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2日发(作者:叶坦)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时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都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3
清明节的名字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老百姓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4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经成为法定假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李记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了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太饿而晕倒了。介子推大臣从
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端给重耳。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成为君主,并奖励所有跟随他的追随者流亡,但介休拒绝被封,并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试图迫使介子把他的母亲推出去。谁知这一把火把介子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吃冷食。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5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背井离乡。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每个人都很焦虑。我把大臣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割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写的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6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没有前一天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逐渐融合了他们的习俗。隋唐时期(581-907),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7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一碗肉汤,重耳喝以后,体力好。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国君,重赏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还留下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8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就是节气又就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就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这个情况。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9
据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每年到了清明节,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交通现象非常的拥堵。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王子逃亡他乡。其他的臣子看到太子的窘迫都走了,只留下几个臣子跟着,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王子在躲藏过程中因饥饿而晕倒。为了救王子,介子推从他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十九年后,王子平安回国,成为君主。
太子称帝后,赏赐其流放英雄,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军悬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地和他一起向山上跑去。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0
在河南信阳一带流传的清明茶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忘恩负义的批判。传说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将仙茶园的茶籽带到鸡公山,教给吴大贵种植炒茶。吴大贵在仙女的教导下炒出上好的“口唇茶”,受到皇帝赏赐,并因此变了心。后来,吴大贵受到惩罚,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也被毁,只剩下两棵。
清明节日传说是“社会叙事”,作为清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往往附着于清明节,并通过年复一年地过清明而不断地得以讲述。这些传说,是一个族群或地方社会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历史意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它们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习俗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递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崇尚感恩、善良、孝亲、机智,批判忘恩负义之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教育人们的重要功能。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1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
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2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不同于纯节气。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和季节顺序的象征,而节日则包含一定的习俗和活动,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节来历的故事200字故事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
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3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经成为法定假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将来继承王位,她用毒计杀死了王子。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前一天,重耳后来成为君主,并奖励所有跟随他的追随者流亡,但解推拒绝被密封,并带着他的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试图迫使介子把他的母亲带出来,但大火烧死了介子。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4
清明节与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文公有关。据说晋文公·重耳还是个儿子。当年他被迫害逃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手下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当大家都很着急的时候,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他的古名很奇怪)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锅肉汤给晋的儿子喝。
晋文公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后,大事封赏了以前跟自己逃亡的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让介子推找晋文公求赏,介子推却默默的退出,隐居了。
后来晋文公经过别人提醒,追悔莫及。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最终打听到介子推在一座山里,可是山太大,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但是仍然没见介子推出来,后来在一颗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背着自己老母,已经死了。在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介子推
晋文公很伤心,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非常高兴,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告知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踏青
到了宋代,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形成了以踏青扫墓为主要活动的节日,流传下来。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提到这首诗就让我想起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也祭奠死去的亲人。清明节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清明节,中国,它已经成为一个法定节日,为了让人们祭奠祖先,不忘亲人。
以前人们都用烧纸钱的形式纪念亲人。现在人们改变了观念以环保为主,已经用鲜花和网上祭奠,我很赞同。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现在清明节农民伯伯们都开始种地了,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我们这些孩子也应该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好好学习,以便将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财富。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6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之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之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之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7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的本意是大自然回暖了,万物开始复苏,春天就可以种植了。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能够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8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上元、清明、长夏、端午、中原、中秋、冬至、除夕八大重要节日之一。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9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春秋时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0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1
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确定的。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之后每15度有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所以阳历中节气的日期是固定的,闰年会有两天的差异。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
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总之,清明节是农历中的节气,但它是用阳历法确定的日期,在公历使用之前是没有的。这就好比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发明。
本文发布于:2024-02-12 21: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1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