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发(作者:蒋大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雨霖铃原文 柳永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原文
雨霖铃柳永
1 7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题目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2 7
答案:
《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答案
8.(4分)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1分)(意思对即可)
9.(3分)①烘托渲染。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②意象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 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雨霖铃柳永》诗词阅读赏析
3 7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 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 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 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 情、融情
4 7
入景。“今宵酒醒何处” ,遥接上片“帐饮” ,足见虽然“无绪” 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 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 想到“千种风情” ,由“无语凝噎” 想到“更与何人说” ,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 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
5 7
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 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 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 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 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 ,遥接上片“帐饮” ,足见虽然“无绪” 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 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 想到“千种风情”
6 7
,由“无语凝噎” 想到“更与何人说” ,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 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7 7
本文发布于:2024-01-31 06:1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4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