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审美内涵

更新时间:2024-01-26 02:25:18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贾志红)

举I I,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出阴森、恐怖而神秘的氛围,奇诡变幻,不同凡响,大有 李贺笔下“鬼气荡漾”的意境,而且巧妙地暗示了死寂 黑暗的社会环境.预示着革命者夏瑜悲剧的必然。 灰色.是鲁迅作品中阴沉、昏暗天气的主色调。且 看《祝福》:“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爆出闪光, 接着是一声钝响.那是送灶的爆竹。 ‘雪花有梅花那么 大,漫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的“灰”就像一 张无形的巨网.密不透风.笼罩着作品,既渲染了压抑、 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 焰在。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冻结. 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映在冰的四壁.而 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 在宏大的“冰”的世界.青白与冰冷正是死亡的颜色、死 亡的感觉。而有了死火,一切青白瞬间化为红色满谷. 这是死与生的巨变!阴冷的空间因红色便顿然溢满温 暖与热力;死寂的世界,因奇谲瑰丽的红色而充满活力 沉寂而阴冷的氛围.又为祥林嫂的悲剧做足了铺垫。 与生机,多么壮美的图画:有火在,就有希望!于是鲁迅 《故乡》一开篇:“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 在《药》的黑夜里,“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在《秋夜》里,有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一幅灰暗、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 凋敝而萧索的江南农村图景.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 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在意味着死寂、悲哀、恐惧、虚无 调。而在结尾的回忆中:“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 的黑色背景中,燃烧着红色的热烈、活泼、艳丽还有希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 望。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夜里,鲁迅以黑抗击黑. 瓜.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持一柄钢 又在漆黑中点亮希望的火。正如俄国画家列兵说:“色 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剌去……”多么明丽、纯净而又充 彩即思想。”在黑与红、灰白与绚丽的对比中我们体味 满生趣的神异图画!系列明亮的色彩不仅有力地衬托 着鲁迅式的情感与哲学:极冷背后的极热.大憎中的大 出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更和现实故乡的苍黄灰暗形成 爱.大无之中的大有 鲜明对比.从而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故乡的依恋与寻找。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1 三、以色寄情。意蕴深邃 色彩具有符号象征性和情感象征性.鲁迅式的色 彩寄托着鲁迅式的情感,表达着鲁迅式的哲学。 鲁迅作品对深重色彩的倾斜。承载着黑暗时代的 重压 在鲁迅笔下.黑色是暗无天日的吃人社会的象 征.是鲁迅“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心境写照。 试析柳宗元《永州八记》的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间铁屋子,是绝无窗 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 审美内涵 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面 画白沁文 对现实的黑暗与民众的愚昧.鲁迅激愤悲凉,鲁迅抗争 呐喊.因而其笔下的“黑色家族”、黑色氛围固然是特定 环境的人与物的外化。也是鲁迅个人心态情感的投影。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 “黑漆漆”的世界.凝聚着鲁迅对民族命运的沉重思索, 809年)被贬永g'i、J时所写的一组游记散文 当时柳宗元 折射出鲁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如牛负 身处荒僻的永州且官赋闲职.这对于胸怀大志的他来 重.坚毅深沉.以黑白灰的律动传达着强烈的爱与憎。 说。政治人生走人了低谷.追求和抱负无法实现,内心 鲁迅一面正视深重的黑暗.一面又极力删减黑暗. 无疑是痛苦的.加之远离亲朋好友.孤独郁闷.为了排 装点亮色.在色彩的强烈对比中寄托深邃的情思.构成 遣被贬谪、被迫害的抑郁和苦闷。柳宗元只好寄情于永 悖反的艺术张力。在《雪》中,白雪的背景上,跃动着“血 州的山水.用游山玩水来打发时光。并试图在大自然中 红”的宝珠山茶、“深黄”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与其 寻觅人世间无法找到的精神慰藉,借寻山访水、描摹景 说这是异彩纷呈、明艳动人的南方雪景图,不如说是人 物之机.来寄托自己的孤愤之情.抒发他对现实的不 格化的境界.满蕴着作者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再看《死 满.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崇高和人格的美。 火》的画面:“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在一切青白 “八记”是描绘永州【上J水的一副长画卷.