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饶兢群)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景美·情盛·理深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段(断)感想”。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大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下森林的特点──幽深、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叹息。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表达对地下森林壮景的惊奇、慨叹,也透出一种幽怨之感、不平之气。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开篇即生波澜,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概况,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20段:“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共有18段,占全文大半篇幅,可见这是文章的主体。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见于第3至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见于第9至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而且运用了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甚至“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地下森林也是一种环境映衬(或称正面映衬)。而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写得过于简略,似乎忽视了地下森林成长这一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我以为是有意为之的,作者着意于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23段:“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这一部分总共7段,直接写森林的有4段,所以以篇幅而论,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即森林的色彩斑斓(22段)、林涛阵阵(23、25段)和作者所亲见的森林低矮地势(24段)。
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其中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的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考验着人类、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力、生命力,就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着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正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一场巨大浩劫的时期,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
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文学总是仿拟现实,作者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文章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虽未点明这种时代性,但聪明的读者都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也许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鉴赏者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是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作者张抗抗是一位女性作家,但写作体现了男性作家的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一般说来,女性作家的散文都注意细小的雕琢,写小景小物,叙小事,抒发细腻幽微的情感;不然,作者写阔大壮美的景物,抒发激越豪壮的感情。起始作者回溯往昔,半虚拟半写实地描写几千几万年前的地翻天覆地的地质变迁,生命面临生死的考验,笔生风雷,剧烈动荡,惊心动魄;接下来写深涧里生命的止息,万古荒芜,又庄严肃穆静如止水;然后写眼前看到的地下森林景观,也是大处落笔,透散一股豪气、大气;最后卒章显志,阐发宏大深刻的哲理,这正是男性作家之所长,却为张抗抗所发扬光大。
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表现了很强的驾驭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充满激情。作者长于描写,绘形绘色,如开篇写森林一般景象,“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
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但形象感很强,尤其是“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一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形容形象的事物,更具有美感。还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水平;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都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韵律性的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然而,即便名文佳作也难保没有瑕疵,本人试陈述其一。也许是激情干扰了理智,文思泉涌而顾不上思致的严密,作者在开篇、文尾甚至全篇都将歌颂的对象锁定为“地下森林”,但在文章中段不知不觉地将歌颂的对象改换为“峡谷”,澎湃的激情虽然始终如一,而投射方向却错位了。改换与错位有文字为证:
“如果它(指峡谷)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
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第20段)
写了峡谷的历史、现实和“心迹”“品格”,将生命奇迹之功集于峡谷一身,注意力专注于峡谷而冷落了高贵的地下森林。还有其他一些段落和语句性质与此相同,不复赘述。不过这一瑕疵无伤大雅,我仍觉得《地下森林断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3:1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81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