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离骚

更新时间:2024-02-23 18:32: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聂恒锐)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离骚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离骚

【—初一语文总结之离骚】,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总结: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

撼着人们的心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谢亭送别分析

【—之谢亭送别分析】,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总结: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之标新立异法

【—下之标新立异法】,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

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玩物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和支持学生逆向思考,求异立论:“有志者未必成”,“玩物未必丧志”,“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也能不黑”,“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旧观点,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缺陷,补充新意。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的一些否定性观点或生理理念,诸如“标新立异”,“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等带有贬斥的行为,也可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逆向立论:“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也可贵”──突破思维定势,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就能开拓创新。

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18: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20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成为   传统   教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