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论文(7篇)-物流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8 00:27: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熊赐履)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论文(7篇)-物流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第一篇:物流管理专业专本衔接课程研究

课程体系的现状,针对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衔接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思路策略,为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提供参考。

1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专本衔接

通过比较(表1)可看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专业1.1课程总门数差别

人才培养方案总门数差异也存在,课程总门数本科比专科多,其中专科总门数有33门,本科总门数有49门,出现此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科学习年限比专科长,因此课程总门数也增加。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1.2课程设置差别

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进入下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基础课是各专业必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

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 思想和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中,专科公共基础课共有11门,总学时为486学时,占29.7%,而本科公共基础课共有20门,总学时为816学时,占40.8%。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等,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其中,专科学科基础课共有7门,总学时为386学时,占18.9%,本科学科基础课共有8门,总学时为368学时,占16.3%。专业课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该部分的课程主要强调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先进的、有深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的更新能力。其中,专科专业课共有19门,总学时为1548学时,占51.4%,本科专业技术课共有21门,总学时为1460学时,占42.9%。通过比较可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专科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而本科强调印证理论,因此公共基础课比重占总课程比重大。应用型本科比高职专科传授的理论层次更高,岗位要求掌握的能力层次也更高。

1.3相同课程的内容差异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有小部分课程相应的甚至名称相同的专业课,但其知识的深度不一样,课时要求不同。专科重点传授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知识面适当广一些,但理论知识不宜过深,侧重传授物流管理知识,着重加强岗位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本科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注重框架式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专科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要用的,而应用型本科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1.4实践课程的比较

践教学内容划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训应用三大模块,然后根据相关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专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493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205学时,占总学时13.73%,学科基础总学时为158学时,占总学时10.58%,专业技术总学时为1130学时,占总学时75.69%。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228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90学时,占

总学时31.76%,学科基础总学时为0学时,占总学时0%,专业技术总学时为838学时,占总学时68.24%。应用型本科根据本科教学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基础理论课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应对计算机、英语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公共实践基础。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实践性更强,与高职专科相比,本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不能仅让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层面上,更应该传授更高的层次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对物流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是高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培养学2.1培养目标不同

2对现有本专科培养方案差异的分析

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才;

培养学生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总体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专科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强调岗位业务知识与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本科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的内容理论深度与专科生不同,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应用型本科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主要培养全面扎实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与2.2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不同

技能,并能从事物流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或承担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侧重于培养 工作能力及

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某方面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操作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为4年,通过4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具2.3学习年限不同

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专业运作能力,受过物流基本技术的训练。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仅有3年,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和基本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由于录取的分数、招生的方式不同,因此,2.4学生学习基础不同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同。

目前,我国专科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采用3+2分阶段3对专科本科衔接的探讨

合作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通过比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有些课程在高职专科教育阶段已有涉及,只是课程名称不同,课程展现方式也不同而已,相关的一些专业实践训练也有在专科阶段出现。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再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不仅增长学习年限,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做好专本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问题。对专本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建议如下:

3.1学习内容探讨

注重理论基础的全面、扎实和实践技能、综合完整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到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主要强调专业、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专科学生具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应用型本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3.2实践教学

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比高职专科实践教学的层次更高,主要表现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3.3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培养对象从事岗位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拓宽人文基础,加强理论系统性,提升实践课深、高度。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本衔接,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

专科本科课程的重叠度高,可以对专科阶段已经学了实践课作相3.4对专本衔接的学习时间的建议

对补充,缩短学习时间,建立合理完善的本科体系,可以考虑把专本衔接的学习年限缩短至一年到一年半,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专本衔接。

[1]关善勇.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J].辽宁高职学参考文献

报,2007(4).

[2]彭换新,王凯文.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与探讨[J].职业教育,2014(10).

[3]李刚.浅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时代经贸,2008(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崛起,电子购第二篇: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物成为了当前上班族的主要方式,这就不断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呈现出了人才严重缺失的情况。高校方面应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应用人才的培训,与时俱进的将创新意识带入物流教学,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应用人才;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专业物流人才呈现出严重缺失的状态,制约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为了满足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积极的创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依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但目前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的“助推器”,物流产业的发展受到国际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社会的广泛重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商品流通的运行效率[1]。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整体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物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已经走出简单的生产劳动阶段,着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改

善企业效益。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滞后性,很多院校盲目追求“物流(一)专业设置盲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热”,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片面迎合市场需求,不顾办学条件充分与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缺乏针对性[2]。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随意性,教学计划的编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味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某些课程教学大纲比较陈旧,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新速度慢,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供需存在错位矛盾。

