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黄绍)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上册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
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
应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助。
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
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
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
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
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
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
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
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
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
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
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
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
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
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
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
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
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第 1 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qí蹲 dūn 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
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
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
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第 2 课.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huànshìyǎngjuébiéqiáocuìfángshànwān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
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1 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你怎样
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
“烦不烦” ,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 ,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
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
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
“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
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
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
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
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
了初中, 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
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
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
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
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
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
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
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
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
一些语法知识等。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08:0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6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