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手抄报-可爱的东北虎

更新时间:2024-02-26 12:06: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荣晋)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可爱的东北虎

东北虎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想要更加了解它,可以来看看五年级学生根据语文书提示做出的手抄报吧。

东北虎的分布范围

历史分布

西伯利亚虎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北林区。在19世纪中叶,西伯利亚虎仍然有很大的分布范围,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山麓,北沿黑龙江北岸,东经鞑靼海峡一直到库页岛,都有分布。由于大兴安岭山脉南部与燕山山脉相连,向南分布区曾远及华北北部。由此可见西伯利亚虎历史分布区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朝鲜半岛,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契,蒙古接近于中俄边境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的大部分地区。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伯利亚虎的分布开始逐渐退缩,在中国东北虎的分布区首先是由南向北,然后是由西向东退缩。在20世纪初辽东地区还有虎的分布,50年代便向吉林退缩。大兴安岭这20年代仍然有虎的活动,1974-1976年调查表明,20世纪70年代东北虎已经在大兴安岭绝迹。20世纪50年代小兴安岭东北虎的数量仍然很多,1976年调查证明只有4只东北虎,这时分布明显向东退缩,20世纪80年代调查表明,东北虎在小兴安岭已经绝迹。

现代分布

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边区南部于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4个独立的分布区。

中国东北东部山区: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和张广才岭南部有为数不多的孤立的游荡个体,由于这些分布区与俄罗斯和吉林省交界,这些个体可能在黑龙江与俄罗斯或吉林省境内相互流动。

朝鲜北部山区:可能有东北虎少量的个体分布,因为缺乏野外调查资料,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语文知识手抄报报内容

08-28

语文手抄报

漫游语文世界手抄报一等奖作品

08-28

语文手抄报

走进名著语文阅读手抄报图片

08-28

语文手抄报

语文天地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08-28

语文手抄报

语文识字小报汉字主题手抄报

08-28

语文手抄报

语文古诗相关内容的手抄报图片

08-28

语文手抄报

趣味语文手抄报简单精美手绘图片

08-28

语文手抄报

生活处处有语文手抄报图片欣赏

08-28

语文手抄报

漫游语文世界手抄报绘画简单可爱

08-28

语文手抄报

欢乐语文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绘画图片

08-28

语文手抄报

我的暑假生活为题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

08-24

语文手抄报

暑假安全话题语文手抄报简单可爱模板

08-24

语文手抄报

四年级语文手抄报-语文小歌谣

我爱古诗词-关于语文的手抄报素材

语文知识手抄报-荷塘月色

趣味语文手抄报-姓氏之王

精美的语文手抄报-古典文化

趣味语文二年级手抄报一等奖

2020小学语文教研组下学期工作总结

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作为学校最大的学科组——语文教研组,我们深深地感到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语文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也逐渐扩大。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中共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

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每个月的常规检查,都很抓落实,不走过场形式,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督促、检查教师们形成了工作习惯,每到月底总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朱保进老师和范桂英老师就代表淝南学区参加了中心校举行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本学期,本教研组按照期初工作计划,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灵活、踏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修炼内功,提高业务素质。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语文教研工作。

一、引导自主学习

丰厚底蕴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自己必须先学会学习。

加强学习是适应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的时代需要,是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不学习难为人师。在教师学习方面,我们实

行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在自主学习时,我们提倡教师以阅读专业书籍和课堂观摩研讨为主要内容,讲究多记录,多反思,多实践。每月组织一次读书笔记展览或学习心得交流。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成就了教师,提升了教师的语文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关注课堂实践,提高效益教学对话的主阵地在课堂。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精心磨课洗课,把智慧挥洒在课堂,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每位教师都按计划郑重其事地上了教研课。课堂上,教师们能体现课程性质特点,准确把握教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和谐、热烈,各显特色,精彩纷呈。课后,教师们能反思课堂教学,坦诚交流,总结成败得失,纷纷发帖于校园网页相关栏目。教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阶梯上步步攀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组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

本学期,我们依然安排教师在每个双周周五上午第二节集中集体备课,其余时间各年级备课组分散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本教研组集体布置或商讨有关事宜,又让各年级备课组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特别是每逢某位老师上教研课时,集思广益就有了时间,集体备课就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事实证明,这样做,不搭花架子,实惠受欢迎。

