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释义造句成语接龙_项羽有关的成语

更新时间:2024-02-08 14:27:5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龚建新)

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释义|造句|成语接龙_项羽有关的成语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释义|造句|成语接龙_项羽有关的成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解析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

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 背水一战 决一死战

[反义] 优柔寡断 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

[用法] 现常用来形容做事决心很大。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现在已~;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英译]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造句

一:火势不断的蔓延,为了保住性命。小李决定破釜沉舟,从楼上跳了下去。

二:此刻只有破釜沉舟地奋力一搏,才有机会扭转目前的局势。

三:大家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四:领悟上就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

五:日常咱们遇到关键性问题的时,不能总是脱泥带水,需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解决。

六:处于劣势中的军队,只有破釜沉舟,拚死一战,才能死里逃生。

七:咱们已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不完成任务,绝不停止。

八:刘邦被项羽彼得走投无路,只有破釜沉舟才有可能取胜!

九:只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十:事已至此,只有破釜沉舟,作最后一搏。

十一:咱们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完成这生死攸关的任务。

破釜沉舟成语接龙

舟水之喻 喻之以理 理不胜辞 辞巧理拙 拙贝罗香 香消玉损 损己利人 人多阙少 少纵即逝

逝将去汝 汝南晨鸡 鸡肠狗肚 肚里泪下 下车之始 始末缘由 由表及里 里应外合 合浦还珠

珠歌翠舞 舞榭歌台 台阁生风 风流人物 物腐虫生 生寄死归 归根到底 底死谩生 生聚教养

养虎遗患 患难之交 交口称赞 赞声不绝 绝妙好词 词穷理极 极古穷今 今雨新知 知足知止

止戈散马 马牛其风 风车云马 马上房子 子子孙孙 孙康映雪 雪花飞舞 舞刀跃马 马耳东风

风风雨雨 雨顺风调 调理阴阳 阳关三迭 迭矩重规 规重矩叠 叠床架屋 屋下架屋 屋下作屋

屋如七星 星驰电走 走投无路 路见不平 平地登云 云屯雨集 集思广议 议不反顾 顾盼生辉

辉煌金碧 碧鬟红袖 袖里玄机 机关用尽 尽忠竭力 力倍功半 半部论语 语重心沉 沉痼自若

若出一轨 轨物范世 世态人情 情同手足 足智多谋 谋臣武将 将胸比肚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4: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8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成语   完成   不能   船只   决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