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包佶)
士乃晚年自号。他原籍安徽休宁,自曾祖孙继远始迁居常州府无锡 县。祖父允膺,字蚧玉,号渭川,岁贡生,著有《嘉荫楼诗词合集》。父 孙钟,字铭功,号冰崖,国学生,著有《闲吟草》。清康熙五十年(1711) 七月初十日孙洙就出生于这个代有诗才的家庭。幼年从邑中吴鼐读 《易经》。雍正四年(1726),以无锡城中直河为界,在其东增置金匮县, 因居地所属,孙洙人为金匮县学庠生,例人国学。乾隆九年(1744)中 顺天举人,考授景山官学教习,次年会试副榜,以文理明通除上元县学 教谕,十六(1751)年成进士,任直隶大城县知县,调卢龙县;诖误起复, 补山东邹平知县。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充任山东乡 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改江宁府教授,致仕。乾隆四十三年(1778) 卒,寿六十有八。著有《蘅塘漫稿》,所辑除《唐诗三百首》外,尚有《排
庭户湫隘膝仅容。署傍数椽颇幽敞,聊除块砾披蒿蓬。图书晏暇 稍罗列,一樽相属姑开胸。迹类亡羊悔迟晚,心怀炼石难磨砻。 俯仰身世勉无咎,易占有象吾谁Ak?故园三径讵堪问,诛茅何处 寻云峰?亦知无何真我里,一廛暂辟留尘踪。凭轩长啸计真得, 仰看云外排锦鸿。 序中的“癸酉”是乾隆十八年(1753)。孙洙自乾隆十六年举进士 后,“于本年闰五月初柒日引见。奉旨:着以知县即用”。“捌月分签掣 得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缺”(秦经国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随即点用。大城县位于顺天府的最南 端,土地贫瘠,灾荒频仍,百姓辛劳终岁,勉强可供纳赋供役。孙洙到 任的前一年冬天,这里刚遭逢一场大雪,民生更是艰难。一方父母官,
品秩不高,但事务繁杂,除案牍之劳外,既要访贫问苦,又要奉迎上差, 同时还得关注年成的丰歉。他经常是处于一种极度的紧张和焦虑的 状态。乾隆十八年,北方普遇大旱。为防灾情扩大,高宗皇帝特下谕 捕除蝗蝻。由于捐廉疏浚了流经境内的子牙河支流,以及他与百姓们 r-o 一 生 第 的共同努力,大城全县倒也安然无恙。 这一年多来,孙洙Et夜操劳,寐不暖席,生活很是艰苦。他居住的 官舍狭小潮湿,年久失修,因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到了这年“冬日”,岁 稔人和,治迹初现,于是将县署东偏一向用作厨房和浴间的老屋进行 了简单的修葺,改造成书斋,取名“补庄”。每当公余,换上便服,退处 这方仅属于他个人的小小天地,群籍环列,展观诵读;或樽酒相属,吟 咏傲啸,骤然间又成了一介书生。在这时,他才得以静下心来慢慢地 咀嚼宦游的甘苦。回想起七年前在上元县当县学教谕的情景,他感触 最深的就是“广文一官嗟独冷”。清代上元县和江宁县同城而治,治所 在今南京市。这个虎踞龙盘的六朝形胜之地,如今仍然冠盖云集,笙 歌筵舞,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他初到之时,凭借幽兴,不免吊古 访旧,流连风光,倒也怡然自乐。然而,自己毕竟不是科甲出身,这一 时的陶醉无论如何也排遣不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那种遭人冷落的感 受。况且,岁月无情,不惑之年正一天天向他逼近。为弥补这一缺憾, 他觅得学署近傍的隙地,盖起三楹草堂,从所题的“一枝巢”堂名的寓 意来看,他只想“暂假一枝”,而并不甘心长久屈身于此。在这“花竹清 黧幽人绝迹,午窗檐铎声玲珑”的环境中,他发愤攻读,以期谋求更好的 前程。可是,事与愿违,二甲的显第并没有使他看到新的希望,却来到 大城剧邑,“服官几载席未暖”,反失去了当学官时的那份清闲。这同 他求取功名的初衷大相径庭。除了埋怨“运乖”而外,他甚至怀疑自己 走上这条读书仕进的道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以致发出“我生 自悔不为田舍翁”的悲鸣,从而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所以,这首诗 虽然题为《补庄》,但实际上抒写的是遭际的况味,反映出他内心的苦 闷和傍徨。 孙洙是孙钟的长子,有弟二人。仲弟孙湘,字亩南,号午桥,一作 o) 期 ^ 总 第 一 o-1 Co 期 一