每一篇皆 曩42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i l l攀 是雕刻众形,“语语指划如画,干载之下,读之如置身于 记叙了自己对风景的再造。永州山水本已颇具意趣,经 其际。”①在这八篇先后相接的优美散文中,既写出了永 过柳宗元匠心独运的风景再造.或删繁就简。或刈杂留 州山水的动人之处.也抒发了自己发现山水之美的喜 精.使永州山水之美更加凸现 悦.同时还含蓄地表达出在大有作为之年却不得不在 《钴缉潭记》中,柳宗元兴致勃勃地“崇其台,延其 山水中消磨时日的无奈和悲愤 在对自然景象进行精 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潭然。尤与中秋观月 细刻画的同时.将自身的坎坷遭际与忧愤之情寄于山 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经过加高台面,延伸栏 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描绘之中,情景相契无间, 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的一番改造之后. 物我妙合自然,写的是自然之美,达到的是美的自然。 潭上景色尽收眼底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适 一、美的发现与再造 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钴镯潭及其周 通读《永州八记》,仿佛在柳宗元高尚的人格境界 围景物尤显高旷悠远之美。柳宗元失意远贬,本来是 弓1领下,作了一趟愉悦的永州之旅。在柳宗元笔下,永 “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 州的山水宛如小家碧玉,“养在荒郊人未识”,柳宗元俨 潭,竞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可见其对钴鳃潭的偏爱。 然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引领读者探胜寻幽.于荒僻处. 《钻镯潭西小丘记》中,柳宗元“更取器用,铲刈秽 以独到眼光和细致观察发掘美。循着柳宗元的游踪.那 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 些原本隐于平凡处的山、石、木、水、鱼等等,渐渐拂去 立,美竹露,奇石显”。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 “面纱”,令人眼前一亮,叹为惊艳。游览途中,曲径通幽 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由其 之处,别有奇特山水.往往有意外偶得之惊喜之意趣, 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 令人乐此不疲。心向往之,进而品赏美.最终感悟美。 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 在柳宗元之前,东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有渔人寻 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 路而得“世外桃源”: 与心谋。”作者的悠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 《石渠记》中,柳宗元一番劳作,“揽去翳朽,决疏土 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石渠之水因此更加充盈。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石涧记》中,柳宗元突发奇想,“揭跣而往,折竹扫 朗。” 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 柳宗元也是一位善于发现美景的“渔人”.且看: 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真是洞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命仆人过湘江,缘 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 染溪,斫榛莽,焚茅截,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 由此可见.在柳宗元那里.自然之美不是一种孤立 而遨”一路辛苦.披荆斩棘,终于到达目的地.“则凡数 的存在,而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互呼应的,这应该说是 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果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他发现美、体会美并再造美的基石。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荒山野林中的小石潭,本 二、山与水的审美空间 不为人知,柳宗元是从小丘往西“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细读《永州八记》,可以发现,柳宗元的审美取向, 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之后,才于偶然间发现这一美 是由内而外的;他的审美空间,在观山,在赏水,最终也 妙去处的.写得这样曲折迂回.因此也就引人人胜。 在塑造内心人格 《袁家渴记》中,“舟行若穷,忽又无际”一句写行船 (一)观山 过程中貌似绝望之际.突然又峰回路转的感受.不免使 欣赏永州的山.需要多视角切人:既需远望总览, 人猜测,后人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又要近观细察;不仅要作全景鸟瞰,还须特写凸显;当 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很可能是受此句启发而得 然还少不了扭转头颈或仰看高上.或俯视低下.或环顾 “八记”各篇,美,无处不在,俯拾皆是,但只有像柳 四周。 宗元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兴致盎然地寻踪觅. 《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的高险和邈远,正是通过 迹,才能于蛮荒野郊处领略山水之奇美。 登山后的鸟瞰、眺望,将眼前见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侧 柳宗元不仅善于发现美.而且用心体会美.从而通 面衬托出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 过其独特的视角改造美。他在《永州1八记》好几篇中都 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 ? 43_ 

