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金冲及读后感2000字

更新时间:2024-02-15 07:11:5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屈映光)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金冲及读后感20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后感谁不想成为英雄

谁不想探索英雄成长的奥秘

这是我们每个要求上进的青少年都向往的事情。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英雄少年时》。

看完之后,我越想越有滋味,于是又看第二遍、第三遍……这本书,选编了古今中外30名英雄的故事。

其中,有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事,有发现“镭”的居里夫人的故事。

但是最吸引我的,还要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讲的,周总理是我们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为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

”是的,周总理之所以创立了丰功伟绩,是和他小时候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抱着这种读书目的的人是十分渺小的,一旦读书做不了官,或无利可图了,那么书对这种人来说,也就毫无用处了。

第 1 页 共 19

然而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却不是这样想的。

有一天,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学生说:“为做官而读书。

”有的学生说:“为家你而读书。

”还有的学生说:“为明理而读书。

”老师听了很不满意,这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听了大为赞赏,夸周恩来是个有志者。

实践证明,周恩来这一回答并非灵机一动,也绝不是为讨老师的夸奖,而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

周恩来在要离开学校,和老师同学告别时,曾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此后,周恩来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

他与朱德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册下写下了光辉一页,仅些一举便能说明他的确在为中华崛起而出力啊

写到这里,我不禁对敬爱的周总理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而且对自己以前的表现感到羞愧,我过去只要评上了“希望之星”,就伸手向妈妈要“奖金”。

妈妈说:“这就是你读书的目的吗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第 2 页 共 19

现在读了这个故事,我完全懂得了妈妈的批评是对的。

如果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那么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读后感 在每周一的清晨,伴着初升的朝阳,总会有一支雄浑壮丽的歌响彻神州,在嘹亮的歌声中,在蔚蓝的蓝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冉冉升起。

仰望着鲜红五星红旗,回首千疮百孔的往昔,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点染了五星红旗,有多少爱国志士有生命来唤醒东亚睡狮的觉醒,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笔写下不朽的诗文。

当时的中国,正是混乱之年,多事之年,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年代。

的失败,的签定,的侵占,的沦陷, “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都向我们诉说着,中国,需要觉醒,需要发展,需要腾飞。

在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普通的教室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

” 台下哗然,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目光太短浅了。

第 3 页 共 19

想我,展望中国受尽的屈辱,在麻木不仁的同学中,脱颖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再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中,一定闪烁着一种光,这是一种清晰的光,一种伟大的光,从这如宇宙般浩瀚伟大的的神光中,似乎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是的,他做到了,他远渡重洋,东渡日本······为的只是这无比远大的理想:中华,崛起,读书。

他的理想实现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觉醒,正在腾飞,正在向新时代迈进。

现在生活安逸,有不少同学已经沉迷于网络中,陶醉在漫画中,投入“反抗老师,反抗考试”的战争中,可他们有没有想过,新中国是怎样崛起的

是无数革命先辈的付出,才有了中国的今天。

中国不是建立于我们手中,就不能让他在我们手中毁掉

时代的步伐飞速迈进,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醒来,将有我们是它的威力发挥到更强;东方的天际刚露出一点殷红,将有我们来迎接明天的太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谁不想成为英雄

谁不想探索英雄成长的奥秘

这是我们每个要求上进的青少年都向往的事情。

第 4 页 共 19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名叫。

看完之后,我越想越有滋味,于是又看第二遍、第三遍……这本书,选编了古今中外30名英雄的故事。

其中,有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事,有发现“镭”的。

但是最吸引我的,还要数这篇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讲的,周总理是我们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说过:“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

”是的,周总理之所以创立了丰功伟绩,是和他小时候树立为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抱着这种读书目的的人是十分渺小的,一旦读书做不了官,或无利可图了,那么书对这种人来说,也就毫无用处了。

然而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却不是这样想的。

有一天,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学生说:“为做官而读书。

”有的学生说:“为家你而读书。

”还有的学生说:“为明理而读书。

第 5 页 共 19

”老师听了很不满意,这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听了大为赞赏,夸周恩来是个有志者。

实践证明,周恩来这一回答并非灵机一动,也绝不是为讨老师的夸奖,而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

周恩来在要离开学校,和老师同学告别时,曾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此后,周恩来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

他与朱德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册下写下了光辉一页,仅些一举便能说明他的确在为中华崛起而出力啊

写到这里,我不禁对敬爱的周总理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而且对自己以前的表现感到羞愧,我过去只要评上了“希望之星”,就伸手向妈妈要“奖金”。

妈妈说:“这就是你读书的目的吗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现在读了这个故事,我完全懂得了妈妈的批评是对的。

如果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那么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

