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和岘)
暴风雨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暴风雨前》是一本由李劼人则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伙能有帮助。
《暴风雨前》精选点评:
●别洛耶微澜要鲜活很多。从章回体小说开始掉入了方音的外壁,现在说实话中州韵好没劲!
●活生生的留声机
●这是即新不新旧不旧的时代,什么事也做不成
●较《死水微澜》少趣味与传奇气质,写革命思潮涌动多条分缕析,少动人心处。笔力与完成度皆弱于前书。
●非常棒的书 大河三部曲的开端 暴风雨前 这个书名生动活泼
●和前一部《死水微澜》一样,塑造了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和多位豁达大度的男士。使人不禁联想,川西直至青藏的“妻兄弟婚”传统,是否在整个平原都有极深厚的渊源。
●突然就想看这种写成都的文字了
●差《大波》远了。
●戛然而止地就完了……感觉应该马上接着看《大波》。清末成都史诗体,方方面面都写到,连那个年代的基友都有。
●读不动了,已扔。
《暴风雨前》读后感(一):沧桑的潮落
数年前大学时代,曾经读过《死水微澜》,最近偶然所感,又看了《暴风雨前》和《大波》。
1、书也好,电影也好,任何商品也好,起个好名字绝对是门学问。名字起不好,作品坏一半。以李劼人先生的三部曲亦然,《死水微澜》,名子起的那是真好,小说也名声大噪。《暴风雨前》,平淡无奇,知者寥寥。《大波》,干脆因为起了这么个超前的名字,直接“根据相关人员法律法规,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了。
2、一部现代版的《华阳国志》,状四川风物人情,如在目前。李先生绝对是被低估了。
3、击碎所有民国瘴霉属美好生活的美梦。除非是托生在官宦之家,否则等待你的只有血淋淋的现实。
4、人如野草,命若鸿毛。那些小人物的苦痛,生离死别,惊觉如此一钱不值。我突然想一根大雁毛掂掂究竟有多重。
5、楼凤,二奶,考试秘诀,早就有了。
6、从现代的封建社会,走向那时的现代中国,其中一步一步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方式,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多么漫长的旅程。遗憾的是,对这次海外史上空前的转型中的人民与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人来描写。我们似乎从大清的封建子民,一下子就到了现在。中间的转型,一无所知,只能从当年的作品中,寻找一鳞半爪。
《暴风雨前》读后感(二):保守势力郝又三
论及《暴风雨前》的文学价值,郝又三这个人物,确实蹬当很大的功劳。郝又三处于那个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年代,说他新吧,他又无法根本无法重归家庭出国留学,说他守旧吧,他又参与办报,入新学堂,创办小学。说他糜烂吧,毕竟他也确实有传统士绅的毛病,懒散庸碌,迷恋女色,说他敢担当吧,他也勇于藏匿革命党人尤铁民。
看惯了得益于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左派文人写的剧作,一双那一副英雄主义糅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公义的勇于背弃的正义角色,早已令人厌倦,最大的不习惯在于不隐晦。毕竟,对于历史的大多数,还是像郝又八这样,出国留学吧,抛弃不了亲人,狠心干革命吧,怕连累家人,只能私底下责难人士并暗中接济革命人士。正是这一个不热心参与革命,不走入那个时代网络时代套路的人物,引领我们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保守的思潮。
人们大多排斥保守,恨不得将它粉碎掉,百年后遥想,或许正是这股子保守巨大力量,使得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文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尚保持一派开发自由的气象,想想几十年后,另一派势力上台,一味激进,总算在69年后顺利饥困地把中华文脉一并除尽。
徐又三代表的是既愿意学习新知识,又不完全抛弃豪绅西式的士绅阶层,也可谓是代表中国最有良知和知识的知识分子技能阶层,起到向下可倡导改善风气,继续向上可为民争利的作用。他们有他们的迷惘和蹉跎,那是新时代的曙光照射下的旧时代的阴影,想必,待以时日,也必定是中国领物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惜了,历史的发展,轮不到后人我辈指三道四。
