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陶煜)
2021-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某校初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默写题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论语》十二章中,表明一个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中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jiàn( )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 mì( )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迹罕至( ) 秕谷( ) jiàn( )赏 mì( )食
(2)“人迹罕至”中“迹”的意思是( )
A.足迹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试卷第1页,总12页
B.痕迹 C.轨迹 D.古迹
七年级(1)班开展“经典诵读”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我阅读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冰心的《荷叶·母亲》时,遇到点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的父母一直喜欢读书,①在他们的熏染下,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我感到,书籍成了我写作的源头活水之一,②对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③通过读书,我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丰富了写作素材。
读书让我乐于写作,_______________。
①画线句子用词不当,把“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可以调整为: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末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表达出写作对读书的影响。
(3)中国唐代杰出诗人很多,他们常常有自己的别号。请写出下面两位诗人的别号。
李白: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她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试卷第2页,总12页
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敞,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⑪“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他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第一盏
第二盏
第三盏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给了“我”的启迪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母亲
父亲
女同学
试卷第3页,总12页
(3)品味下列画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她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五猖会(节选)
鲁 迅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试卷第4页,总12页
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你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吗?请写出来。
(5)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作品集《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__,共有10篇文章。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请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______
②可以为师矣 可: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12页
③必有我师焉 焉:_______________
④纨绔不饿死 纨绔: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读书与写作有密切的关系,【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给你的启发。
六、写作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并被偶像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偶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对偶像的崇拜可以激励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不懈奋斗。但是我们切不可盲目崇拜偶像,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才是崇拜偶像的真正内涵。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
【提示和要求】
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试卷第6页,总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某校初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正是江南好风景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回乐烽前沙似雪
(4)应傍战场开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名篇名句默写
峨眉山月歌(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论语》十二章(《论语》)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景”的书写。
(2)注意“渝”的书写。
(3)注意“烽”的书写。
(4)注意“傍”的书写。
(5)根据“表明一个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可推知答案。注意“愠”的书写。
(6)根据“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思乡之情”可推知答案。注意“雁”的书写。
(7)根据“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天涯游子之悲”可推知答案。注意“断”的书写。
二、综合读写
【答案】
(1)hǎn,bǐ,鉴,觅
A
(3)拟人
(4)难道冬天的百草园不是比较的无味吗?
【考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试卷第7页,总12页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词义解释
修辞手法的辨识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罕”应读作“hǎn”;“秕”应读作“bǐ”;“jiàn 赏”应写作“鉴赏”;“mì 食”应写作“觅食”。
(2)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其中的“迹”意为“足迹,脚印”。故选A。
(3)画线句形容“张飞鸟”“性子很躁”,赋予了鸟人的性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将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是:①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上“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③句尾加上“呢”“吗”等疑问助词;④句末标点改为问号。根据上述规则进行修改,该句可修改为:难道冬天的百草园不是比较的无味吗?
【答案】
(1)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D
(2)①熏染,熏陶(影响),②对,使(让),③通过读书,我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④示例:写作让我更爱读书
(3)青莲居士,少陵野老
【考点】
朗读与语调
荷叶·母亲(冰心)
停顿与节奏
病句修改
续写补写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划分朗读节奏。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结合诗歌内容,要在主语、谓语之间,谓语、宾语之间断开,“谁”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作谓语,“我”放在“是”后边作谓语部分,“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作“我”的补语。所以本题朗读节奏划分为: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冰心的《荷叶·母亲》是一篇托荷叶赞母亲的散文诗。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故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深沉的。故选D。
试卷第8页,总12页
(2)①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用于贬义。此处应改为“熏陶”或“影响”。
②联系上文可知,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书籍”,“书籍对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搭配不当,应将“对”改为“使”或“让”。
③根据文段中读书的几个作用可知,“丰富了写作素材”是“提高了写作水平”的前提,应该把二者互换位置。
④此处是对以上文段的总结,是陈述写作和读书的关系的。结合“读书让我乐于写作”,此处可填写“写作让我更爱读书”之类的句子。
(3)根据日常积累可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
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①“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②“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4)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
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
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考点】
散文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记叙文中间段的作用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文标题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根据第⑦段父亲为少算了两毛工钱的农民而心疼,并结合第⑧段“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可知,父亲让“我”懂得了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②第⑨段,在“我”油尽灯灭,不知所措的时候,平日里被“我”和其他男同学经常嘲讽的女同学却把自己的油灯推给了“我”。这件事给“我”的启迪是“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即“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
(2)答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这段话首先写“我”经常会在夏夜在阳台看城市由无数盏灯组成的夜光,并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明明夏夜城市灯火如此迷人,“我”却“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将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对比,突出童年小煤油灯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从结构上看,“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引出试卷第9页,总12页
下文“我”对往事的回忆,为下文叙写几盏油灯的故事作铺垫,同时蕴含了“我”对小油灯的怀念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解答此题,需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
①“攥”是指紧紧地握,结合上文中“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可知,母亲被扎伤时的疼痛难忍,但她只是紧紧握着自己的手;“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表现出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②“搂住”,指双臂合拢抱住,一般人只有在表达强烈的爱意或呵护的时候才会这么做。结合“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可知,这里突出了“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母亲不仅白天需要劳作,夜晚还要辛苦为我们赶制新衣,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想抱住母亲受伤的手,体现出“我”对她受伤的痛心,希望呵护它,反映出“我”对母亲的关心。
(4)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作为文章线索,点明文章主旨,交代作者情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标题“灯如红豆”化用了纪昀的“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同时以此为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以及对往事的怀念,突出了主题。
四、名著阅读
【答案】
(1)谨肃:恭敬严肃。蹊跷:奇怪。因为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说明了父亲的严厉,家人、工人都怕他。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焦急。
(3)对比。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
(4)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5)朝花夕拾,旧事重提,散文
【考点】
《朝花夕拾》
课内名著阅读
情节内容
艺术特色
作家作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谨肃”的意思可以从文中大家的态度变化中推测出来,父亲是一家之主,工人们对他当然是又敬又怕,面对父亲工人们会保持严肃。所以,“谨肃”的意思应是“恭敬严肃”。“蹊跷”一词则是“我”的感受,工人们从轻松愉快的神情突然变得“谨肃”,这看起来很奇怪,所以“蹊跷”的意思是“奇怪”。从“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中可知工人们脸色变化的原因,而工人们有这种变化,说明工人们都怕父亲,从侧面说明父亲的严厉。
(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中“朝阳”“西墙”“太阳”写的是当时景物状况,属于景物描写。通过这一描写,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从而烘托“我”内心的焦急。
试卷第10页,总12页
(3)文章的后两段将“我”的失落情绪和大家的高兴情绪作了对比,突出了这次背书的经历对“我”的打击,让“我”从渴望看迎神赛会转变为觉得没有意思,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抨击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4)根据所学内容,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学生们读书的部分写出来即可,注意重点字的书写。
(5)《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自我检查、反省,②可以,③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④指富贵子弟
(2)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②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示例:读了这则,我认识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论语》)
文言实词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文言翻译
文学常识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开放问题
分析评价文章哲理或思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为: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的言行。省:自我检查,反省。
②句意为: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可:可以。
③句意为: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④句意为:富贵人家的子弟大多不会饿死。纨绔:指富贵子弟。
(2)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①根据“读书与写作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入的句子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为: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试卷第11页,总12页
见”,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心思想来谈自己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试卷第12页,总12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07:0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6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