举 I l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如一。”这番描绘,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 而是依据透视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尽收眼底的远 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 描写都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其中有的水甚至只闻其 声.不见其形: 《钴缉潭记》中的钻镯潭:“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 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青缭白的山水图画。 潭.有声潭然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隔篁竹,闻水 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袁家渴记》的景色是全景式描绘,从大处着眼加 以概述.然后把笔墨集中在一个景色特别优异需要重 笔描绘的小山上。柳宗元引导读者的视线从大到小.由 远而近,“渴上”、“渴下”、“其中”,层次分明,疏密错落 《小石城山记》的洞中暗泉:“投以小石,洞然有水 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 有致。 《小石城山记》中,柳宗元引领读者翻山越岭,歧途 回返,兴致盎然地探胜寻幽,登高望远:“土断二川分。 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橇之形: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 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清乾隆年 朱宗洛评价这段话时说:“由山出石,由石写城,由城及 旁,由旁及门,由门而上,既上而望,因望而异境”。②优 美的风景“干寻万探始出来”,别有一番情致。 山间常藏石.“八记”中的石很多.可谓是步步有 石.柳宗元用丰富形象的比喻.对各处的石头进行惟妙 惟肖的描摹.使得大大小小的石头呈现出浮雕般的立 体感,群石千姿百态,各具风致.绝无雷同: 《钴缉潭西小丘记》中的群石奇形异态:“突怒偃 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 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 于山。”化静为动,平添趣味 《至小丘两小石潭记》中,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从而揭示出 潭水清澈的原因 《石涧记》中的涧石有的平坦宽阔“可罗胡床十八 九居之”,有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还有 形态奇异的“龙鳞之石”.由于柳宗元采用了多种比喻 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所以读者赏来毫无重复之感 欣赏完了“八记”中的群石图.使人领悟到.要想欣 赏到美.不仅要像柳宗元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还要像他一样有一颗慧心.用丰富的想象化平凡为奇 特.从而无限地拓展审美的空间.获得丰厚的审美享 受。 (二)赏水 柳宗元笔下的水.都是活泼而极富动感的。永州多 水,有泉、溪、泓、潭、瀑等等,每一支水脉,都是形声兼 具。 “A.t,B”中的水似乎声比形更摄人心.有很多水的 44≯ 后至北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其中“酿泉”的出 场似乎也深受其影响:“山行六t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也是先闻水声,循声而去,方见其形。 各路水声皆如此招摇.交织在一起犹如一部多章 节的交响乐.那么领略永州水之魅力.便需要仔细聆 听.让听觉享受一场饕餮盛宴了: 《钻镯潭记》中“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潭然”,声 音何等悦耳: 《钻镯潭西小丘记》中溪水淙淙,发出的是“港潜之 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潭水“如鸣砜环”,很清脆 动听: 《石渠记》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声音时 大时小: 《石涧记》中水泉叮咚作响“响若操琴”,像是弹琴 声: 《小石城山记》中“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 激越,良久乃已 ”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 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真是余音袅袅啊。 水声大小高低,实际上取决于其形的曲直缓急。永 州之水形态各异,钻镯潭状似熨斗,潭中“流沫成轮”: 小石潭“斗折蛇行”:石涧中水“流若织纹”……无论是 湍浪还是细流.都是执着地向前行进,途中或遇大石阻 挡.便曲折迂回.但终不改其志.表现出以柔克刚的智 慧与生生不息的活力: 《钻镯潭记》:“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 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 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 环焉,有泉悬焉。”潭水源于冉水,水之来,不是流而是 奔,“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 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相抵,石因有靠山,岿然不动,水 只能“屈折东流” 旋即又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 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啮着山石的边缘。