96 稻农,初生时顶门有异香,弥月不散,因自署香顶生,诸生,工诗文,善 真草书,著有《戊田小草》。幼弟孙激,字澧东。三人极相亲爱。就在 一 补庄落成之际,孙湘从无锡来到大城探视兄长,并作有《癸酉冬,家兄 于署斋东偏构三楹,颜日补庄,因题》一诗,云: 得鹿竞何补,亡羊迹已深。苞桑今日计,梨枣百年心。以我 碧云思,延君春草吟。东西同廨舍,听雨夜沉沉。 住 第 o) 期 ^ 总 第 一 07 (o 在这首五言律诗中,孙湘从《补庄》“迹类亡羊悔迟晚”句切入,对 兄长那种迷惘的心情深表理解,同时也勉励他并非只有功业才是立身 之本,如能守志抱一,专心著述,同样可以传之后世。辞别南下之后, 期盼着看到宦游中吟就的佳作。弟兄们现在同处一室,但相聚却是短 暂的,怆然之情使他们难以人眠。 《寒夜与蘅堂兄联句》一诗的基调也比较低沉,特别是孙洙续作的 后二联,尤觉悲凉,与 补庄》十分接近,不妨看成是同期之作。诗云: 辛苦风尘际,浮沉湖海间。我来逢落叶,相对数寒山(茂南)。 期 V 往事樽前梦,新愁镜里颜。生涯同寂寞,无计赋刀环(蘅堂)。 漫长而寒冷的冬夜,弟兄俩在补庄摇曳昏暗的灯光下,形影相顾, 举杯对吟。孙湘以景喻人,写自己在这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跋山涉水, 远道来到此地;孙洙则借物寓情,直抒幽愤,慨叹不遇的人生。 如果说,《补庄》、《联句》这一首半诗,孙洙抒写的是自己的身世之 感,那么,在《奉檄送定北军出居庸关马上作》一诗,则展示了他的另一 种完全不同的情怀。诗云: 天门初开日瞳咙,天戈北伐诛顽凶。虎貔壮士百千队,身骑 宝马腰悬弓。雷电动地碾飞毂,霜踪蹴踏纷腾空。前驱后乘各争 发,高牙远出临居庸。居庸形势足险要,万山奔赴环宸宫。凌霄 绝壁夹阴壑,晗岈微启岩关重。崖崩石乱路疑绝,径开一线车徒 通。山岭戍楼动悲角,旌竿云矗旗搴风。天寒日暮道途远,高原
在隆亲个西随堪廷低了 支 高昂。放眼四顾,群峰绵延,耸人云霄,远处的牙旗高高飘扬。他们簇 拥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路缓慢而有序地向居庸关前行。暮色中, 抬头望去,又只见长城边墙下或峰峦间灯火闪烁,夤夜不熄。他指出, 这番征战具有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宁的正义性质,并表达了必然取胜的 乐观态度和良好愿望。然后,他说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争,但“短衣匹 马”的戎装,使他觉得仿佛也成了一名从征的战士,期待着早日得胜回 朝,参加庆功会典。 该诗以纪事为主,既有高山、深谷、关隘、戍楼等沿途环境的渲染, 又有行军、宿营等壮观场面的铺叙和画角、刁斗等军中器具的点缀,动 静交替,声色毕具,把写景、状物、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格调雄 浑苍凉,气势壮阔,深得盛唐边塞诗的遗韵。
丈 蠢嘶 力,食尽偏知豢养恩。不同凡马遭人售,生为君骑死君厩。青山 埋骨无人知,千金何处还重购! 这是一首花马的赞歌。这匹马紫白相间,不仅毛色出众,而且驯 良雄健,从大城到卢龙,四五年来一直随孙洙奔走王事,间关相伴。不 想孙洙一旦罢官,竞宦囊羞涩,无以自给,万般无奈,不得不为群马另 觅新主。十六匹马中唯独这匹花马懂得知恩图报,不忍离去,似乎抱 着“生为君骑死君厩”的信念,绝食而亡,以此来表白对主人的忠贞不 渝。孙洙唯恐花马的动人故事随同它的尸骨一起被埋没,便歌以咏 之,并感慨系之地说道:何处得遇此马,我将不惜千金以求之!流露出 对花马的深深痛惜和眷恋。品读此诗,也不难体味出孙洙的那种悲悯 慈爱的仁者情怀。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二下《艺文》把《花马行》 一诗的作者孙洙说成是“山东诸城人”。但在该诗小序中作者述及的 以,这个孙洙应该是“金匮县”人,而非“山东诸城人”。 据光绪《大城县志》卷首刘钟英的《重修大城县志序》称:“《大城县 先“任大城”,后“调卢龙”,却与上文所介绍的孙洙的履历完全相合,所 志》自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迄今未修”;另一位大城县训导张福堂 的《重修大城县志序》亦称:“大城,剧邑也。自康熙癸丑张邑侯刊定以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17:2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44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