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3)-赏析题

更新时间:2024-01-23 09:58: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宣澍)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三)

赏析题(上)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常见提问方式:

1、请赏析XX句子的好处/妙处。

2、XX句子好在哪里?

3、XX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有何好处?

4、句中加点词XX好在哪里?

解法点津:

赏析题是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之一,赏析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词性(如动词、副词等)、人物描写方法、写景角度(俯仰、远近等)、感官描写(视听嗅味触)、特殊句式(长短句)、语言特点等等。

赏析题的一般答题格式为:

第一步,点明句子运用了XX特殊手法(如果赏析的是加点词,要说清楚词语的词性,并解释词义);

第二步,结合前后文分析手法表现的事物/人物的XX特点;

第三步,分析句子运用该手法/该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情感。

第二部分:精讲精练

(一)

姥姥的守望

①记忆中的姥姥总是踮着小脚,一步一颤地在院子里、厨房里忙碌着。抑或坐在屋后河边的柳树下乘凉,洁白的带襟褂子上搭着一块白色的毛巾,几根散落下来的银发随风飘动,安详地眺望着河那边那片绿油油的麦田。

②姥姥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母亲和大姨。据说姥姥和姥爷很能吃苦,她们拼命地干货,置地买房,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然而不幸的是姥爷早早地过世,剩下姥姥带着母亲艰难度日。再后来,姥姥就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③小时候,我在农村上小学。每天傍晚放学后还没进院就开始大喊:“姥姥!姥姥!”姥姥便从院子里或者屋里“哦”一声,我心便安静了下来。这是没等把书包卸下,姥姥变戏法似的从枕头下,口袋里变出了一个放的已经发软的糖果递过来。扔掉书包,含着带有姥姥体

温的糖果出去找伙伴们玩,感觉世界都是美好的!

④父母很忙,无暇照顾我们姊妹六个日常生活。于是,姥姥不仅挑起所有的家务活动,还承担起照料我们姊妹六人的责任。

⑤每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呼呼刮着冷风;屋里,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姥姥坐在铺垫上纺织棉线。这成了一道温暖的回忆:姥姥陶醉似的微闭着双眼,用右手缓缓地摇动着纺线机轮子,左手攥着一团棉花,胳膊缓缓扬起,一条雪白的银丝便越拉越长,当长到姥姥胳膊不能再扬的时候,身体往前一倾,右手一转轮子,左手一低,“吱”的一下,这一条银丝便服服帖帖,均匀地缠在轴上。如此轮回,一圈又一圈,眨眼功夫线轴上就成了鼓鼓的,像银梭子一样的白色线团。有节奏地摇动轮子发出的温暖的声音,成了我儿时的催眠曲。

⑥纺好线便进入织布的环节。织完了布,我们就知道又会有新棉衣了。姥姥亲手缝的棉衣,好看、温暖、贴身、舒服,老大不能穿了,经过姥姥的改装,穿在老二、老三的身上,依然那么合身、温暖。姥姥经常把废弃不用的布头、布条收起来,洗干净,然后用剪刀剪成大小均衡的三角形,棱形,正方形,用缝纫机连起来,缝成一个个床单背面。这样的被子外观好看,盖在身上像软软的云,舒服地叫人不愿早早的醒来。

⑦姥姥年轻时家境优越。母亲常说,他们家里面经常挤满了邻居家的小孩,家里凡是做好吃,邻居家就不要做自己孩子的饭了,姥姥管够孩子吃的。姥姥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什么大都值钱,就是人“大”不值钱。所谓“人大”,就是为人高傲,孤芳自赏。所以,我们姊妹六人从小就为人谦逊,自信而不自傲,是左邻右舍中公认的懂事娃。

⑧八十六岁那年,姥姥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安葬在她时长眺望的那片绿油油的麦田地里。

⑨时光流转,日月轮回。如今,姥姥已经在那里静静地躺了好多年。而我们兄妹们,也都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了,早已经离开了那个曾经充满温暖、到处都有姥姥身影的孤独的老房子,投身于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里为生活打拼去了。

⑩我想:她老人家定会常常隔河眺望那久久没人居住的家,为我们守护那片永远属于我们心灵归宿的家园!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事件

姥姥给“我”糖果

姥姥的形象特点

(1) 疼爱子孙

姥姥纺线,织布,做棉衣,用碎布缝被单 (2) 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姥姥分给邻居小孩好吃的

姥姥教育我们兄妹如何做人

2.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

(4)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4分)

(1)每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呼呼地刮着冷风;屋里……

(2)当长到姥姥胳膊不能再扬的时候,身体往前一倾,右手一转轮子,左手一低,“吱”的一下,这一条银丝便服服帖帖、均匀地缠在轴上。

4.请从选材的角度,谈一谈第⑦段对刻画奶奶形象有何独特的作用?(4分)

5.本文题目《姥姥的守望》含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 (3)富有爱心、热情大方 (4) 教育子孙有方

2. 第②段内容上补充叙述了姥姥坎坷、辛劳的一生,交代了姥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原因,(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姥姥在“我”家辛苦操劳的几个片段的叙述。(2分)

3.(1)环境描写,以外面的寒冷反衬屋里的温暖,有姥姥在,有家在,心里就暖暖的。

(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姥姥纺线时的动作娴熟,突出姥姥心灵手巧的特点。(2分)

4.(1)丰富了奶奶的形象。第⑦段写了姥姥分给邻居小孩好吃的,体现了奶奶热情大方的性格,是对前文坚强、勤劳、心灵手巧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2)升华了奶奶的形象。第

⑦段还写了姥姥教育我们兄妹为人要谦逊不自傲。是对前文奶奶对我们生活上的关心进一步深入到对我们品格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体现了奶奶对我们心灵和品格的深深影响,也凸显了令人敬仰的奶奶处世情怀(谦逊不自傲),进一步升华了奶奶的形象。

5.表层含义:姥姥用大半生的时间守护着这个家,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守望着我们健康成长,教育我们如何做人,让子孙们的童年感受到家的温暖。(2分)

深层含义:姥姥为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子孙们守望着心灵的归宿,有她的坟墓在,有亲人在,有回忆在,家就永远在。从而呼吁漂泊在外的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二)

西湖漫笔

宗璞

①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

②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③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④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3分)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⑨西湖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有删减)

1.通读全文,作者紧扣“绿”字,描写了西湖哪几处景观?(2分)

之绿 之绿 花港之绿

2. 第③段中说“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一句西湖的好话”,结尾处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试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3.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4分)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加点字的作用)

(2)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修辞手法运用)

【答案】

1.灵隐之绿 苏堤之绿(2分)

2.首尾两部分互相呼应,使文章构成一个整体。(1分)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开头把西湖和长湖、太湖作对比,表现了作者九年中三次来西湖却依旧不喜欢她的思想感情。第四次来西湖,看见西湖绿景处处充满生命力,湖上、岸边的人也充满着活力,美好地生活着,此时感受到了西湖的神奇,对西湖产生了喜爱,并抒发赞美之情。(1分)。

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绿色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绿色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2)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青苔比作耕牛、牧人和图画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苔形状之有趣,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音律美,表现了作者观赏美景时的喜悦之情。(1分)

(三)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

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 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3.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

1. 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辛勤劳动的赞美

3. “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赞美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4-01-23 09:5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1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母亲   姥姥   西湖   形象   绿色   描写   作者   没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