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臧仲文)
选修课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水利灌溉有很大的发展:芍陂、西门豹渠、都江堰、郑国渠。
②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纺织业、制漆工艺有很大的发展。
③商业日趋活跃。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2)贵族的分化。一部分贵族开垦私田,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这部分贵族转化为新兴地主,而另一部分贵族走向没落。
(3)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这是新出现的阶级,要求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
3.上层建筑的改革
(1)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以奖励军功、选贤任能取代世卿世禄制度,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推动了改革变法: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
为了频繁的战争中避免失败,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2)春秋时期的改革:为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管仲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这被认为是中国农业税的开端。
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吉林一中
(3)战国时期的变法。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第一,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第二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第三,制定《法经》,加强专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楚国吴起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国在兼并战争中屡屡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4)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②诸侯割据使各持一说的“士人”可以自由发表见解。随着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③诸子百家的出现。④法家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思想中的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发展的主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4.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地处西陲,具有今天的陕西大部和甘肃一部,与西部各族为邻。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秦在东方不得发展,所以放手向西方扩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在春秋前期历史上对秦的发展和西部民族融合做出了一定贡献,是有所作为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
(2)秦献公改革(前4世纪初)。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秦国的有利条件:第一,旧的制度的束缚较少,自开国就实行带有军事屯田性质的田制,宗法制度也不严格,各国人才在秦国都能重用;第二,崇尚法家思想;第三,尚武精神充斥。
(4)秦国的历史机遇。三家分晋,秦国获得了拓展势力的空间和时机;中原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地处偏远的秦国,也有了招贤纳士,进行变法的有利时机。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 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 公元前356年开始,两次推行变法,商鞅因此晋升为大良造,赐封于商。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1.农业方面:
(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瓦解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活动,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现实,经商的多了;消极影响是开始了轻商、贱商的先例
3
2009级(文科)使用
选修课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秦国度量衡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规定不准私斗,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使立有军功的将士,成为新兴地主;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
3.政治方面
(1)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增加了连坐法: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体现了新兴地主政权的残酷性(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2)普遍推行县制: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县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县级官吏统由朝廷任命,领取国家俸禄,随时可以调职,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有利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建立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燔诗书而明法令,打击复古思潮,加强思想统治。
“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既是一项文化措施,也是一项政治措施(加强统治的手段;开了文化高压的先例)
4.改革旧俗。秦国僻处西陲,同周边的戎狄之族接触频繁,受戎狄风俗影响较深,父子兄弟往往同室休息。商鞅以中原风俗教化秦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实行男女别居。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商鞅为守旧势力所嫉恨;摒弃德治、专讲法制,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最后被秦惠文王所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惠文王坚持“有功者显贵,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原则,不用贵族而用外来的贤才客卿执政。“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三.变法的评价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吉林一中
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上:促进农业生产。秦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名垂千古的都江堰,修建于商鞅变法后几十年的秦昭襄王时期,不能不说是受到变法的遗惠。使秦国大后方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号称“天府”,成为秦国的重要产粮区。
3.军事上:达到强兵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变法的历史局限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取得积极作用的同时,消极作用也逐渐的明显。燔诗书而明法令,是一种文化毁灭政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商鞅变法中的消极政策对以后的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4
2009级(文科)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07:2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18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