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嵇联晋)
品读天下郑和下西洋到过哪?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郑和曾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明朝海军舰队,做了七次规模巨大的远洋航行,到过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中东地区很多国家,甚至远至红海、麦加和非洲东海岸。非洲肯尼亚的一些沿海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附近的海上有来自中国的沉船,船上幸存的人回不去了,便与当地人通婚,在此繁衍生息。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在其所撰写的郑和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中,谈到这件事,并探访了一些自称是中国人后裔的当地人,这些人的长相与当地黑人明显不同,看起来很象亚洲人,也许他们真的就是郑和船队中某些船员的后代。郑和的远航意义深远,中外学者都给予了极高评价,比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就称之为“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比哥伦布更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他本是元朝色目贵族的后代,其六世祖名为赛典赤·赡思丁,是中亚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其父名为马哈只,袭封滇阳候。他的家族信奉伊斯兰教,其父亲和祖父均曾去过麦加朝觐。而马姓则是阿拉伯姓穆罕默德“Mahmud”的汉译。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此时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马三保年仅10岁,棣的燕王府,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用。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御赐他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下西洋原因之谜郑和的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来虽然家中突遭变故,但这份情怀想必依旧未改。郑和到朱棣身边时,恰逢朱棣刚刚就藩北平,年仅21岁,两人岁数相差不大,交流起来应该比较顺畅。所以,明成祖朱棣想必也从郑和口中得知不少有关异域的想象,也许这便是他日后派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之一。不过有人根据史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追查建文帝的下落。靖难之役中,时为藩王的朱棣与侄子建文帝争夺天下,最后取胜,攻入南京,此时乱兵突然看到皇宫中焚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却不知所终,有传言说建文帝其实未死,而是化妆成僧人逃出了皇宫。朱棣也怀疑此事,他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却毫无结果;于是又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仙人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25
B品读天下下落。由于胡濙一直没有消息回报,得不到确切消息的朱棣,只得另寻办法,《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于是便派郑和下西洋。迹之”当然,也有人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欲耀兵异,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制度和国际域,示中国富强”秩序,并发展海外贸易,这种说法颇有道理,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不过,最奇特的一种说法还是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对付当时称西亚和南亚的帖木尔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它的霸中亚、后方,以牵制其东进,打消它灭亡明朝的野心。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帖木尔帝国的统治者的确有征服明朝,恢复元朝旧土的想法,也曾付出过实际行动。但该说仍然缺乏足够的论据,所以并没有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姑且不去追究到底是何种原因,总之在朱棣的命令下,郑和在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为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根据史料记载,船队的人数每次都在27000人以每个卫5000人~5500人;上,约合明朝军队的5个卫,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最多不而当时西方哥伦布、过265人。两相比较,更突显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按照下西洋的任务,这些众多的人员被分成六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其编制完善、组织严密,令人叹服。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并配以各种协助《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所船只而组成的宏大船队。据用的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宽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长151.18米,61.6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相当于一艘小型航空母舰的大小。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余人。除了宝船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大小船只协助出航,整个分工非常细致,规模也异常宏大。想象一下,当时这么多海船、战舰同时出现在一个国家的海面上,是何等的壮观和气魄。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将船队历次下西洋的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了整幅的下西洋全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其制图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低,但实用性却更强。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史》郑和下西洋的编制、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并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是当时世界上堪称一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的船队是一支流的海上机动编队。特混舰队,称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郑和的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26
