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舒积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基础训练
1.(2019·福建厦门期末)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明朝( B )
A.海上交通发达
C.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B.前期国力强盛
D.造船技术发达
2.“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歌曲,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3.(2019·北京期末)随郑和岀行的马欢、费信等人著有《瀛涯胜览》《星楼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4.方寸之间记录着历史。下图是以古代名将戚继光为主题的邮票。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 B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5.(2019·山东威海中考)“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D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20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A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7.(2019·四川广安期末)明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D )
A.开始了与日本的友好交往
B.开始了与朝鲜的友好往来
C.开始了与欧洲强国的科技交流
D.开始遭受外国的侵略
8.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a——和平使者,扬威异域;b——探寻新路,寻找黄金;c——友好往来,促进交流;d——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 D )
A.ab
C.cd
B.bc
D.ac
9.有位同学在编写历史短剧《郑和下西洋》时,由于疏忽,有一个剧情违背了历史事实,你认为是( A )
A.带一本《红楼梦》解闷
B.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船上装有指南针指引航向
D.船上带有丝绸、青花瓷、上等茶叶
10.(2018·山东胶州期末)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我郑和以后,竟2
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的这段话意在表明( A )
A.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不可能持久
B.郑和远航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C.郑和与岳飞、戚继光都是民族英雄
D.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
11.(2019·江西抚州期末)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根据下列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宋朝百姓不以从军为荣与当时的什么政策有关?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这句诗的作者是谁?1561年,他率军英勇作战,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我们应如何评价他的丰功伟绩?
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12.(2019·山东滨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帝国的声威】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无与伦比。
(1)请问印度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他将印度的哪些文化“输入”中国?
玄奘。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大宋王朝的繁荣】
材料二 宋朝时期,中西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中西交往频繁,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经商、定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宋时期重要的港口有哪些。
广州、泉州、明州。
3
(3)西汉以来的中西贸易以丝绸之路为主,到了宋朝转变为以海路为主,请指出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宋朝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大明王朝的远航】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
船数
人数
远航次数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
先后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请你谈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并根据材料三说出明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 选择题
1.
明朝时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 )
A. 郑和 B. 鉴真 C. 玄奘 D. 张骞
2.
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戚继光像
A.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C. 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B.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D.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3.
下面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上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到西洋去“取宝” ③为开辟新航路 ④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⑤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4.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他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同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这位英雄人物是( )
A. 张骞 B. 文天祥 C. 马可波罗 D. 戚继光
5.
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5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
1405年,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的皇帝是( )
A. 明太祖朱元璋 B. 明成祖朱棣 C. 清顺治帝 D. 清康熙帝
7.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列哪些地方没有到过( )
A. 印度洋沿岸 B. 红海沿岸 C. 非洲东海岸 D. 地中海沿岸
8.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
A.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去夷洲 B. 鉴真东渡日本
C. 郑和下西洋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9.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课笔记,其中出现错误的一项是( )
目的 时间 影响
提高1405-开创了西太平洋明朝--与印度洋的之间所到地区
到达亚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 影响 D. 所到地区
威望 1433 的海上交通线
A. 目的
6
B. 时间
10.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下列事件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
C. 新航路的开辟
B. 郑和下西洋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11.
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一张照片。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岳飞抗金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平定回部叛乱
12.
根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等,抗倭名将▲发明了“鸳鸯阵”(如图),充分发挥了各种长短兵器的效能,阵形变化灵活,以形似鸳鸯而得名。▲处的抗倭名将是( )
7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李自成
D. 戚继光
◆ 材料题
13.
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结合下图回答:
(1)郑和的船队从我国何处出发?最远到达哪里?沿途经过了哪些大洋?
(2)请说一说,郑和的船队在往返时装载的货物和人员有何变化?
(3)你认为郑和的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有哪些?
(4)请你用一句话评价郑和
8
14.
材料一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材料三 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邑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你认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D 3. D 4. D 5. C 6. B 7. D 8. C 9. D 10.
B 11. C 12. D
9
13. (1)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太平洋和印度洋。
(2)出发时:装载金银、丝绸、瓷器等。随船人员主要是明朝船员、医生等。返航时:装载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有外国使臣搭乘。
(3)造船水平高超,政治稳定、经济富强;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其他船队成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4)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或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14. (1)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财之道。
(2)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功绩: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3)根除倭患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清剿,荡平了倭寇的势力,使倭寇难以继续作恶;二是明朝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能够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无须再冒险抢劫。
【解析】
1. 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故明朝时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郑和.
故选A.
10
本题以明朝时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2. 本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人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所以ABC不正确,故选D。
3.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到西洋去“取宝”,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所以①②④⑤是正确的选项; ③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
4. 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他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结合所学可知,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戚继光又奉旨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5. 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上装载了中国瓷器与丝绸,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11
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故选C.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目的、内容与影响.
6. 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7. 据所学知,郑和下西洋经过我国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洋沿岸、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
故选D.
本题以“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12
8. 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史实.指南针是在北宋时制成并应用在航海中的,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B两项在北宋前,C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有使用指南针,而D选项要比郑和下西洋晚很多年.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与指南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传播.
9.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从1405到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欧洲.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从1405到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题以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
10.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明代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ACD与“明代的水师”无关,B正确。故选B。
11. 略
13
12.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这是指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台州大捷,荡平了浙江倭寇,后又同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故选D。
13. (1)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结合题干图片内容可知,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沿途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本题主要考查郑和船队的货物和人员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在出发时装载的货物是金银、丝绸、瓷器等,随船人员主要是明朝船员、医生等。返回时装载的货物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人员有外国使臣搭乘。
(3)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是: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政治稳定、经济富强;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其他船队成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
(4)本题主要考查对郑和的评价。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他吃苦耐劳、英勇无畏,促进了中国与亚非个国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因而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或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14. (1)本题考查明朝倭患严重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14
(艰难),转而从盗”可知,材料一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财之道。
(2)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意愿并不是封侯拜相、获取功名,我一心想的是早日让海上的倭患平息下来。由此可知,材料二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戚继光训练了一支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1561 年,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所以,戚继光最突出的功绩是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3)本题考查根除倭患的原因。根据以上材料的探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清剿,荡平了倭寇的势力,使倭寇难以继续作恶;另一方面是明朝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能够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无须再冒险抢劫。
15
本文发布于:2024-02-24 18:1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0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