大国崛起观后感 2000字左右在人会前行的历史中,大国生辉,如同耀眼的明星指引亮着大海上的夜。

第 6 页 共 19

它们的丰功伟业奠定了人类社会文明昌盛的基础,它们的兴衰更替构成了人类世界史的主旋律,它们的变革求新引领着时代的大潮。

历史政证片【大国崛起】及其丛书以客观公正的视角,讲述从公元1500起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力求启迪国人思考大国崛起之路,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一、大国回顾 1、葡萄牙与西班牙 葡萄牙崛起关键因素有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重视科学。

葡萄牙以国家名义实施航海战略,为此他们建立了人类第一所航海学校,以国家力量组织科学研究并进行航海实践。

在国家财力、物力、人才的支持下,科研与实践的积累使得葡萄牙人最早称霸海洋并最早开始瓜分世界,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西班牙与葡萄牙类似,抓住历史的机遇,把航海作为国家战略,最终成为海洋大国并开始海外殖民。

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在利益驱使下走向海洋,通过海外殖民获取了巨大的回报。

这是航海家无畏探索精神的成功史诗,更是国家战略的成功史诗。

然而这种方式不可持续,由于不重视本国工商业,巨大的财富象潮水一样流入伊比利亚半岛,又象潮水一样退去。

第 7 页 共 19

2、荷兰 15世纪只有百万人口的小国荷兰以工商业立国,实现了国家强盛。

荷兰人非常明确本国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差异化国际分工和制度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长足发展。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他们没有强大的政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去直接进行海外掠夺,他们选择的运输与贸易发展之路非常切合他们的实际。

方向对了,还要有核心竞争力,而制度创新则是荷兰致胜的利器。

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所股票交易所和银行以及后来的信用制度,他们创新地发明了许多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商业制度。

但他们创新的不仅是商业制度,他们建立了“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他们象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手中购买自治权”。

荷兰专注商业,通过制度创新树立了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商业帝国。

同时这些制度使全民资本转换为全民财富,人民的生活正如17世纪弗美尔所绘荷兰厨娘一样富足安逸。

然而荷兰毕竟是一个小国,随着大国崛起,荷兰渐渐离开历史舞台的中央。

第 8 页 共 19

3、英国作为最早的现代国家,英国近500年历史就是人类从童年走向成年的历史。

英国崛起从英西大海战胜利开始,在16、17世纪率先启动工业化进程、在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现代民主国家体制、确立了现代经济秩序,到18、19世纪水到渠成地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瓦特制造是蒸汽机,博尔顿(瓦特的合伙人)制造的是力量。

这是推动人类从第一浪潮到第二次浪潮变革的力量,是专利制度促使雄心勃勃的资本家与天才的发明家联合制造了这种力量。

同样亚当期密经济理论指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也在18、19世纪取得了狂飚突进,英国用看不见的手建立了看得见的自由贸易政策和经济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进而统治了整个世界。

在国家制度方面,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后,用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和平变革模式使英国社会不断以零成本进步。

凭借现代工商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优势及一个真正大国的军事实力,英国称霸全球,主导近代世界格局。

但庞大的殖民地也成为英国庞大的包袱,加之自由经济与生俱来的缺陷,英国被后起的德、美超越。

4、法国 法国的崛起如同法国人一样浪漫,法国因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世界大国史上写下了独特而辉煌的篇章。

第 9 页 共 19

由当时君主制最强盛的法国在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指引下,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张扬人权在巨大转变,而这一转变背后是文化艺术的力量。

这是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伟大民族,也就因此产生了伟大的思想。

18世纪的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与此同时伟大的思想家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在贵妇人的客厅沙龙里。

法国优雅地将软实力转换为硬实力,成就了其大国地位。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延缓了法国发展,但战后法国迅速恢复了其大国地位。

5、德国 德国统一由经济学家李期特推动,他推动经济上统一,然后俾斯麦在1871年实现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由于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和国家保障的学术自由,后起之秀德国的崛起“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当俾斯麦所创造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统一后德国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时,德国的工业总量只用40年就超过当时欧洲国家总和。

德国产生了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英国启动了第二次浪潮,但德国引领了第二次浪潮。

第 10 页 共 19

,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二战后的德国再次分裂,1990年两德统一。

两次战败的经历使德国认识到以武力征服世界之路并不成立,反而使引火烧身。

6、日本 日本在历史长期是中国的学生,从1853年开始打开国门向欧美学习。

始惊于西方之物质发达、次醉于西方之精神文明、终狂于学习体制的日本,40年后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而成为大国。

在从零开始全盘西化过程中,日本面临着全方位巨大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转型的阵痛。

伊藤博文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化解了矛盾,承认民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天皇(象征着传统文化)无上的权力,中西方文化因此在日本得以很好地整合。

日本在崛起过程,侵华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宝贵的资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整个国家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但此时日本已完成现代化并积累了雄厚的软实力和人才,战后不久就迅速恢复大国地位。

