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2日发(作者:金绍山)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精选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篇1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找了很久之后,部长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每个人都很焦虑。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着腿切掉时,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晋文公。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篇2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
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逝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在狄、齐、秦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起兵伐纣,打败了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公子外(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当重耳成为一个君主,他奖励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根据他们的工作。但是,只有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被遗忘了。介子推非常伤心,决心再也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来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
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
不久,有信使报告说介子推去绵山隐居了。晋文公深感惭愧,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他按照别人的建议把绵山点着了,留出了一条路。他想利用森林里的大火,推动母子俩避开大火。
然而,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几十片树林被烧为平地,依然没有介子推母子的身影。火熄灭后,发现他母子俩都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感到内疚,非常抱歉,于是下令将介子
推母子葬在绵山,改绵山为界山,并修建祠堂。后人改介休县为介休县。
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清明节的起源是感恩,它是我们在清明节祭奠祖先时遵循的感恩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似乎只关注死去的祖先,而不关注活着的、善待自己的人,这似乎冲淡了越来越重要的感恩。
一个感恩的社会,意识到自己困难的民族,懂得恩典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历史,尊重他人,尊重公德。
感恩节是中国的清明节。我们在感激逝去的历史和人民的同时,也应该感激那些对我们生存发展有益的人。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篇3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
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有很多失传的习俗,比如穿柳、射柳、荡秋千等。,在古代流传已久。据记载,辽代的风俗以清明节最重,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荡秋千,仕女云集,清明踏青之风也很浓厚。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篇4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了守节,在柳树下自焚,这使晋文公及其大臣和人民感到悲伤。第二年,当晋文公亲自带领大臣们爬山祭拜介休时,他发现那些年被烧毁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晋文公现在给老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此后官民纷纷效仿,纷纷效仿。清明插柳穿柳已成为纪念介子推的标志。
本文发布于:2024-02-12 21:1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1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