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主持词(多篇)

更新时间:2024-02-09 23:42: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洪诚)

再别康桥主持词(多篇)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本诗写作背景:

1920年到1922年作者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幸福、最难忘的两年, 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 趣味,因此他对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故地重游,美景虽然依1

旧,但经历了无数挫折的徐志摩却心境全非。他只好“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诗人 对旧梦的依恋,对母校的深情,对现实的失望,全都凝结在这轻灵优美、细腻清丽的诗句中 了。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时语调柔 和、舒缓)、情(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一男生读。对照朗读要求,简单评价。

3、一女生读。可与男生读的效果做简单对比评价。

4、听多媒体配乐朗读。设置问题:

①诗歌共计七节,每一节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试作简单概括。

②这些画面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五、品读入境,合作研讨。第一节写挥手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挥手作别云彩图)

三次用了“轻轻的”,写出了作者一个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旋律柔和。既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多媒体演示板书: 依依不舍)

第二节写河畔金柳倒影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河畔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表达 了诗人无限的欢喜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无限的欢喜)

第三节写康河水草招摇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康河水草招摇图)

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 河柔波的爱抚。“招摇”生动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 深恋情。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多媒体演示板书: 强烈的依恋)

第四节写榆阴浮藻清潭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榆阴浮藻清潭图)

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那覆盖着榆树浓荫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 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是如何的充满了诗意!面对此景,诗人不禁入梦了,充满永久的 眷恋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永久的眷恋)第五节写撑篙漫溯寻梦图。(多媒体演示板书:撑篙漫溯寻梦图)

他已忘记自己将要离康桥而去了,却想像着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更深处漫溯, 去寻他的“彩虹似的梦”了。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 斓里放歌”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多媒体演示板书: 迷恋之情) ①第六节写夏虫沉默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夏虫沉默图)

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 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

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 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情推向了 极致。(多媒体演示板书: 情绪低落) ②二——五节诗人的心情是兴奋而热烈的,第六节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这种感情反差 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因为作者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他回 到母校康桥,眼见优美的康河晚景,正如自己自由的理想王国,产生了无穷的欣慰与兴奋, 当诗人“梦”回故里,现实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一节写招手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招手惜别云彩图) 与开头呼应,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不愿 惊动康桥的情意。和第一节虽然节奏相似,但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起到了一唱三叹、往复 回环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 一种洒脱。(多媒体演示板书: 恋恋不舍)

8、归纳小结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 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六、引导学生归纳本诗的艺术美。

问题(投影显示):徐志摩尊崇新月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

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绘画美

七、课堂总结。

本课时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请举例谈谈本诗与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在离别对象、离别时的情感、离别时的氛围等 方面的不同,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1、挥手作别云彩图依依不舍

2、河畔金柳倒影图无限的欢喜

3、康河水草招摇图强烈的依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迷恋之情

6、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7、招手惜别云彩图恋恋不舍

第6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一、

二、新月社:闻一多和徐志摩的风格迥异。释题:再别康桥中“再”字怎么理解?

写作背景:1922年离开英国,1928年秋重到英国,去拜访了罗素之后,顺道去拜访了几位英国友人,可惜他们都不在,于是诗人重游了曾经留下过美好记忆的康桥,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三、朗诵:

1、学生自由诵读:正字音、字词

2、全班齐读

3、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4、起几个同学一起来读。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

析这首诗歌)

(一)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来探看.”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做别的是哪里的云彩?康桥

3、我们常常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抒写康桥? ”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在中国人眼中,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柔波,青荇,青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星辉——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把诗人的快乐表达的淋漓至尽。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5、在大家都要觉得诗人要放歌时,诗人却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对此情此景是如此眷念和不舍,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7、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胡适: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五、《死水》与《再别康桥》比较

《死水》是如何让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

音乐美: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2.韵脚相协,韵律感

强。

绘画美:遣词造句绘声绘色,词藻华美。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都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

建筑美:每节四句,每行九字;节与节、行与行匀称整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第7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其二,作者徐志摩。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共包含四首现代诗,所写内容、表达情感不尽相同,对高一学生陶冶情性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优美的语言中,音乐般的节奏中,朦胧的诗意中

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

徐志摩曾游学康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他的内心有着浓浓的康桥情结,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意境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掌握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与体味诗歌意象。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现当代诗歌,具有了初步鉴赏诗歌的知识积累,但自我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再别康桥》这样的新诗,诗意朦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诵读法:本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自读、范读和配乐朗读等形式。

3、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本文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4、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通过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会创设情境,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以康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康桥的联想。 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2)名家范读。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3)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4)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自读可以让学生试着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三)品读文本,深入探讨

品意象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悟真情 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

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第

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

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3、赏形式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拓展阅读,延伸文本

比较阅读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

光亮!

品读这首诗歌,加深学生对徐志摩及其情怀的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六、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七、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评价与反思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本次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路。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8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曙光中学 XXX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

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6.板书设计(略)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23:4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10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学生   诗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