《暴风雨前》假如是独立起来的一本小说,差不多也是一个家族的文本。暴风雨前,既是清王朝的野火前,也是郝家这个官宦家族的暴风雨前,更是那是时代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读后感(三):《暴风雨前》断崖式下跌的故事质量
读完《死水微澜》接着读了《暴风雨前》,不禁让人掩面长叹:没普鲁斯特了包法利夫人结构上的借鉴,李劼人自己写的长篇小说在叙述条理性和英雄人物塑造上,和30五十年代九十年代更成熟的作品有很大差距。这部小说的质量相比前部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叙事太冗杂。多条线平行在上一本人物关系更简单的环境下显得非常清晰,但到了这一本,很有些“东扯一点西扯一点”的无秩序。最开始,郝家和伍太爷大嫂家非常简明两条线,到后来插入葛家、王家、革命党……宏大叙事对于掌控全局的需求很高,然而李劼人自身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其要求,导致文脉进退两难上的混乱状态而缺少清晰的主线。
和上一本相比,这本书里的长篇大论(关于时局、关于官场、关于革命)也未免太多、太长了。满满一页纸,全是一个人一口气说完的话,观感真不好。能看出作者竭力想要写出“历史教科书般的真实”,然而说明很难与叙述、情节相结合,送予读者的就只有厌倦了。
人物都很写实,然而太过于写实,少了典型与戏剧特征。如果说《死水微澜》结合了包法利夫人的戏剧传统与金瓶梅的写实,那么《暴风雨前》便只剩下写实。但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更就是其背后的隐喻背后与解释,讽刺与批评。“没有一个好人”的问题随即暴露出来,作品没有明确的平庸和经典作品希望,自然削弱了丧失对于丑恶批判的力量。
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全都没有处理的矛盾与未知的人物命运。戛然而止和意犹未尽其实是两种境界。虽说并非人物的结局都需要一一讲清,但留下那么多待解决的矛盾(大小姐的婚嫁、郝家家庭),最终以一句“世道变了”封笔,未免也太敷衍。
唯一剩下的只有四川话的壳。然而不能内容的支撑,这张壳只是在书中均很肤浅地幼稚飘着,读着读着便也艾氏林了。
30中篇年代成熟的中篇小说尽管有《边城》和《呼兰河传》,到40年代老舍的《四世同堂》更是将家族叙事与历史变化完美结合。李劼人除开《死水微澜》的创作水平,很难让他在文学史上有这些人齐名的地位上所了。这是我看了《暴风雨前》才终于明白的道理。
《暴风雨前》读后感(四):第一次读李劼人
这是一部长篇,但也是一部小书,篇幅不大、人物不多。
小书自有小书的烦恼,譬如人物容易流于脸谱化,书中留日的苏星煌和尤铁民比较典型,按照当时“流行”的划分,一为革命党,一为立宪党。但历史的细微细微何必这么简易分辨,革命党和立宪党的起源、互化、对抗、合作等故事,厚厚一本书也讲不完。
好在本书主角不是他们,而是郝又三,李劼人因刻画的很成功。出身旧官宦家庭,大家庭里人人挑挑拣拣、各个阴阳怪气,除了同母胞妹,郝又十十对家庭成员谈不上深厚的爱,哪怕是自己的妻儿。对于新学,郝又三心存向往,也身体力行,他入新式学堂、找父亲出资办好小学。可他始终未曾如立宪党或革命党那样留洋,一来贪图安逸,二来不忍离家人而去——刚才说了,虽然他对亲友亲朋好友没有深厚感情。这样的心态,同样适用于郝举行又三不参加暴力推翻清廷。这样的心态,岂止只有郝又三有?
全书五章篇幅,头两章最为精彩,第一章写上能等人家庭,第二章写下等人会社会,半白话半汉文言做底料,四川方言入味,不做作、不矫情,却耐嚼,这样的文字既不佶屈聱牙,也不白水一杯。
对于物和事,李劼人长从不吝啬笔墨,写茶馆、写婚礼、写葬礼、写贫民窟,精彩便不说了,难得的是,还不影响行文的在结构上。其实在所写这些的时候,新和旧就出来了,暴风雨前的情况也进去了,这也是本书的精髓,天翻地覆的前夜,没有轰轰烈烈的变化,变化的都是一桩桩日常事物。
写郝又三的家庭,疑在写红楼梦;由学堂学生引出下莲池畔社会,恍若是儒林外史的笔法。当然,是缩小版的红楼和儒林,还是篇幅所限。对于故事,李劼人长可能不太看重,全书不描写几个“重头”的故事,但却有一种魔力,让你丝毫不觉得枯燥,直到最后事实上已曲终人散,你还觉得小说才刚开始。
书的最后,马上要加入新军的吴鸿李伟感叹,世道变了才能让他这样的人有出头机会。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正是四川保路运动,新
军正是一支对局势举足轻重的力量。以这个身份特殊的配角心里活动做结尾,看来,雷雨马上要来了,《大波》要来了。
只是,《大波》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1949年之后由作者本人修改过的,呵呵,找原版看吧。
本文发布于:2024-01-26 00: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40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