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之《短歌行》

更新时间:2024-02-21 18:23:4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殳熊)

浅析曹操之《短歌行》

摘要;《短歌行》作为曹操的代表作,充分表达出其对人生的感悟。曹操的作品中多是反映政治家的抱负和热情,他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他自己的创造。《短歌行》为曹操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但又极度渴望广招贤士、建立丰功伟业的宏图大志。作为建安时期诗歌的代表作,《短歌行》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格。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诗歌,贤士

一、《短歌行》创作背景

《短歌行》创作于曹操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席大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

二、《短歌行》的意象描写和节点

在全诗的宣接抒情的各章中,第一章四旬,是最为统一的,“苦”作为意象描写的起始点,其功能是为整首诗定下基调。从性质上来说,是忧郁的;从情感的程度来说,是强烈的。接下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把二者结合起来,把生命苦短的感“慨”变成雄心壮志的“慷”,就从实用理性的层次,上升到审美情感的层次。苦和忧本是内在的负面感受,而慷慨则是积极的、自豪的姿态。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这在曹操所属的建安风格中,是有标志性的。

在《古诗十九首之十三》中写道“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这一首,在意象的两个方面和曹操可能是巧合的。一是“年命如朝露”,和《短歌行》相比,不但感知生命苦短是一致的,而且喻体“朝露”也是一样的。二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把苦闷与“酒”相联系也是一致的。但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意脉,却是不一样的。第一,曹操并没有因为生命苦短,以宴乐之乐而乐,相反,恰恰在对酒当歌的行乐中而感到悲怆。第二,曹操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体生命的无奈之中,而是把“忧思难忘”和“慷慨”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个体生命的悲歌,变成了宏图大志的壮歌。这样,忧思就不再完全是苦,而是一种享受。苦于忧,不得已而乐,就变成气魄宏大的“享忧”的主题。这也就是本文第一个节点。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第一个把曹操的政治和军事业绩当做解读这首诗的密码。苏东坡这种观念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致几百年后,《三国演义》顺理成章地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演化为小说的宏大场景。这以后,似乎就成了共识。连清代八股文的能手陈沆在《诗比兴笺》中都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这种化忧苦为慷慨的“享忧”主题,日后成为古典诗歌的核心母题,到唐代诗歌,特别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扬光大,达到辉煌的高峰。苦忧,变为慷慨,就成了意象描写衍生的第二个节点。

意象描写的第三个节点,是“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外部意象的连贯,是实线,而意象描写贯通则是虚线。这种虚实互补,造成了意象描写的隐秘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到了这里,意象描写的第四个节点瑚吟出现了。从外部意象来说,自对酒当歌的宴席场景,到这个不在现场的“青青子衿”,其间有个大跳跃。而从内心的意象描写来说,从“苦”到“忧”,到“慷慨”,再到“沉吟”,甚至是“鼓瑟吹笙”的欢庆,出现了多重的起伏。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慷慨的悲歌变成了“悠悠”的情歌。从情感的强度来说,则是从强烈的悲怆变成了柔化的“悠悠”。慷慨的激情,一变而成了温情,二变而成了更深的“沉吟”,三变而成“鼓瑟吹笙”的欢快。第五个节点——忧,其实是意象描写起始点的再现。“忧从中来”而且还达到“不可断绝”的强度。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紧跟着就

是“契阔谈谯”,久别重逢的温馨。从意象描写的衍生来说,这样的温馨应该是第六个节点了。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是从生命的忧思,变成了对旧情的怀想。悠悠的温情,转化为激情之后,又迎来了“心念旧恩”的温情。主题与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情致交替呈现,显示了诗人的心潮起伏的节律,本来有点游离的意象群就此得以贯通。

情绪的高潮,在最后一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从单个章节的意象群的质量来看,这一章可能最为精彩。如果在画里,强调天空之广阔,相对微小的鸟鹊,特别是单个的鸟,可能难以目睹,而在诗里,鸟鹊却成为天宇中突出的主体。语言的想象性,使得背景把主体反衬得非常突出,效果完全集中到最后一句“何枝可依”上。“何枝可依”的渺茫,是这首诗的第七个节点。

黎民百姓去那里“无枝可依”。这就激发出下面的宏图大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意象描写的第八个节点。以理想人物周公吐哺握发为典范,把崇高的精神落实在具体的、微观的实践上。首先,曹操的事业,明明是武装夺取政权,是血腥的,但是曹操将其诗化为人心归顺。其次,把攻城略地摧毁敌对政权,说成天下人绝对的忠诚。这里,显示了曹操的自信和意气风发。这个因果逻辑是极端的,完全是情感逻辑。

三、《短歌行》的写作手法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其中“青青子衿”二句完全引用《诗歌、政风、子衿》中的原句,曹操用这句古诗词来强调对贤才的渴望,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

四、《短歌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短歌行》通过宴会歌唱形式来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决心。诗中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开头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参 考 文 献

1、北大中文系古文教研室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五卷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陈寿、 裴松之主编 《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62年

4、司马迁主编 《史记》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9年

5、张大可主编 《三国史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年

6、蔡向东主编 《魏武帝曹操》 远方出版社 2010年

1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18:2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8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意象   描写   短歌行   生命   诗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