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舒光冀)
古诗《蝉》的诗意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
全诗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
②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长鸣不止。
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④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⑤藉(jiè):凭借,依靠。
⑥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流”字,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不断,平和清新。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
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释义: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声名自然会流传到后代)。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也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
这首诗立意巧妙,托物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全诗风格清华隽朗,笔墨集中,观点鲜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诗人的一生极为坎坷,先是在南朝陈任职,后隋灭陈,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长安,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此后他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高爵显,死后“敕图其形于凌烟阁。”(释义:被皇帝下令将他的图像放置在高阁之上。)可见诗人一生始终坚持正道而行,在纷纭乱世谨身守持,终于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诗即是诗人勤于自勉的写照。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0:4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6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