(二)校企合作成效一般,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职院校虽然已有校企合作意识,并积极寻求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但是还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民办高职院校大多缺少国家资金支持,教学经费、场地有限,教学仪器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性不强、实际操作培训少,校外实训基地欠缺长期性和稳定性。毕业前的物流综合实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实训效果差,难以达到物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晚,专业教师大多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整体专业性不强

经验,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学习、培训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大多因为时间及待遇等原因不愿到学校兼职任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很多是通过中级职称考试或物流师考试取得的,仍然欠缺专业实践经验。

院校应以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为目标,与行业协会密切沟通,及(一)人才培养要定位合理,办学方向要明确

三、专业应用型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策略

时把握就业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应前瞻性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高职物流人才职业岗位定位在操作层和管理层,重在培养物流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和岗位操作型人才。工作领域应定位于作业类、营销类和管理类,岗位群应涵盖采购、仓储、运输、仓储、包装、分拣、配装、加工、集装箱管理、报关、货代等工作[3]。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长和区域发展特点,重点锁定部分岗位群,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分阶段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顶

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机结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所培(二)突出能力培养、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养人才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考核指标。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合理设置,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为突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部分,“模块”部分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行业背景、专业定位以及社会市场需求特征加以打造,以达到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量体裁衣式订单化培养。此外,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画,也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课程。应成立由地方政府机构、物流行业协会、高校专业教师、企业物流高管等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讨论应用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及教材建设问题。最后,课程设置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

践教学合二为一;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采用在实验室边学理论边实践的做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实验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方面必须(三)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引起重视。一般来讲,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是指在学校规定实践地点、指定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情况下,学生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内完成的物流专业实践。校内实践按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课内实验和单列实验两种,但由于校内实践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果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理解实验目的,可能会敷衍了事,达不到既定的实验效果。而校外实践则不同,校外实践教学必须在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需要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学生必须在一个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内完成,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同时,校外实践教学要求高校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得到培养和提高。

开拓性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领悟力,善于运用直(四)突破知识框架和常规模式 形成开拓性创新思维

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突破知识框架和常规模式的 ,这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要形成开拓性创新思维,必须具备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无惧失败的勇气、不懈的思维努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4]。开拓性创新思维难以达到,需要长时间凝神静气的思考和努力,而一旦产生将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及其所付出的思维努力,降低其所承担的创新风险和压力,促进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新理论、新应用的讲授帮助学生开启视野、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获得间接积累,加上参与校内实验及社会实践的切身体验,都是直接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和直觉的重要 因;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营造思辨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和思辨,发表不同观点、分享多种见解,不追求统一思维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奖励不拘一格的新思维。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了物流专业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技(五)优化师资队伍

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应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新建本科院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校际交流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物流人才课题研究,加大物流师资队伍培养。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打造一支同时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落实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需要能力全面的人才。高校方面就要以社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为导向,积极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应用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才能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物流行业发展。

[1]李勇,余冰,秦仲篪,夏琼,罗杏玲.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v.32;No.26212:134-136+151.

[2]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No.58223:155-158.

[3]隆惠君,江涛涛,蔡建飞.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体两翼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v.36;No.24006:158-160+163.

[4]朱长宁.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3,v.32;No.28919:271-274.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主第三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要问题,通过学习陕西省内其他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结合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阐述,并对其模式进行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一、引言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二、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而现今的教育无论是哪所高校都离不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模式。虽然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大幅提升实践课在教学课时中的占比,但是效果甚微。追根究底,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单一化才是根本原因。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在大学阶段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的刻板式实践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按步骤执行而缺乏 思考的时间,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一直都是高校实践教学的软肋。在参观学习陕西省内多所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后,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知识是实践的总结,能力源于实践,综合素质更是以实践为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让实践教学被忽视,物流管理虽然属于经济管理类,但是其实践操作的要求却是很多工科专业无法比拟的,包括物流设备的使用、专业软件的操作等,所以传统模式的教育不能给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化教育方向的指引。

(2)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少。学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问题上往往因为

经费而投入甚少,而且很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都是高投资、低回报的,组建自己的实训场地就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物流管理专业是集包装、搬运、采购、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七大环节于一身的实践型专业,每个环节的优良评定都是以实际操作能力来做衡量标准的,设备使用和软件操作的能力都是实训的成果。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多少直接关系到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

(3)缺乏实验项目设计或教学软件。由于教师缺乏实验项目设计能力、专业教学软件购买不当,即使组建了实训室,学生在操作能力上也不会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性体现在项目实体化应用上,合理的实验项目设计可以把专业相关知识串接在一起,综合了理论内容又结合了实践操作技术,小组的模拟比拼可以更加深化学习内容,提高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记忆。

(4)缺乏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手段。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物流专业的实践需要专业人员指导,持证上岗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基础。质量考核环节,专业人员可以完全摆脱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

管理制度,以“专业”评“专业”!

