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更新时间:2024-01-23 12:12:52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郑锡坤)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简介

中元节,是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那么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风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桔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假设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历史渊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如今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第 1 页 共 16 页

局。“七月是个桔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非常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味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本来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那么是于东汉后的说法。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那么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的唐代,的中元节开场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内涵交融

七月半祭祖风俗古已有之,本来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那么是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的说法。诸神中有天第 2 页 共 16 页

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那么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据说中元之日,地宫翻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分开冥界,承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彷徨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展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浩大法会祈福桔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里那么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按照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场流行。中元节出《大献经》,盂兰盆会出《佛说盂兰盆经》。唐代____曾揭露道士刘无待仿拟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

第 3 页 共 16 页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于民间世俗、、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桔祥的月份,料想是从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其实,七月是个桔祥的月份。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的中元节与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盂兰盆节归属。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桔祥月”,“报恩月”。与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强调孝道。那第 4 页 共 16 页

么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风俗,可以说是世俗、与的交融。

中元节风俗

1、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玩耍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翻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展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翻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2、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的传统伦理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黄昏第 5 页 共 16 页

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祖先祭拜,一般都不动祖先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那么要把祖先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祖先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风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一样,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异。

3、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燃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5、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防止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展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6、祈丰收

第 6 页 共 16 页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络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收。 [18]

7、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8、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风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开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展,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1米的间隔 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9、放焰口

第 7 页 共 16 页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展,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____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10、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风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工程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那么是比拟重要的。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风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假设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假设没有第 8 页 共 16 页

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11、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助。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根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乖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的风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第 9 页 共 16 页

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消费。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那么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燃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x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颖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第 10 页 共 16 页

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风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制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好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第 11 页 共 16 页

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闽南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广东:在华南地区七月十四有祭祀的传统,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祖先,以示对祖先的思念。广东人称为“七月十四”。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港澳地区中元风俗与广东一致。

第 12 页 共 16 页

广西: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祭祖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场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场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展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在广西,七月十四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风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需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结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第 13 页 共 16 页

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湖南: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反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燃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隆。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家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燃烧纸钱祭拜逝去祖先。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祖先。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展。

中元节古诗词

(一)

中元日午

第 14 页 共 16 页

【宋代】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二)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代】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三)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代】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第 15 页 共 16 页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四)

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五)

中元夜

【唐代】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第 16 页 共 16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23 12:1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1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祭祀   民间   纸钱   活动   称为   丰收   祭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