柔 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水之去,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l l攀 不是流淌,而是徐行,漾漾漫流安详舒缓。它广阔近十 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绕,高处有 泉水流泻 其宁静幽雅与之前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 对比。 旋濑,退贮溪谷,摇飓葳蕤,与时推移。”草木花卉摇曳 生姿.如在目前,闻其声,见其色,美不胜收,令人忍不 住击节赞赏 《石渠记》:“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 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 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 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水流曲折明 灭,“不可知其源”,有一种变幻无定、深不可测的感觉, 令人油然而生神秘之感 《袁家渴记》:“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 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柳宗元通过写泉 水,把泓、潭、鱼、花、卉、竹、石等连缀起来,相映成趣。 兼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既有 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岛屿、小溪、清潭、小洲交错 夹杂。蜿蜒曲折。 《石渠记》:“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 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 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 若无穷,然卒八于渴。”一股“幽幽然”的泉水细流.为了 流到“渴”里,一路历经干回百转,“抵大石”,遇到阻挡, 便聪明地“伏出其下”、“逾石而往”,巧妙地选择新的路 线,“又折西行”、“北堕小潭”、“又北曲行纡余”.不屈不 挠,不改其志,“卒入于渴”,真是大智若水,大志若水。 《石涧记》:“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 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石是静态,水是动态,水与 石的冲撞、缠绕,动静相间、灵动不呆板,而且显出刚柔 并济之美 永州之水不仅有声有形,而且清澈可见底.水中赫 然可见鲦鱼悠然嬉戏: 《钴坶潭记》:“其清且平者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估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石渠记》:“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 鲦鱼欢游之势,历历在目,可见水之清洌。而鱼儿 忽静忽动,自由自在,似与游人互动,不由令人好生羡 慕,难免会想,人若能得偿所愿。便如鱼得水了。 山丘的错落有致、群石的奇巧可人与水流的清澈 怡情以及树竹木藤等植物的青翠悦目配合在一起.便 营造出了永州山水整体上清幽的氛围和冲淡的意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显示出生气勃勃 《袁家渴记》:“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裤石楠,樟柚,草则 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掺稿水石。每风自四山 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荔香气,冲涛 音乐声响,又着丹青色彩,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写 出了常人难以领略、难以描摹的韵致,突出这些山中景 物所具有的形神兼备的美.平凡的小渠,已经变得不平 凡了,这样玲珑剔透而又令人心醉的美,令人百吟而不 倦。 此等的观山赏水.显然不是凡夫俗子的普通境界, 若作者内心无高尚人格的体验.无精神世界自我完善 的升华,肯定也无美的享受。 三、形似与神似的山水刻画 柳宗元是继郦道元之后刻画山水的巨匠 但郦道 元之刻画山水.笔墨大多停留在“形似”,而文学艺术发 展到唐代,产生了一个必然课题,即讲求“神似”。柳宗 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写山水.很注重发 掘出自然景物的生机、意趣.而且将作者身临其境的主 观感受,非常和谐地灌注在里面.从而触发读者去体味 其中超乎物象之外的神情风致 在柳宗元笔下.山水不仅呈现出毕肖的形与境.而 且蕴含着活的灵性,乃至渗透了作者的神情。《永州1八 记》并非一种单纯的畅叙悠闲怡乐情趣的美文学.而是 在其中有所寄托的。通过渲染山水之美景不遇于时,慨 叹人世间贤达之士不遇于时,这是《永I、lf/\记》中共有 的弦外之音 柳宗元虽身受政治迫害.而始终不改其 “志”,公开宣称“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夫岂 贪食而盗名兮,不混同于世也。”③正是他坚韧不拔的志 气,使他遭受迫害后的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容。他 笔下的山水.似乎是他有知觉有感情的“知己”.都与他 的处境、心情相协调,相统一。山水与人格紧密相契,山 水之个性正是人之品质的折射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凄为 类”.西山的怪特正是柳宗元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 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作者当时常怀忱惧,满腔幽 愤。面对西山美景,作者“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 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 45曩 