(5)缺少系统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相对于理论教学的试卷考试模式重视度而言,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多方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只能停留在综合化系统教学的初级阶段,使学生操作能力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甚至有些关键项目仅仅是看过而已的“认识状态”,根本不是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物流工作(一)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三、提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

岗位的专业化职业技能而制定的,以学生就业岗位为目的的职业化教育,包含操作能力、职业素质、资格证书等三个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设定、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内容出发: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由专业教师引导并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入多媒体应用教学会让课堂环境实体化,调动学生积极性。(2)训练软件操作技能和提升专业设备使用技能,使学生具有行业岗位竞争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可分为软件操作和设备操作两部分,以实训设备为基础,从单一模块、组合模块、综合模块等几个部分逐步提高操作能力。B、职业素质。物流业的竞争力评定已经不再单一以技能为衡量标准,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只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C、资格证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物流师等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未来在行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1)重新编写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任务。一经确定,就要贯彻执行不得随意变动,确保实践内容的顺利进行。(2)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类课堂”之中,形成“三类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课程项目设计、课程项目论文、模拟小组竞赛、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等级考证、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

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

涉及师资队伍、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教学场地与环境等诸多方面。(1)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高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匹配的师资队伍。A、引进“双师型”教师。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性,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能担当课程指导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B、让物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

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加强校内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A、通过省内项目共建把资金投入到学校内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添置多层货架、自动分选机;购买新式电瓶式平衡式叉车、多功能托盘搬运车、半自动托盘搬运机等。B、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学生实训课堂直接放到企业中去,把实践内容实体化、实训项目整合化、实训渠道扁平化、项目综合化。C、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我院长期与陕西省青年职业学院管理学院、西北航空公司物流规划部、陕西省伯乐集团运输管理部保持学生实训、顶岗实习的关系,真正做到把企业变为课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四、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价体系

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1、学生评价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岗位实习等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要撰写实训报告并汇报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最终记入学科课程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 。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通过问答测验、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否符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实训课程安排、项目设计、课程目标设计、专业指导、专业项目操作、课程监督等六个方面考虑,综合以上考虑因素,针对教师建立专业的评价体系,以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制定严第四篇: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格的人才培养战略,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新时期,物流管理成为热门的专业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要扮演工人的角色,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角色,通过有效的工学交替,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

为此,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在不断增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大,加强物流产业发展是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人才的有效培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应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生产工作与学习环境的双重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也能在实际的生产与操作过程中锻炼其执行能力,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1工学交替的概述

工学交替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战略,旨在锻炼与培养人才的工作实践能力与学校学习能力[1].通过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的方式,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具备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掌握基本的物流生产与操作技能,利于学生整体物流管理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提供重要基础,是当前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强化学与用的相互融合,强调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培养模式的交替化进行,利于学生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有效吸收;第二,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丰富学校的育人策略,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运用该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分别扮演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物流管理知识的吸引力;第四,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两个学习场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可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2],进而更为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就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现状的分析,了解到教师以及教研2.1对工学交替的认知不清

组并未意识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价值意义,对工学交替的认知度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理念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状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仅仅重视学校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相关的领导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不够重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立足于长远角度,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2.2校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学生会处在两个学习场所中学习,若想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必须做好校企间的有效对接,齐心协力,才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然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而言,实际的企业运行机制与学校的运行理念是不同的[3].企业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组织,旨在保证日常的业务运行,降低成本,进而从中获取更高的利益.学校则是教书育人为重要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型人才,强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在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中来锻炼学生的物流管理操作技能,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通过对企业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分析,二者的目的与追求不同,极易导致矛盾的滋生[4].现阶段,物流的业务量大,尤其是母亲节、双十一、双十二、春节等旺季,物流仓储量会 增加,为缓解企业的压力,通常企业会希望学校将工学交替的实施时间放在旺季开展,既能缓解企业员工紧张、业务量大的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实训平台.但是,一般情况下,旺季大都属于学校的寒暑假期间,无法对工学交替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工学交替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对师资力2.3工学交替下的师资力量欠缺