四、借助相关活动,强化素质活动能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开展了相关活动,一方面安排师生参加了区、校等组织的教研或竞赛活动。如论文、自制课件评比,教学设计竞赛,《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主题演讲,书法比赛,命题比赛,环保征文竞赛等等,师生们积极参与,有10多人次荣获了省、区级等级奖。工作中的不足及拟改进措施:

1.过程性督导不够。改进办法:听随堂课并交流,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并交换意见。

2.教学论文获奖层次不高。改进办法:同事间加强合作研究,或者在语文教学沙龙活动中集思广益。

3.部分学生学习浮躁。改进办法:自始至终抓态度,尤其是书写习惯,同时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

本学期,我校语文科组在张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我校语文科组的各项教研活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旧抓好常规教学工作

认真指导并督促全体语文教师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试和试卷讲评等各项常规教学工作;在开学之初校领导层层布置工作,并集中语文组全体教师以会议形式加以传达,为每位语文教师明确常规教学工作,认真落实。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继续开展教师校内公开课、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线,是教师业务水平体现的平台。本学期,我科组在张副校长的支持下,开学伊始,便拟定了识字教学为本学期得教研主题,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有目标的钻研识字课堂,向精品课迈进。有目标即付出行动,张副校长亲自挂帅,组织全体语文组教师通过观看各年段识字教学视频、有各个年级教师上公开课、课后线上语音评课、线下现场点评,写好听课反思、在线研讨等途径,我校本期识字教学涌现出许多精品课,如张艳副校长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黄灿主任的《荷花》、刘明敏老师的《槐乡五月》、李华老师的《猴子果树》等课,经过不断地打磨,越上越精。据统计,本学期语文组校内展示课共30节,语文教师全员上阵。执教老师们认真备课、年级中多番磨课、校内展示课一条线有序开展。与会教师认真听课、记录、科组评议、在线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相互研讨,共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每位语文教师能根据

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研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了基础性课程的研究,并能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研和科研结合,提升了教研活动质量。在评议中,我们对教学进行探讨式评课,反思:假如我来教,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怎样去评价肯定学生,怎样进行文本、学生、教师间的互动,怎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让课堂充满文化魅力、思想的魅力、艺术的魅力。你有什么金点子,我有什么好主意,他有什么新创举,都会在评课中各抒己见。这种全员磨课、校内展示学习的形式,再到教师听课、评课活动,老、中、青教师都融入其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学术上的交流,教法上的切磋,对提高我们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的水平和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加强业务学习

科组内业务学习始终是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本学期科组活动依旧以“集体学习”和“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开展。

1、“集体学习”又以富有经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向全体语文组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选取一个课题共同探讨、研究。本期语文组共有2位教师进行讲座,如:张副校长《新课标解读》,明确指出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方法;陈秋燕老师《新课标要求下,如何听课评课》结合自己一线的教学经验,对高年段的习作指导课讲述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讲座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在教研活动中起了实效性的引导和拓展作用。

2、“年级组集体备课”,即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老师以本年级一篇课文为例,全年级教师围绕此课教学设计共同更改、提出意见、修改,得出最佳教案。如此一来,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却在灵活的形式中有条不紊的开展。

四、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还要在下面两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2、加大课改的步子,把课改推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语文教案《近体诗》

高二语文教案《近体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家以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构成了双峰对峙的诗坛奇观。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两首七律。

二、鉴赏杜甫《登高》

1.导人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古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2.诵读

可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3.诵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

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4.品味意境

鼓励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这首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认为这两句中“无边”“不尽”二语多余,我们认为,正因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

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5.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6.学生朗读,背诵。

深人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

7.点化

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要体悟“景中情”和“情中景”的关系。

三、学习、鉴赏杜甫《蜀相》

1.学生诵读

2.诵读指导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

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3.鉴赏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看完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之后,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自”、“空”二字最突出意境。如今草不知为谁而绿,乃自绿,黄鹂不知为谁而鸣,乃空鸣,五百年来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的忠臣再也没有出现过,可那知人善任的国君又在哪里呢?此诗写出了寂寥冷落之境,表达了杜甫对武侯一片崇敬、仰慕的叹惋之情。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

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个诗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4.布置作业

①熟读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蜀相》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诗,这就是《咏怀古迹·其五》。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蜀相》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咏怀古迹·其五》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登高蜀相

苍凉萧条之景寂寥冷落之境

艰难潦倒之悲崇敬仰慕之叹

初二语文下册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9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杳无消息(yǎo)匿名(nì)畸形(qī)解剖(pōu)