品读天下和布莱格登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对《郑和航海图》的研究发现,郑和使用了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的航海导航技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郑和下西洋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科技之光,表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回不去了,于是决定分兵西进,穿越大西洋,各自探寻回国的道路。周闻船队独自向西偏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中美洲,并沿海岸一直北上,到达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岛,然后绕过格陵兰岛,穿越北大西洋、北冰洋向东续航,一直到达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科奇海,从那里穿过白令海峡后,经日本海回到中国。而洪保和周满船队则从佛得角群岛,向西偏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北部,并沿海岸线一直南下,通过了南美洲最南的麦哲伦海峡,此时遇到非常恶劣的气候,为了更好的寻找生路,他们再次分开。洪保向南继续航行,到达了南极洲附近,并绕着南极洲向西航行到南舍得兰群岛,然后折而北上,沿南印度洋东进,抵达澳洲西南角后又继续向西北航行,进入南中国海,最后他们高兴地发现,自己竟又回到了马六甲,在此获得补给后返回中国。而最神奇的是周满率领的船队,简直是一次终极大冒险,他们在通过麦哲伦海峡后,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到达厄瓜多尔后,转而向西横渡太平洋,到达新西兰和澳洲的东海岸,并环航了澳洲大部分地区,接着向西北航行至菲律宾群岛北上。由于迷路,此时历经千辛万难的周满船队,却错过了从这里回国的良机,而是又转向东,再次驶入了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中,他们第二次横渡太平洋,到达了加拿大的西海岸,又沿着海岸线南下,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的西海岸,在那里一部分人留了下来,不愿意再走了,而残余的人则折向西航行,第三次横渡太平洋,向菲律宾行驶,最后取道南中国海回国。这次航行大概有3万公里,历时两年半才返回南京,此时船队损失殆尽,已经所剩无几。1423年10月8日(永乐二十年九月初四)这天,南京郑和下西洋到底去了哪些地方?2002年,一本由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写的书,轰动了全世界,同时也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这本书名叫《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它首次提出郑和的船队曾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孟席斯通过长达14年的研究,认为郑和在1421年的一次远航中,在舰队到达满剌加(今马六甲)后,将舰队分成4支,每支船队载有一支装备有火炮的军队,其中3支船队分别由太监洪保、周满、周闻率领,第四支船郑和在奉命将亚洲、非洲十六队最小,由郑和直接指挥。国使臣送回国后,便独自返回中国,而其它的船队却将继续前行,从而开始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发现之旅。并非像传统的中国史书描绘的,舰队在到达非洲东海岸后就全部返回了。而是一部分舰队继续前行,去探到索广阔的未知之地。他们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达非洲西海岸,并沿着海岸线北上,到达大西洋中的佛得角群岛,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巨大的风暴,而好望角也港附近的海面上突然来了几艘奇怪的海船,船身已经破败不堪,船上的人衣着褴褛,瘦骨嶙峋,没有人知道他们27
B品读天下人已经脱困,回到他们自己的房子里。”1448年减去30年,正好大约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教皇所指的野蛮人,也肯定不是指北欧诺曼人这些基督教徒,而是指异教徒,当时从东方侵入欧洲的人才被称作是野蛮人,按理推断,教皇指的几乎就是蒙古人。北美印地安人是蒙古人种,但是他们不用“剑”与“火”作战,似乎携带大炮的中国舰队,才是“野蛮人”的唯一合理解释。而在冰岛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很早就有中国人光临的传说,时间上与郑和下西洋的时期也正好相吻合。种种迹象表明,郑和的船队可能真的到过比我们现在所知的更远的地方。不过按照惯例,郑和每到一处地方,都会写下详细的航海日志,但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点滴反映呢?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原来该书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了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丢失?从哪里来,到过什么地方,也没有人相信他们说的话,因为听起来都太过离奇,完全不可思议,只有极少数上了年纪的人,才能猜到他们可能是周满率领的那支郑和船队。加文·孟席斯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证据,来证明他但的观点,既有文献方面的记载,也有考古方面的研究。是,这书中也有很多明显的错误,比如郑和最后一次远航是在1430年,而不是在1421年,他一共进行了七次远航,而不是六次。加文·孟席斯观点几乎颠覆了整个西方的现代航海史,加之其中有很多不严密的地方,所以被西方媒体激烈抨击和唾骂。不过他书中列出的某些观点和论据,还是颇有一些道理的,需待研究,不应该轻易全盘否定。例如,最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南发现的一艘红木沉船。考古学家挖到了一些红木片,已经断定这些红木片不是来自澳大利亚土生的树木,所以不是来自古代澳大利亚土人的独木舟。很多学者认为可能来自中国,红木片已送中国有关单位进行放射性碳素分析。这似乎又证明了孟席斯书中,关于中国人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论点。