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27 19:50: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房敛)

关于我国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古生物博物馆;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古生物博物馆是自然类专业博物馆,是通过化石实证介绍地史时期生命奥秘的窗口,也是弘扬科学思想、开展古生物科研和化石保护的重要平台。狭义上,古生物博物馆是指古生物专题博物馆,如自贡恐龙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广义上,古生物博物馆也包括拥有古生物化石专题陈列的自然类博物馆,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我国作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著名的云南“澄江生物群”、辽宁“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等为全球生命起源与演化等科学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古生物化石保护高度重视,2022年颁布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2022年颁布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7号)。几乎各个化石产地也纷纷建设或正在筹建古生物博物馆,以加强对当地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

1我国古生物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然,目前我国古生物博物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办馆主体多元化,各地古生物博物馆主管部门涵盖国土、文物、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未实行归口管理,缺乏统一的行业指导;古生物博物馆数量、规模仍无法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博物馆的几大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有的博物馆科普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创造性不强;博物馆展览的表现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博物馆(特别是地方民办博物馆)

建设缺乏科学性、专业性,馆内没有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展览内容错漏百出等。

2解决古生物博物馆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建立古生物博物馆是加强古生物化石管理、保护、研究、利用的重要手段,然而古生物博物馆究竟该怎么建,以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主要结合辽宁的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经验,尝试提出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的对策建议。

2.1明确行业管理主体

笔者认为,既然确定了古生物博物馆主要归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土部门就应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博物馆良性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各级化石管理部门、博物馆协会、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等行业指导作用。

古生物博物馆的正常运行、藏品的组织和保存、馆舍日常维护、人员费用等都必须有长期足够的经费支持。国有古生物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经费建议参照《化石保护条例》“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地方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例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建设资金由辽宁省发改委和国土资源厅投入,年度运行经费由国土资源厅从化石保护经费中划拨,人员费用则由合作建设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负担。为增强政府资金投入的决心和信心,国有古生物博物馆应打好“科普旅游”这张牌。以辽西为例,辽西化石资源享誉世界,人们对辽西化石比对辽西各个城市更熟悉。把古生物化石作為产地旅游的品牌,加强保护利用与宣传科普,可提高地区知名度,吸引游客源,从而改善城市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得到发展,地方政府就能够

增加对化石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的财政投入,从而实现“化石科普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化石保护与博物馆的投入力度一扩大化石旅游的品牌”的良性循环。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及各级政府科技等每年都提供大量的项目性资金支持,国有古生物博物馆可通过申请进一步补充运行经费。

与此同时,古生物博物馆还应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创产品,这样既有助于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和影响。

2.3广开渠道收集展品

2.4科学规划功能分区

2.5精心组织展览陈列

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例,主要采用系统分类展示和时间轴展示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化石标本的分类关系、演化发展顺序等排列展品。整个展览贯穿生命演化的主线,条理性强,便于观众参观。同时在多个展厅配合采用景观场景展示,将化石或复原模型置于模拟的自然生存环境中,丰富展示内涵的同时,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

2.6大力开展科普教育

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生物博物馆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守株待兔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全面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古生物博物馆应利用馆藏化石资源,注重结合地球日、環境日、博物馆日等重大纪念日及科技周等,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展览、专家讲座、知识问答、手工制作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逐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品牌。例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拥有“社区科普大学”“恐

龙学院”“博物馆奇妙夜”“小小讲解员培训”等品牌科普活动,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博物馆还应借助科技手段,不断拓展科普途经,布展中采用声、光、电等高新科技手段,增加互动参与性项目,增强观众参观体验感,帮助观众加深参观印象,掌握更多科学知识。与此同时秉持科技带动科普,科普惠及大众的工作理念,运用语音导览、虚拟博物馆等技术手段搭建科普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互动,提升博物馆的网络科普教育水平,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建设、资讯个性推送、智能导览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满足公众的知识需求。

众所周知,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科普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讲解员是博物馆文化的传递者与科学知识的播种人。因此,打造高水平的讲解员队伍则是实现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学性较强的古生物博物馆展览陈列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点,普通观众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贮备,只能走马观花式地浏览,看看“热闹”,却摸不着“门道”,无法获得良好的参观效果。然而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专业素质过硬的讲解员须同时掌握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博物馆学等相关知识,要能够称得上是各个学科的“半个专家”才行。通过其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及趣味性的讲解,帮助观众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从而强化科普教育效果。

2.7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古生物博物館科学研究的深度决定了展览陈列的水平和社会教育的效果。也可以说,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是古生物博物馆提高陈列质量和科教水平的关键。而开展科学研究必须依靠专业人才队伍。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拥有着大量高素质、多学科的人才资源,

这与博物馆本身跨学科人才需求十分契合。面对目前许多古生物博物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一方面博物馆应花大力气从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尝试寻求与具有地质、古生物等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办馆。利用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为博物馆打造一支懂专业、精业务、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使之有能力对古生物化石蕴含的科学价值进行研究、开发、利用、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古生物化石作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载体和教材的重要作用。

3结语

资讯

中国赴沙特塞林港水下考古项目启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3月22日,“中国一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中方队员一行五人,将于2022年3月26日-4月13日开赴沙特阿拉伯,与沙特考古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AISerrian)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本次组建的“中沙联合考古队”队员共计11人,其中中方队员5人,均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队为国家文物局水下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博士;沙方考古队员6人,由沙特阿拉伯国家考古中心选派,领队为沙特国家考古中心主任阿卜杜拉·扎哈尼博士。值得一提的是,沙方队员名单中包括2022年我国为沙方培训的第一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19:5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26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博物馆   古生物   化石   建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