譬IlJI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 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 愤一扫而空,精神上暂时获得了解脱。 《钴缉潭记》中地处偏僻、不为人知而景色非常清 幽的钻鲟潭与政治失意、内心孤寂却仍抱负高远的作 者在精神上是互动的.景因人而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实 现和肯定.而人也因景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深深的 慰藉。 魅力祧花源 画陈颂善 《钴缉潭西小丘记》的西小丘价廉、景胜但“连岁不 《桃花源记》本是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写的序 能售”,《小石城山记》中的小石城山“列是夷狄,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伎”.两者的命运都是被弃之荒野无人赏 识.作者借此暗喻贤人不遇于时反而受辱的不公平。正 是在揭示高洁正直、满腹经纶却不为世用的革新派人 物的命运。明人茅坤曾评价《钻镯潭西小丘记》一文“以 弃地比迁客”④.这个见解可谓中的之论。 《袁家渴记》中:“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 众草,纷红骇绿.蓊荔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腿 葳蕤.与时推移 ”“树欲静而风不止”,草木因风而摇 曳多姿.不正是投影作者受迫害遭贬谪而心之愤懑不 静吗7 . 综上所述,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 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 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 水性格化了 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 艺术写照 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 交响华章。读山水游记,是精神之旅,游山玩水的价值 不仅仅在于悦目、赏心、怡情,其最高境界恰可用《始得 西山宴游记》中‘‘I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一句来注解,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从天地自然中悟得人生哲理,这 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游览才真正有丰富恒久的精 神收获 注 释: ①参见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杨炳校、胡 绪伟:《古代文学流派述论》,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②《古文一隅》评语卷,《柳宗元集》,三晋出版社, 2008年版。 ③柳宗元:《惩咎赋》,《柳宗元集》,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版。 ④徐柏荣、郑法清:《柳宗元散文选集》,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9年版。 f作者通联:北京清华附中] 460 文.文中虚构了一处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 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故事情节曲 折生动.扑朔迷离.如梦似真……从现代人的观点来 看.它更像是一篇小说!纵观全篇,文章具有“奇、美、 乐、迷”四大特点。 “奇”.奇在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武陵渔人划着小 船.沿着溪流往上游走,忽然遇到一座桃花林。这座桃 花林,以前不仅没人发现过.也没听别人说起过,更妙 的是土生土长的渔人遇到桃花林时竟然已“忘路之远 近”.为下文再寻时“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此一奇 也 渔人没想到夹岸的桃花林,竟然有几百步之遥,林 中竟然一棵杂树也没有,并且“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如此之美.更勾起渔人的好奇心:这片桃林究竟何 人所植?何人所居?此景只应天上有,莫非瑶池落凡尘? 如能见到传说中的仙女。岂不是前生修来的福分?渔人 “欲穷其林”.决心一探究竞.此二奇也。走尽桃林,看见 座山.发现一个山洞.山洞里竟然透出光亮来.真是 奇妙至极!没想到的是,渔人从洞进去,竟发现了另一 番的“洞天福地”,此三奇也。一波三折,引人人胜,使文 章充满了神奇色彩! “美”.不仅途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 色美得令人陶醉.桃花源的环境也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桃花源里的生活更是美得令人心驰神 往:“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今天看来.这种生活也许很平常。但与东晋 末年的现实社会(政权更迭、局势动荡,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相比.桃花源里的生活虽不算天上仙境,但已是 人间天堂! “乐”.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安 乐:渔人作客桃花源,乐不思蜀!桃花源人乍见渔人,大 吃一惊:多少年没见到桃花源以外的人!外面经过这么 多年的战乱.竟然还能遇见外人?……“吃惊”并没有减 

本文发布于:2024-01-26 02:2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4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山水   永州   作者   八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