B、广袤无垠(mào)嬉戏(xī)管束(sù)虐待(nüè)

C、颔首低眉(hàn)污秽(huì)迸射(bèng)诘责(jié)

D、冥思遐想(xiá)小憩(qì)姮娥(huán)滞留(zhì)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鹤立鸡群不可名壮粗制滥造任劳任怨

B.千山万壑众目睽睽莫衷一是油嘴滑舌

C.相形见拙沧海桑田深恶痛疾美味佳肴

D.慷慨大方繁花似锦随机应变长嘘短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2009年是祖国60周年华诞,届时国人将举国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C.2009春晚小品《不差钱》的表演,脍炙人口,“小沈阳”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D.在经历“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之后,光禄古镇老街古朴、沧桑的风格一如既往。

4、下面这首诗,所写的节日是()(2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中秋B.重阳C.端午D.除夕

5、下列与课题对应的作者或朝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B、《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宋代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

D、《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

7、古诗文默写。(11分)

(1)、李煜曾有诗云“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忧愁的繁多、绵延,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员,他的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用美妙的比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眼见战乱频仍,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

8、填入下列句中划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________着乌云。

(2)倘使有一双翅膀,我________做人间的飞蛾。

(3)我母亲________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A.卷积愿意管制B.卷集甘愿管束

C.卷积甘愿管束D.卷集愿意管制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

C.《马说》中作者先从反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从正面展开议论,由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归结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其真不知马也!”。

D.《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加点的词。(4分)

胜状:()涯:()备:()极:()

11、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范仲淹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敲雪(15分)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16、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3分)

(二)中国馆的智慧(14分)

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

③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

④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都是以“节能”二字为核心要求的。

⑤国家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就可减少降温所需的能耗。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有效实现隔热。中国馆的制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⑥中国馆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⑦中国馆除了展现先进的环保理念,还凝聚着中国匠人的智慧。在竣工落成的中国馆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恢宏的中国馆大台阶。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大台阶共有76级踏步,宽度达到72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铺设在中国馆大台阶的石材规模也是空前的。这种石

材总数达4700块,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其中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

⑧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切割整齐、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的大石阶采用的是濒临失传的“三斩斧”工艺,完全由手工,利用特制的斧头在石材上剁斧而成。平均每厘米的宽度,要斩上7刀,即便每个工人不间断地劳作,每天也只能完成1个多平方米的工作量。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总共超过了5400万刀,历时4个多月、108道工序,精工而成。这种由手工剁斧制造出来的纹理,比顶尖机器加工出来的纹理还要均匀和细致,令人瞠目结舌。

⑨据了解,“三斩斧”是一种流行于浙、闽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石材手工,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得此名。

⑩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中国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主题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18、第九段中提到“三斩斧”的工艺流程,其作用是什么?(2分)

19、指出下列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种石材总数达4700块,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其中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

②这种由手工剁斧制造出来的纹理,比顶尖机器加工出来的纹理还要均匀和细致,令人瞠目结舌。

20、根据原文,分条概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每条不超过15字。(4分)

四、作文(50分)

22、看着这个世界,精彩。夺目。绚丽。

巨人在山巅俯瞰大地,小草在岩间扎下深根,将军沙场上称王称霸,妇女家中编织华裳……无论大小,无论高低,万物皆有其特别独到的精彩。我也不例外,短短十几年就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

我只要选择明晰的奋勇前行,我就能活出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要活出我的精彩。

请以《我要活出我的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要写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C(A、畸B、束D、姮)

2、(A、状B、C、绌D、)

3、A

4、A

5、B张养浩元代

6、德、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7、(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B

9、A、写出了他外表的平庸进而反衬他内心的不凡。

10、胜景边详尽到达

11、(1)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敲雪》

13.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14.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16.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17.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41.答题要点:(1)能揭示主旨(2)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流畅优美。

《中国馆的智慧》

18.展现中国人独特的智慧,突出了中国馆的中国特色

19.(1)花岗石“华夏灰”

(2)“三斩斧”工艺

20.造型层叠出挑,夏季遮阳冬季保温。

采用了太阳能技术。

加入循环自洁要素。

雨水收集系统,能循环利用雨水。

人工湿地自洁技术。

21.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观点鲜明。

22.A基本要求35分,一类卷(45分左右);二类卷(35分左右);三类卷(20—30分);四类卷(20分以下);

B特色加分5分,一般可加2—3分,特别突出加5分。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12:0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1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文   教师   父亲   教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