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蓝光)
“困境”与“突围”
一、《读者》在编选中面临五大困境
困境一:同质化竞争在加剧。《读者》创办初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刊的品种较少,而文摘类期刊的品种更少。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人们刚刚从十年动乱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知识的渴求,对亲情的呼唤,导致精神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本书动辄印数在几万册,信息含量较大的文摘期刊自不待言。《读者》在这个时候诞生,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它的成功是其精神内涵与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契合的结果。正如法国《解放报》社社长谢尔盖?朱里所言:“所有伟大的报纸都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诞生的。”当为不谬,杂志亦如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的繁荣,期刊的品种在急剧增加,至今已有九千多种,而文摘类期刊也猛增到二百多种。市场在不断被分割,一刊独大已不可能。一些新增的文化综合类文摘期刊,不断调整办刊方针。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格言》的发行量在今年突破了100万份;《意林》在中学生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月发行量达二百多万份;《特别关注》近几年在得力的促销政策下,发行量更是突飞猛进。期发行量达到300万份。这些新增的文摘类期刊冲击的不仅仅是市场,它也影响到《读者》的内容品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感动文摘》、《当代文萃》等文化综合类文摘期刊,虽然各有特色。但总体而
言都是以青年人为核心目标读者群,选文趋向略同,那么在面对同样的资源――公开发行的各类报刊,势必会出现选文“撞车”的现象。在编选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一篇好文章被四处转载,这不仅仅导致编者出现审美疲劳。同时订阅几种文摘刊物的读者也常常就“撞车”现象提出质疑。
困境二:原有的一些优势在逐渐失去。网络的普及。既给文摘期刊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让其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也使它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资源共享。以前《读者》引以为豪的是。它占有的资源很丰富,报刊订阅量约七八百种,这就意味着它的稿源很充沛。有些稿件可能是独有。但现在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许多报刊,不仅方便,而且快捷,所以其资源优势已不明显。另外,《读者》过去独创的和读者一起办刊的方针如今也让人喜忧参半。《读者》在早期提出和读者一起办刊的方针,一方面激发了读者参与办刊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稿源。过去读者以纸质信件的形式荐稿的量很大。每天要用麻袋来计,现在电子信件是主要来源,每天大约有2 000份。由于电子信箱的便捷。推荐者往往一稿多投,一篇文章不仅仅推荐给《读者》,还推荐给其他同类的文摘期刊。甚至出现了一批专业荐稿人。这直接导致出现同类文摘期刊选文“撞车”的现象,加剧了同质化的竞争。
困境三:原创资料在缩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纯正”的原创类报刊少了。原创类报刊是文摘的一大资源,
但目前一些原创类期刊也在走文摘的捷径,虽不标明文章的出处。但常常一看或一查就明白非原创。这也给选文造成障碍。文摘虽不讲究时效性,但一手文摘相对于二手、三手文摘来说,新鲜度总要好一点,价值更高一点。尤其是在当今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将好的文章第一时间推出,更能提升杂志的品质。另一方面,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文章少了。现今媒体的繁荣加上博客的便利,激发了人们的写作热情,孕育了一批“写手”。粗看,他们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文摘资源;细选,深感“快餐”多而精品少。活跃于报刊的更多的是一些投其所好的写手。他们迎合市场,依照一定的风格来“做文”,这让一些文章很煽情,但真实性让人质疑,文章缺少底蕴。
困境四:谨慎选文的弊端。《读者》的发行量这几年稳居全国第一,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这是《读者》的优势,但从另一面看,因为影响大,关注度高,选文不能不谨慎。这关系到杂志的存亡。凡事都有两面性。谨慎保证了杂志的安全,同时也意味着收敛锋芒。意味着“平庸”,难怪在一些读者的眼中,《读者》变得过于温情,远离现实。硬度不够。《读者》在办刊之初就确立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而《读者》的精华就在于它的“思想性”,至今翻阅上世纪90年代的《读者》,笔者仍诧异于它思想的超前和深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文章放在今天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本杂志如果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缺失了声音。它最终会慢慢淡出人
们的视线。为什么《读者》1993年第11期刊载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至今仍然被频频提起,就因为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困境五:创新难。虽然《读者》因其“淡定”的一面,不追风赶潮。受到一些读者的激赏,也被视为其成功的一个因素,但面对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者。面对网络的冲击。面对四面崛起的同类文摘期刊。以不变应万变已非良策。美国《读者文摘》的衰落也是前车之鉴――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生路。但《读者》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树立了品牌形象,深入了读者的心。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一些读者的心。“变”对它来说不是一件易事。有着很大的风险,且常招致一些非议。真是船大难掉头啊!
二、面对困境,《读者》如何胜出。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
1 人无我有,以差异求生存
第五,在文摘中加入原创因素。原创本不属于文摘的范畴,但在文摘有点“泛滥”的形势下,适当增加原创作品,是实现“人无我有”的捷径。而且《读者》有着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有签约作者资源库,开辟《原创》栏目。可以很好地提升杂志的品质。
2 人有我优,以精制胜
其次,要在细微处见精神。同质化竞争态势下,面对相同的资源,选文“撞车”是难免的。关键是狭路相逢“精”者胜,在
碰撞中见出水平来。2000年,“植物是否有听觉、触觉”成为欧洲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科普杂志。包括世界著名期刊集团G+J公司的GEO杂志,都对此刊出了专门的文章和精美的图片。但如果将刊有上述相同内容的几本杂志放在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GEO杂志的优势非常明显。原因很简单,有些杂志的照片是从图片社或实验室的科学家手中买来的,但GEO杂志的图片却是“量身定做”的,他们租用了一间实验室,派专业的摄影师在实验室里待了整整三个星期,拍了大量非常精彩、令人信服的照片。这就是品牌杂志与一般杂志的区别所在。
第三,精还体现在整体的编排上。做一期文摘,就像做一桌菜,选料要精,烹调同样要讲究技巧。记得冯骥才写陆文夫的一篇文章中有一精彩片断:“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浆玉液,入口却是又清爽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餐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同理,一期文摘,即便篇篇是精品,如果编排不当,也会使其味顿失。要想编排好,就要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根据读者的阅读节奏,在长与短、厚重与轻松、感性与理性、相融与相离等搭配原则下。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编排。
在编排时最忌讳只顾版面的容量而不顾其他。更忌讳下转多少页的编排法,因为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有时即便是小小的补自。亦不可随意处置。因为每一篇文章不管长短都是有韵味的,有些文章读完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这时你搭配一个不相融的文章。就好比在一段旋律中加入了一个不和谐音,破坏了阅读的快感。正如文无定法一样。编排也无定则,但一定要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从一些同类期刊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编排上的苦心:《意林》是用一个个小幽默来填补一篇长文章后的空档,给人一种轻松的调剂;《台港文学选刊》则是用一些富有禅意的小文章来填补空档,短小精悍而又发人深省。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总之,面对困境,既不能妄自菲薄,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也不能妄自尊大,无视读者的意见。只有真正认清现实,不断突围,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才能让这一事业常青。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4:5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3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