量的要求更高,需求量更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工”和“学”是互相联系的,为了实现二者的紧密联系,必须强化基础教学

设施的完善,师资力量建设是必然要求[5].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与示范.当然,从企业的层面也同样如此,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物流实践操作能力与基础知识点,是保证工学交替的基本条件.但是,就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来看,二者都无法全部满足,学校中的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而企业中的教师则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体征,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新时期,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行业行业变得愈发重要,3.1提高工学交替的思想认知

3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能为各个领域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务.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会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为了打造专业性的人才结构,必须对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加强对工学交

替的重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人才为重要目标,打造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团队.高职教育以职业性教育为重要目标,旨在培养职业性人才,以更好的适应行业需求,也能为人才就业提高竞争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6].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注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理念的应用,保证学生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的紧密结合,能让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与思想认知,是打造专业性、职业性物流管理团队的重要基础.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下,会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旨3.2加强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为学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引导,是保证物流管理知识灌输的有效条件[7].因此,为了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应从高职院校与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管理机制,以技能训练为本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在高职学校,仅仅注重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训练,为了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应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教师应不断进修与学习,及时掌握物流管理的最新知识

点,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物流管理知识,并注重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扮演员工的角色,对物流管理的操作流程进行训练.在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培训教师通常以实践技能操作为主,为了能丰富物流理论知识点,应将高职的物流专业课堂作为重要平台,及时吸收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求更好的应用到后续的工学交替之中,利于学生整体物流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下,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质3.3处理好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量,必须立足于长远,对企业与学校的性质与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寻找二者间的共通点,处理好企业与学校间的关系,建立更为完善的工学交替保障体系.第一,打造利益机制,实施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双方的有效合作来达到各自的目的.若物流企业不愿履行人才培养的责任,是因为企业无法从中获取利益,为了更好的吸引企业,高职院校应将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分散给企业一部分,企业应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培养难度系数收取相应的费用.同时,当地政府应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让企业来承担学生的培训与教育任务,能

做好各个方面的权衡.例如,当地政府应将培养学生作为重要的交换筹码,只要企业为学生培养提供足够的服务与支持,当地政府可以赋予企业一定的权利,可以将企业作为教育机构来看待,减免税收,还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第二,应做好企业与学校的互相协调,签订合理的人才培养协议,实现协议的制度化,严格约束与规范两者间的权利与责任,企业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将学生管理纳入到企业的员工管理体系中,让学生感知职场环境下被管理的感受,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日后就业提供经验.第三,为了更好的实施工学交替,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得企业与学校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集团,将工学交替作为核心教学模式,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的紧密结合,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4结束语

旨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采取校内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的相互结合,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必须及时摒弃传

统单一的教学理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必然结果.

〔1〕李方峻,杨爱明.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4-15+18.

〔2〕李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97-100.

〔3〕毕丽丽.物流专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物流技术,2013(23):473-475.

〔4〕张翠花.创新物流管理专业“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1(08):255-256.

〔5〕邓小明,覃兆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8):206-208.

〔6〕胡媛.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岗位分配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13(09):70-72.

〔7〕潘俊.“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0): -67.

【内容摘要】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第五篇: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思路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要在与专业教育融合中不断调整,探索出一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理念的高专业素质的物流优秀人才的新路。本文就课程建设、教材应用、教师培养三方面展开对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路径的探索。

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关键词】大学生;物流管理;创业教育

不仅仅关系到就业,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活力和未来,甚至成为新一

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高校教育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专业支撑和创业的着力点;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会对专业教育进行深化,对专业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非常必要,尤其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二者的有机融合能高效实现物流专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提高物流管理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根据 相关的文件精神,要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有机衔接起来,拓展学生未来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空间,具体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课程建设包括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改革两个部分。其中一、课程建设

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并非单一的几门创业类课程的安排,而是需要对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进行体系化设计,同时对创业管理实践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则涉及到因地制宜地将创业教育思想贯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教授创业知识类课程、锻炼创业能力类课程和培养创业精神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狭义上包括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创企业运营等相关内容,广义的创业知识课程还包括专业外语、经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商务礼仪、信息系统等通识性课程,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锻炼创业能力类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物流管理这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加依托专业背景,根据学生个性的需要,学习物流行业商业机会识别、商业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的制定、筹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培养创业精神类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精神的本质包括勇于创新、把握机会、敢当风险和自我超越,它体现在课程设置方案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个过程。

(二)创业管理实践体系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创业管理实践体系的构建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增加物流学生对创业感知的引导感受型实践,高校内组织的创业活动构成的积极参与型实践和学校协助下的 自主

