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中国现代诗三首试题

更新时间:2024-02-09 23:47:4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姬钊)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一〕再别康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参加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开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获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是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分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似“新娘〞,“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似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到达了HY。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分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到达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梦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似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照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二〕死水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诗人,文史学者。五四运动后开场发表新诗。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另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研究颇深,有HY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专著。

2.死水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是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

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HY归来,但北洋HY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让他极为绝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3.死水逐节简析

第一节,总写这是一沟凝滞的死水。它已风吹不动,腐烂到极点,没有一点活力了,作者悲愤地怒吼“不如让它彻底烂掉〞。

第二节,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水的肮脏和污浊,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美事物描摹死水,提醒死水华美外表下霉变的本质。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根底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坚决的口气揭露“死水〞真面目,指出它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4.“死水〞的象征意义。〔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HY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HY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5.表现手法讲解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挖苦。

〔3〕具有三美特色。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三〕穆旦赞美

1.作者简介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2.赞美写作背景

穆旦,在HY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1940年留校。1942年决然参加中国远征HY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Y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至的艰辛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3.赞美简析

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讲析评价:全诗一共分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展现于读者面前:辽阔而美丽的大地,起伏不尽的山峦,数不尽的山庄,美丽的河流与草原,动听的鸡鸣与狗吠,在这片吼叫着枯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宏大的背景下,又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生活图景展示出来:说不尽的悲哀,忧伤的眼睛,耻辱生活中佝偻的人民……其实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爱,他坚信一个伟

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三节,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悟和英勇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悟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 ,表达的仍然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而痛苦,但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深深痛苦背后我们可以感受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过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者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拟〞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浸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颖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者是一幕戏景,很新颖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假设惊假设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HY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是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问。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者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那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是性的生

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好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HY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是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久化与普。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可以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汲取新颖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1.理解第1段中加横线的语句。

〔1〕“正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一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

“锦绣〞“雕刻〞指的是

〔2〕“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这里“不即不离〞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不离〞是指诗;“不即〞是指诗〔用本段中的句子答题,不超过20个字〕

2.从第2段的内容看,作者认为诗的境界是由哪两个要素构成的

答:第一个要素是〔不超过10个字〕

第二个要素是〔不超过10个字〕

3.从第3段的阐述中可以概括出诗的境界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个字〕

②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个字〕

③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个字〕

4.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照搬,也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简单模拟。

B.读诗的时候,人们会因陶醉在诗境中而感到“孤立绝缘〞。

C.欣赏者的性格与情趣,影响着对诗歌境界的理解。

D.诗的完好的艺术形象,有时是由假设干片段组合而成的。

E.文中所引两首诗都有诗作者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浸透。

二.新诗欣赏训练

1.阅读汪静之的蕙的风,选出赏析不当的一项〔〕

是那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熏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A.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以“花〞、“蝶〞喻人,“蕙花〞为少男,“蝶〞为少女。

B.诗的前两节描绘“花引蝶〞的大胆、浪漫,诗的后两节是咏叹“蝶恋花〞的甜蜜和悲伤。

C.诗用灵魂的“潜出〞和园门的“深锁〞作强烈的比照、显示了当时新旧思想、新旧道德的激战,传达了青年冲破封建牢笼、争取婚姻自由的内心要求。

D.从诗的形象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的诗人虽有对理想爱情的无可奈何的空自嗟怨,但更多的却表现了敢于敞开心扉、敢于吐露真情的勇气。

2.阅读火与冰,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并不是只有火

才会燃烧

才释放出热能

才给人欢笑

有的冰

比火更烈、更热情

只不过,一般人

识不透它外表的寒冷

A.诗中的“火〞是热情的象征,但是作者所要讴歌的不是火,而是冰。

B.“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这两句可以理解成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冷漠,其实他们是把情感藏在

心底,而这种情感往往更真切,更热烈。

C.这首诗中“火〞与“冰〞形成比照,“火〞的热情与“冰〞的冷漠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形象鲜明的表现了主题。

D.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蕴籍,含义深远,哲理味较浓。通读全诗,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多义的。

3.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假假设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顺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4.阅读艾青的树,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间隔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表现HY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HY侵略者的铁腕之下,仍旧严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B.表现了当年在国民HY统治区里,我地下工作者面对刀丛团结一心英勇机智的斗争精神。

C.表现人们在困难的岁月里,面对敌对权力的强大压力,于暗地里交臂携手、团结对抗的意志。

D.表现了人类面对自己环境的恶化,应该互相协作,携手一共进,而不能彼此孤离的心愿。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绘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外表上孤离兀立,本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间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详细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参考答案]

一.

1.

〔1〕“丝缕〞“顽石〞指的是自然〔或者“人生世相〞〕“锦绣〞“雕刻〞指的是艺术〔或者“艺术作品〞〕。

〔2〕“不离〞是指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不即〞是指诗必有所创,创于艺术

2.第一个要素是生动的画镜、戏境

第二个要素是勾摄神魄的情感

3.①诗的境界能使刹那成为终古

②诗的境界能使片段成为完好的形象

③诗的境界能使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4.B、D

二.

5.A

6.C

提示:本诗是以“火〞来映衬“冰〞

7.D

8.

〔1〕D提示:应抓住诗歌的写作背景

〔2〕D提示:“风与空气〞是抽象事物,并非详细事物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23:4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01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死水   艺术   民族   作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