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白培中)
散文教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抽象笼统地谈“披文入情”;而应该研究:这一篇独特的“文”,具有这样独特的体式,将会传达怎样独特的内容?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诚然,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所抒写的人与事,和新闻通讯中的“人”与“事”不同,和小说、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不同。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
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中眼中都有自己的“春天”,但是,阅读《春》一文,却需要感受朱自清心中的“江南的春”,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春”有其纯真童趣的极为独到别致之处。
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趣”。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本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 盛志武 老师就两篇文本进行细致分析。
一句话,无论从文本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类似上述的有关内容是教学不应该遗漏的。
三、几个案例和散文教学技巧策略
请看一个教学设计(见附件)。《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文。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里我要特意强调其中“作者的情感”。如果这种认识没有错的话,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
——例如本文的“歌会”,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歌会”呢,还是看体察“歌会”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
我曾经就这一话题与上课教师做过交流,教师们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也觉得自己在课堂里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歌会”上,好像不大对。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教师在教学《云南的歌会》的时候,都一股脑儿聚焦在作者描写的对象上而不顾作者的情感呢?这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把握不足。
我们认为,从文本体式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交集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根据文本体式分析,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这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调整,就不妨牺牲一点文本体式而迁就一点学生实际。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教师固然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予以满足,大可不必因此就随意消解文本自身的圆满。教师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一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当明确了学情需求与文本特征的交集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时,我们还需要讨论:究竟应
该确定哪些最需要教的符合散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作一些进一步的探讨。我们知道,一切阅读行为都是具体的。离开具体文本抽象地讨论阅读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针对特定文本的阅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背离这一方式,将对读者的正确解读造成极大的障碍。
对《土地的誓言》这一文本的处理亦是如此。
根据以上,我们有以下粗略的教学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气脉
叶圣陶 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
“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散文教学须从整体入手,遵其路,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感受到文章的气质,获得审美的愉悦。
1. 品题悟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关涉文章的主旨,散文标题常凝练,有意蕴。品读标题组织教学能快速领悟作者旨意。《土地的誓言》一课围绕标题讨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三个主问题,理清文章思路,解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蕴,在深情的诵读中自然领悟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泛滥”的情感。《小石潭记》一课,围绕标题展开三环节教学:一“读”标题,品重音所在,并说出理
由;二“说”标题,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这是一个小小的“石”潭、这是一个“小”石潭的依据;三“悟”标题,深入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潭”,由“潭”你联想到什么,结合柳宗元的身世和写作背景,进而领悟到“人如鱼,人不如鱼也 ! ”“,潭”即作者,体验到作者无法挣脱的孤独情怀。
2. 提领而顿。散文中往往有提领而顿的关键词语,如《云南的歌会》的“意思”,《藤野先生》的“伟大”,《风筝》的“悲哀”。这些词语折射出作家真实的内心观照,凝聚着作家心中特定的情结,隐藏着作者的心灵密码。抓住关键词组织教学,能带动全文的阅读,把握文章的文脉,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的、潜在的情感。《我的母亲》,从全文的思路来看,前半部分写“母亲”,后半部分写“后母”。可从胡适先生的族谱导入,弄清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母亲在文中特定的身份,将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品“母亲”,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两个词“:严”“、慈”。母亲之“严”表现在哪里?梳理出母亲对我的“非常之举”“残酷之处”,探究母亲“非常之举”的原因。在品读中体悟到母亲“严”中之“慈”,“慈”中之“爱”。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母亲的那一颗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悟到胡适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源自母亲严格训导下的自我管理、严以律己。二品“后母”,寻找最能概括后母形象的词:仁慈(温和),探究她为什么“仁慈”(温和)?“仁慈”(温和)的背后是什么(苦)?母亲的“苦”表现在哪里?她又是如何面对“苦”的?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在“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举”,造就了胡适这样的“非常之人”。再读末段,品味“学得”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胡适先生对母亲充满爱戴和感激的深厚感情。
(二)入境,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王尚文 先生认为:文学教育“重要的不是作家的意图,而是文学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探询作家的意图,而是去体验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散文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过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意蕴与画面交织,内情与外物融合,从而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学习散文,要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中去,契合作者的心境,体验作者“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从而感悟人生。
