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苏应衡)
蝉古诗 虞世南译文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蝉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清高、洁净、自律等品质的崇尚和追求。虞世南字伯施,慈溪鸣鹤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是将这首诗及译文提供给大家。
原文: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这首诗以蝉为题,首先描写了蝉的形态和习性。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这些描写展现出蝉的优雅和洁净,也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崇尚。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从蝉的形象和声音入手,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蝉声远传,是因为它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这句话寓意着有德行的人,应该像蝉一样,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以及不断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借助外部的势力或者机遇。
结束语: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清高、洁净、自律等品质的崇尚和追求。作者从不是以鲲鹏鹰虎自居,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品位的人。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也是虞世南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也告诉我们,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0:5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6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