在一份冰岛的古代文献中,其记载似乎也与中国有关,1448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写给冰岛斯卡洛特和豪拉主教的一封信,颇富传奇色彩,信中写道:“约三十年前,从附近海岸异教徒中来的野蛮人,暴虐无道的用火与剑残酷的袭击了格陵兰岛原住民,摧毁了他们的国家和神圣的建筑,只剩下不到九个教区的教堂幸存下来。可怜的原住民被他们不分性别地带走……其中大部分当时在场的刘大夏振振有词地说,“三保下西洋,费,船队带回来的货物,“酱、邛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竹、蒲桃、石榴、大鸟蛋”等类东西毫无用处,所有这些航海记录“恢诡怪谲,辽绝耳目”,即使它们没有丢失,也当马上销毁,怎么还来追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对此存疑,他认为刘大夏不过是一名兵部郎中,绝对不敢有这么大的胆子,冒然行事并顶撞上司。郑和的航海档案其实并没有丢失,“迟至万历末年兵部仍存有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他认为郑和档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或者清兵攻占北京时才亡失于战火中的。还有些人认为,郑和的航海记录其实是清朝统治者处心积虑给毁掉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西方火器的传播,想维持他们闭关锁国的政策,于是在大兴文字狱时,趁机篡改了一批史书,嫁祸给刘大夏的。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郑和出使水程》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这些珍贵档案的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郑和下西洋为何没有导致地理大发现?2005年7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介绍郑和下西洋,题为:中国伟大的舰队。文中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中国在郑和之后,继续开展远洋航行,后来世界的发展会怎样?有不少美国的网友对此发表了评论,一部分人对六百年前中国人的壮举惊叹不已,更认为中国人称雄世界只会给世界带来和平与文明,而不象欧洲人那样,带来28
品读天下的是侵略与屠杀;一部份人对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只讲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感到不满,并感叹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当然还有少数人认为,要警惕中国威胁,六百年前的木船将成为现在的巨轮,会给美国带来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上的威胁。不论现在的人如何看待,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便开始了顽固的海禁政策,接替明朝的清王朝则变得更为严厉,彻底闭关锁国。所以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几乎湮灭于世,直到近来才被世界学者所重视。对此,不少外国学者十分不解,他们问道,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就没有导致西方那样的地理大发现呢?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地理大发现需要一个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了“黄金梦”。然而,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着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而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就是地理大发现强大而持续的动因。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海禁”。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行现的经济动因。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想扬国威于海外,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制度,希望海外各邦臣服,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明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所以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只用过3次兵,一次是剿灭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市)海盗,一次是活捉锡兰(今斯里兰卡)国王,最后一次是打败苏干刺的军队并活捉了他,纵观郑和这3次用兵,都是为了自卫,不得已而为之。郑和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没有掠夺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或财产,连做生意也讲求平买平卖,他不但让部下与当地人和平相处,甚至还派人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由衷地赞叹道:“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也正因如此,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那样,带来巨额的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却只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由于每次远航都耗资巨大,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致使郑和航海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进行下去。不过历史终究会给郑和及他的事业以公正的评价。如今,世界各国学者已经广泛了解到郑和航海的伟大壮举,并认同他对世界航海史做出的杰出贡献,公认他为世界“十大航海家”之一。即使他没有完成像西方那样的地理大发现,但代表着强大的中国明王朝的郑和船队,以和平外交为宗旨,以强大实力作后盾,七次驰骋于波涛万顷之间,称雄于南洋、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影响,至今仍为世人所缅怀。29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4:5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8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