第 11 页 共 19

7、俄罗斯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由彼得大帝以一人之力野蛮粗暴地推进,完全打断了本国文化演变的进程。

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死后,40年后由叶卡捷琳娜继承其未竞事业。

与彼得不同,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发展教育、培育启蒙思想,给予贵族自由。

通过对内专制对外扩张,叶卡捷琳娜成就了军事强大的沙俄帝国,但没有改变俄罗斯社会的实质。

列宁开辟的崭新国家—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实现了工业化。

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国家和计划经济模式极大的激发了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在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风景独好,只用20年就走完工业化路程。

完全的政府干预和完全的自由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形成鲜明的还有意识形态和民生。

直到斯大林去世,民生仍没有重大改善,人均粮食、肉类的产量还不如沙皇时代。

正是意识形态和民生,最终导致从苏联解体和解放。

罗曼罗兰看到了这一点,但苏联迷信于计划经济和其背后的大一统意识形态,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8、美国美国从最初诞生起,就象一个人类文明的实验田。

第 12 页 共 19

没有历史包袱造就了的美国梦近乎完美,自治、民主、法制思想与生俱来。

美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就是法律不断完善的历史,从独立宣言、第一部宪法、到专利法、宅地法,从法律程序到法律实体都对应着普世价值观。

进入20世纪,正是这些价值观导致了进步运动,给野蛮生成的自由经济安上政府干预的笼头。

罗斯福的新政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使公民享有了“名于匮乏的自由”。

罗斯福实践了凯恩斯的理论,修正了自由经济的缺陷。

美国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正引导着自由的人民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正引导着第三次浪潮,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转型。

二、大道行思 然而正如片中所言,大国崛起之路众说纷纭。

在回顾这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有太多值得深思之处。

在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对各大国精英的采访中,谈到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有如下因素:民族国家、海洋优势、强大的经济、民众与领导者相互信任、有一定军事实力、有一定内部凝聚力、制度创新、开放和善于学习等等。

第 13 页 共 19

大国崛起的过程方法有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海外殖民、文化价值输出、学习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等等。

各国历史学家和政治精英唯一有共同点、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思想文化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力,这才是大国崛起的根基,而教育又是最基础的。

大国无一例外重视教育,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

思想自由的民众才能在国家战略指引下,释放出巨大的激情与能量,从而产出巨大耀眼的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以前人类文明在童年中爬行,近代500年人类从走到跑,当代则是飞行的时代。

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大国崛起、重拾中华民族之尊严,是本片主旨。

三、大业启迪 60年二战前的大国,现在依然是大国,即使国家分裂,即使家园荒芜,即使人民流离失所。

只要有一片和平的天空,这些国家和人民就会绽放绚丽。

1840开始的百年中国近代史是百年屈辱史,期间无数国人精英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造就了红色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 14 页 共 19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理念指导下激荡30年所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影响力。

然后中国社会转型仅仅是开始,现代化进程依然没有结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

我们的九年制义务学校还在向学生乱收费,数百年前的欧美列强却实行教育免费只向翘课孩子家长罚款;我们的高校行政化愈演愈烈时,欧洲皇帝们却向大学捐献了皇宫并接受不得干预学术的条件;我们的家长还在为接着孩子上学而发愁时,美国比悍马还安全的黄色校车运行了上百年,总统专车都要给它让行。

教育所造就高素质的民众,这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软实力的源泉。

现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使得物质财富的生产效率极高,马克思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人的差异而呈现几何级差异。

以前衡量一个大国实力的指标如铁路里程、钢铁年产量、重工业能力等等,现在被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所取代。

这些软实力的背后是民众思想的活跃、文化的繁荣,由此产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会使社会焕发勃勃生机,经济与法制等上层建筑也将随之完善。

历史上的大国之路数次揭示了这一点。

第 15 页 共 19

拥有古老智慧的中国在500年之前一直领先世界,当信息革命所引发的剧烈嬗变不亚于又一场世界大战。

愿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和平崛起。

急求威尔士写的《大国的崛起》读后感800字《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

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

”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 ,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

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 16 页 共 19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

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些基础性因素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战略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不显示其重要性。

尤其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然具有长期的国际政治抱负。

”有人预言说,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 17 页 共 19

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从大国的崛起与衰落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一味的仿效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国家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内部原因。

诸如:政治上的对外扩张,经济上的工业振兴,以及成功的社会改革等。

但却都存在着统一的共性即外部原因:就是时代和发展的需要,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国的振兴与崛起便呼之欲出。

从本书中我们是否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最先找到适合于本民族发展道路且最符合其所在时代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国家,最有机会在强国竞争之林取得成功、乃至最终的优胜。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第 18 页 共 19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

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

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 19 页 共 19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07:1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3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国   崛起   国家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