。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完课文,小朋友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知道“揠”的意思了吗?

2.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呢?指名回答。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去看。”

(1)“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希望、盼望、渴望。

(2)谁来读一读?

(3)农夫天天到田里去看,他的心情会怎样?(焦急)

(4)农夫这么心急,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但禾苗有向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

出示“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2)比较句子,去掉“好像”可以吗?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更加确切?

4.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焦急)谁来给它找找近义词?(着急)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谁愿意来读一读?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3)谁愿意来边读边演一演?

(4)齐读,看看能不能把这个人焦急的心情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农夫看到禾苗长得这么慢,他心里非常(焦急)。板书:焦急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过渡:读2.3自然段,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2.3自然段

1.指名说他是怎么做的?板书:拔苗

2.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筋疲力尽、喘气)

3.他人是很累,但是他心里呢?(高兴)所以这两段读时要又累又高兴,自己去试一试。

4.陈老师想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愿意来挑战陈老师?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点明寓言。

1.他这么高兴,这么得意,可是结果呢?板书:(枯死)

出示最后一段。

2.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跑回家告诉了农夫,想想农夫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又会怎么想呢?

3.他的邻居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会怎么跟他说呢?

4.师小结:是啊,小朋友们,禾苗长大,要经过生根发芽,长出小苗后,农民伯伯还要经常给它们锄草,施肥,捉虫,这样它们才会慢慢地长大。这位农夫就是太心急了,禾苗才会都枯死了。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太着急了好事也往往会变成坏事。(板书: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六、续编故事。

1.农夫听了他们的话,以后会怎么做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给这则寓言续编故事。

出示:第二年,农夫又开始种禾苗了,(

八.拓展延伸。

1.小朋友编故事的能力都很棒,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就称它为“寓言”。

下课后小朋友也可以通过读《伊索寓言》,网上查询“中国寓言网”来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02-28 06:1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2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文   寓言   学生   禾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