1. 潜心涵咏。朱熹说读书“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凭借诵读、涵咏的桥梁,“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体验散文的意境,发现作者的心灵奇观,使艺术景象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参悟到美妙的意蕴,咀嚼作者对社
会历史、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驱遣想象。“当我们阅读散文,接触到那些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仅会为作者的真情所动;而且还会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产生出自己的想象,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因此散文教学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中再现一幅幅画面,一片片场景,一段段人生的悲欢离合,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的的意境。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置身眼花缭乱、热闹非凡的“春草”“春风”“春花”景象中,体会朱自清先生用纯洁的儿童天真的眼睛和纯净的心所感受到的美好的诗意和其中所涌动的作者对春天的礼赞之情。
3. 玩味言语。要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语言,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咀嚼中入情入境。首先是要引导学生驻足字里行间品味文中凝练而优美的句子,感悟人事景物的特点和渗透于其中的意蕴。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的文章,感受比喻与拟人等修辞的妙处,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是怎样具体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其次是要玩味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挖掘、品味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淡中见浓。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其三要品味“文眼”。散文的“文眼”不仅在于词语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的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就是文眼所在,品透了其中“黑暗”“光明”“奇迹”三个关键词,就能体验张抗抗所创造的意境,读懂作者独特的“森林人生”。
4. 悟象生情。散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悟意,就审美规范来说,散文中“情感”处于首要地位。而“情感”往往通过事物、人物和形象性言语描述来传达和显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和语义“品”形象性言语,组合形象化言语在脑海中再创描述的
“象”,由描绘的“象”悟出“象外之象”,触“象”生情,最终指向“情感”。即使是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也是以书写情志为旨归,而不是刻画人物性格。如学习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信客》,不仅仅了解是一个如何的信客形象,重点还是在于“触象生情”———由信客的所作所为体验作品抒发的作者的爱与恨,领悟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教学《吆喝》一文,通过读———唱———赏———悟等环节,读出市井风情,读出声乐之美,读出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要读出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三)还原,领悟作者微妙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由于时空造成的视界差异和人生经验、社会阅历所限,学生对散文中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生疏,难以进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思哲理,就有必要采用还原之法,在作者的情思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
1. 历史还原。教学经典散文,要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区域看待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社会乃至宇宙万象和作者的情愫。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应回归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情境中去。还原到鲁迅先生“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在北京至厦门这段生活中最辗转流徙,人生最苦闷的时候的写作背景,联系到作者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的写作缘由,挖掘贯穿全文的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这才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 角色还原。启发学生把“我”摆进去,把“我”的人生经验摆进去,化为作品的一分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作品
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补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在
自己的头脑中重构具体可感的场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刹那的心灵的颤动,领悟作者审美心灵奇观,悟到作品的真味。走不进作者内心深处,徘徊在作者心灵之外,永远无法体会散文之美 ! 《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
(四)植入,让作者站立在学生心头
“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正如文学界流行的说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所以散文教学必须适时适当地植入与作者、作品相关联的资料,如作者其他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及创作风格、其他人的赏析、评论,丰厚和充盈作品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直视作品的内核,透过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审视作者,让作者在学生脑海里直立起来。
1. 知人论世。如教学杨绛的《老王》,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说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只借助文本,很难得出结论。必须植入时代背景,植入作者的生平,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杨绛的为人处世和高贵灵魂。
2. 借助互文。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 ? ”的蕴意,课件出示如下资料: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可是母亲老了,我却不能随侍在她身边,她剪去了稀疏的短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 ! ———《髻》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 ! 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阁山遥。———《乡思》
琦君其他文学作品的植入,用相关细节佐证,能帮助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
总之,散文样式多姿多彩,散文内容包罗万象,散文教学策略不可能一成不变,更无统一的模式可言,但只有驻足字里行间深度耕耘,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就一定能让散文之美绽放光彩。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3:3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8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