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02-08 20:24: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曹亚范)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辛弃疾诞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上任他仔细革除积弊,乐观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宏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殊重视伐金的预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理想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一、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寓居京口时,当时刚刚成家。此词可能是从金人占据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受,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间消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二、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中年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巡游,博山风景美丽,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晚年时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剧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行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

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有很多与陆游相像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绝望、民族的热忱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爱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心情的体裁。

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伴侣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肤浅的安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酷热的感情与崇高的抱负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二.描写人生的路的诗句

说到路,人们自然简单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经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殊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索。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憧憬,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需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铺张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由于时间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逝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深思的过程中,他心里或许已经作出了打算。其次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非常幽寂,/显得更迷人,更漂亮”,“很少留下旅人的脚印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许多旅人脚印

的路。诗人或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头了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特别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由于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终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今打算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知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明显有宿

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好像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白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很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愁闷的心情。

三.求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诗

浣溪沙 苏轼(其一)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 苏轼(其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苏轼(其三)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苏轼(其四)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辛弃疾生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仰慕的文武全才。

辛弃疾雕像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终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依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头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闻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进行了中国哲学史上闻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观察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其次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受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掩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爱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全部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洁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园的舒适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像”(《贺新郎·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

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忙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很多。

春且住,见说道,天际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⑤此情谁诉? 君⑥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⑦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⑧,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诞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实行乐观措施,招集流亡,。

,带你见识更多诗文化。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20:2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8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生   瓢泉   选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