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发(作者:曾幼诚)
古诗赏析含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
整理热爱生活的XMG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Sǒng
竦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实__,后四句写_________。
2. 写大海无风时的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 最能表现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是全诗的诗眼,“”字统领全篇。
6诗人在描写实景时,运用了的手法
7.对两个“若”字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 实虚
2.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苍凉悲壮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5.碣石山观沧海“观沧海”观
6.互相映衬,动静结合
7.两个若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大海包容天地、推土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诗人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的情怀。
4、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 。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7.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 D
2.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
3 客游他乡而思念故乡的情怀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 答:⑴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⑵透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⑶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⑷“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谈出上述四点中的一点即可。)
6 青山、绿水
7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⑦城:指长安城。⑧浑:简直。
整体把握: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被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春中所见: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是人怵chù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话》里曾写到:“山河在,明“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
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的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一语恨别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开春以来战火越烧越炽,因而跟家人难以通信。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题型: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诗的前四句,都统在()字中,诗人俯视瞻望,视线由()及(),又由()及()。
3、选择下列关于《春望》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该诗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极端沉痛的思想感情。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诗就把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和盘托出。
D、全诗都统在“望”字中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6.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哪个历史事实有关?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蕴含了什么思想感情?
7“城春草木深”中“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写出了满目凄然的景象。
B、写出了春天到来一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草木葱茏令人向往,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无限留恋之情。
8《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本文发布于:2024-01-25 07:2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35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