型实践。其中引导感受型实践包括学校主办的各种企业家座谈、到企业实地参观、创业类讲座等。这类实践活动除了创业讲座需要安排在大三,其余主要安排在学生的大一、大二阶段,这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和创业理论并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与成功人士接触、参观运行中的企业和由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会激发出学生对日后创业的渴望和获得有益的启迪。积极参与型实践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中来,主要包括各种教学模拟和创业大赛等。如物流沙盘、物流仿真、ERP软件系统模拟、供应链系统模拟等教学模拟。“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着,而每年全国物流教指委和物流学会也会举办全国性的物流大赛,吸引着全国四百余所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参与,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融合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有条件的学校, 自主性实践也在有序开展。如很多物流专业会依托本校的研究机构和教学力量,支持学生进行 创业。与知名物流公司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如一些校园快递公司的成立、建立团队 完成一些物流企业的节点业务等。

(三)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轻应用的情况。如在运输、仓储、配送等核心基本课程中,理论和计算的内容占据相当的比例,而进入到实

际的工作领域,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则有极大的局限。因此物流专业课程的改革在当前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下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不同商品的在不同距离和不同条件下的运输仓储问题应该有更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物流成本的估算及对新创企业的决策选择都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长春大学关系学院物流系进行了初步的小范围尝试,其中《物流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因为其对创业实践的相关性成为尝试的首选。物流行业由于涉及客户众多,该门课程往往是物流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改革遵循了三个方向:创业思想的渗透、创业过程的模拟和创业精神的培育。除了典型的分组进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流客户开发、物流客户保持、核心客户维系、物流客户抱怨处理等内容的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客户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将团队精神培养和鼓励物流服务创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该课程的改革对于其他物流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有益的借鉴。

二、教材应用

(一)教材的选择。一般来说,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选择教材要综合考虑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优先选用适用性强的教材。但为了应对评估等要求,一些学校还是做了相关规定。如长春大学规定各门课程必须选用如“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他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国家级奖励的教材。吉林财经大学规定选用的教材的顺序是:国家规划教材、省级以上优秀教材、 推荐教材、学校立项教材、学校教师在各部委或知名出版社的中标教材。另外先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也要优先选用。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师选择应用型教材的积极性,学校导向的优秀教材往往都是研究型大学编写的偏理论的教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越优秀的教材在适用性上与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渐行渐远。尽管这类教材编写的水平很高,但未必适合应用型高等学校。很多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应用, 于生产实际;缺乏地方性和行业性,不利于学生立足地方和行业应用;教材求大求全的百科全书撰写模式,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实际使用需求,实际利用率低;教材高深难懂,不利于自学等,这些在很多权威教材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二)教材的编写。立足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专业课教材首先应该具有应用性的特色。在教材选择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情况

下,编写教材就成为很多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选择,很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地鼓励自编教材,如长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高校。尽管这样,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自编教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编写是个艰苦和富有挑战的工作。因此很多教师虽然认同自编教材有必要但编写的热情不髙。而由出版社组织和推动的教材编写往往因为市场化的驱动,有用书数量的要求而导致自编教材要顾及教材的应用范围而无法实现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对教材的编写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劳动认可。这可以解决因为教材销售数量压力而无法按本校学生实际状况进行编写的问题,也可以打消耗费大量精力撰写教材的科研绩效抵不上撰写一篇科研文章的顾虑。这给高校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带来更多更现实的要求,需要在新一轮的高校改革中予以修正。

(三)授课内容选择。无论是教师选择的物流专业教材还是自编的专业教材,全面性都成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下教材的销量考虑,内容狭窄和针对性过强的教材自然会给扩大销量带来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科学选择授课内容。授课内容的选择主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本专业的专业特色的保持,更倾向于哪部分物流知识体系;二是利于创业教育的内容选

择,更可能成为学生日后创业的专业技能的部分应该比相关物流理论的钻研更有意义;三是避免不同专业课程可能的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这与物流功能模块衔接紧密的特性有关,如关于配送路线选择会出现在仓储、配送、运输等多门课程的教材上,专业教师之间在教学大纲制定中及时沟通,避免重复和遗漏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式。

高校要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加强培养和引进具有创业理论基础三、教师培养

和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如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以担任客座教授、举办创业讲座等,使其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一些物流本科院校借鉴高职院校做法,探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培训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

(一)培训模式。培训的一种方式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教学研讨。如全国物流教学研讨会、物流学术年会、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0:2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7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流   专业   管理   实践   学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