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马森)
他历经二十多年,带回了真经,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唐三藏,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对于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说中那个迂腐又懦弱的僧人形象,而历史上他真正的性格一直都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他在历史中所记载的形象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般,当然那些阻挡他去路的妖魔,在现实之中也是不存在的,那些只是小说的虚构罢了。虽然没有这些妖魔,但是他的前路也是十分艰险的,这条路他走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他经历是不亚于哥伦布这些探索新世界的探险家们,他是我国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
他出生在唐初这样一个动荡时期,他本身家庭也算是一个还过得去的小康之家,祖上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大家。若非他选择走上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他是可以平平安安的做一个小官安然度日的。他看着眼前世人所受的苦难,无法说服自己就这么安然的生活下去。同时他心中对佛经的热爱也驱使着他,他便开始了自己出家的修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过好生活都不容易了,更别提去完成这样艰难的事情。他十多岁的时候跟着师傅学习现有的佛经,完成了别人一辈子可能也学不来的知识,但他同样感受到了现在的佛经完全没办法满足他的需求了,于是他就从洛阳出发来到了首都长安。
那时的唐朝已经恢复了稳定,宽容的接纳了各方的文化,因此长安是那时候佛经译本最为繁盛的时期。这当然也是因为唐太宗开始潜心钻研佛经和外语,想把这些国外优秀的思想传达给人民。玄奘以往的名声早已传到了长安,他的到来让唐太宗十分的高兴,不时还召见他一起讨论佛经经典。然而又过了不久,他发现长安的佛经藏书虽然多,但是总有读完的那一天。况且这些知识也无法满足他对于佛性的探索,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
他就这样踏上了我们所熟悉的取经之路。在小说中他有三个徒弟的陪伴,而现实之中走这条路的却只有他一个人而已,当然还有一匹别人送给他的老马。就这样一人一马走了很久很久,饱经了磨难,终于到了一个小国家。他的学识让整个国家都震动了,国王听说来了一个十分有智慧的人就想见一见,便接见了他。见识到了他的大智慧之后,极力的挽留他,让他留下来做国师。但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果断的拒绝了,他的拒绝让国王非常的不高兴,用武力威胁他,不让他走出这个国家。他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与国王达成协议,他在这个国家讲了三年的学。
他走的时候,国王为了感谢他三年以来的讲学,送给了他很多的东西,并且写信给邻国的国君,让国君不要为难于他。就这样一路下来,他的路途开始变得顺利了,一路无阻的到达了印度。到了这个佛法的发源地之后,他也被这边多如牛毛的经书震撼了,他在这个地方学习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与师傅一起潜心修行,与印度的僧人探讨佛法。以往所读的那些佛经译文里面不理解的地方,在这里都得到了解答。他的悟性也得到了此地僧人的赞赏,他在这个地方到处旅行、探讨佛经,他的名声比在唐朝的时候更加的大了。
虽然在印度荣誉如此之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来这里的初衷,他想要做一个佛教的传播者,想把这里的佛经带回到长安传播给百姓。当他在印度学习的差不多的之后,准备要离开了,印度的圣僧们极力的想挽留他,但他的想法还跟当初来时一样。他坚决的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怀揣着来时的信念,再次踏上了归途。
这样一来,一回20多年便过去了,他终于回到了当初信念的出发地,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上千部的佛教经典。他的回归引起了整个朝代的震动,他带回的典籍解决了争议很大的佛教问题,他受到了万民的爱戴。
他回来之后,就想要到洛阳去潜心翻译这些佛经,但是唐太宗却不想让他就这么走掉。他以为统治者会这么舍不得他是因为他带回了佛法想让自己讲给他听,却没有想到唐玄宗是想让他帮助征讨西域。他坚决没有同意,与唐玄宗又死磕了几年,皇帝拿他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放他到洛阳翻译经文了。他的余生都在为佛教经典的传播做努力,他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5:3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8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