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倪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自商、周至三国间由跪坐的矮型家具,到隋唐经五代至宋而定型的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又经过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明末清初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和技术巅峰。
建筑技术、编织技术,以及彩绘工艺等的发展,为原始家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始先民们用他们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和各种原始木案、木俎、木几等。这些初级的家具形态便是最后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一、商周时期
中国的髹漆工艺是举世闻名的,战国时期的制漆、调漆、上漆技术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漆光可照人,色泽温润纯净,有的历经两千多年仍光亮如新。
在商朝,商朝人对铜的运用于偶了很深的造诣。在那个时期已有木工和髹漆技术,如造车技术的成熟,木质漆器的精美(商代殷墟出土的漆器)等等。另外,在西周时代的家具,具有鲜明的礼器功能。髹漆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周礼》有“髹饰”、“漆本”的广泛记载。而且与当时的镶嵌工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了镶有蚌壳的漆木家具,用蚌泡作为装饰物,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镶嵌手法,也是以后百宝嵌家具装饰手法的萌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灿烂的漆木家具敲响了前奏。
另外,在周朝,由于受到当时“中剖为二”、“相接化一”的两份倾向的哲学文化影响,当时家具的造型和装饰上都运用对称而规整的格式,这样更能增加器具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如青铜俎的前后两足之间的两个对称的壶门轮廓,既增加了板腿造型的变化又体现了青铜俎的庄重感;装饰上应用具有恐怖、威猛和神话色彩的对称格式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云雷纹等,这些图案的正面的对称表现,极大地增加了青铜家具的虚幻的神秘色彩,突出了威严、神秘、庄重的艺术特征。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各国的手工工艺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交流与传播。在此基础上,发明和新的制作工艺不断涌现,木工建筑技术、冶炼、锻造、鎏金、镶嵌、髹漆、雕刻等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髹漆根据不同的胎有不同的方法,小屏风是战国初期的漆雕代表作,这时期的木胎还很重,往往在精工雕刻的木器上,再加以绚丽的彩漆,因此很多漆器又是雕刻工艺品。战国中期以后,胎骨向轻巧方向发展,更发挥了漆器的优点。在当时已经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楚漆家具的造型能看到许多鲜明的变化。在这些家具的精美漆绘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是的家具纹饰已经彻底摆脱了商朝宗教神秘和周朝井然有序的风格,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以及表达现实生活情趣的场景纹饰。动物纹中频繁出现的是龙凤纹,其变法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装饰家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的特点。这些家具,不再是单纯为了实用这一古老而朴素的功能,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开始具备欣赏价值。
三、秦汉时期
秦代主要继承了楚家具的装饰纹样,尤以龙凤纹、云气纹、波折纹、几何纹、鱼纹等装饰图案为主,造型别致,花纹优美,漆色艳丽。汉代则是博众家之长,把秦、楚的纹样图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流云飞动的装饰纹样是这个时代家具装饰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主要的种类有龙凤纹花鸟纹、羽人云气纹及几何纹样。
秦汉时期,髹漆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工种齐全,分工严密,技术精湛,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普及。汉代漆器的装饰花纹工艺手法有三种,髹漆彩绘最为典型,其次是油彩和针刻,最次之为堆漆。
另外,除了髹漆彩饰等装饰工艺,汉代还出现了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等新兴的装饰手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其中绿沉漆工艺、犀皮漆工艺和青釉瓷工艺等十分重要。绿沉漆即漆的颜色呈现深绿或暗绿色,经过髹漆工艺之后的家具颇有祖母绿、孔雀绿等宝石的韵味;犀皮漆的做法是先在家具平整的表面上堆出高低起伏的稠漆,再在上面髹以不同的漆色,早期多为绿、黄、褐等,最后磨平而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绚丽多彩。
席的图案花纹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精美,编织手法和装饰色彩等也较汉代丰富。在当时十分流行的编席形式有“龙须席”、“赤皮席”、“赤花席”、“西王母席”等。
五、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大统一的政治局面和手工业、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是唐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主动脉。例如从佛国传入中原的四足方凳,在唐朝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月牙凳,其造型的变幻,装饰的华美,雕花与穗饰的运用等。
唐代家具造型也达到简明、朴素大方的境地,工艺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装饰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螺钿(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壳镶嵌的花纹)、金银绘、木画(唐代创造的一种精巧华美的工艺,它是用染色的象牙、鹿角、黄杨木等制成装饰花纹,镶嵌在木器上)等装饰工艺。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立柱、大力神、卷草、莲花瓣、壶门等各具特色的纹饰。在家具上运用木画、彩绘、螺钿等装饰手法,倾其所用地在家具的表面寻求华丽、富贵的视觉刺激来配合家具的厚重、沉稳感。
五代的家具结构不见简明,部件上没有过多的装饰,规则的圆形和方形截面在家具腿部开始较多的使用。
六、宋元时期
宋代时期,这时的起居方式已经完全进入了垂足坐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家具的新品种。家具整体上的结构也有了突出变化,已由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代替了唐代沿用的箱型壶门结构。桌面板下面采用了束腰结构,桌椅四足断面除了方形和圆形之外,还出现了马蹄形。在装饰上宋代家具大量使用了线脚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美感。
元代的家具艺术没有形成新的特色,在种类、制作工艺以及陈设布局等各方面基本上沿用了宋、金家具的艺术特点。但是元代家具并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如抽屉桌这一新形式的出现,霸王枨这一新结构的运用,尤其是髹漆、雕花、填嵌工艺的发展,无不展现了元代家具制作技术的辉煌成就。
七、明清时期
明代家具的表面制作充分显示了木材优美的自然纹理和天然色泽,不加任何油漆涂饰,采用打蜡和涂透明大漆,这是明代家具的特色之一。
清式家具于明式家具有强烈的对比,清式家具以装饰繁琐见长,明式家具以造型简练取胜。
清式家具的制造材料五花八门,其范围极广。家具的装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装饰手法层出不穷,但不外乎雕刻、镶嵌、漆饰这三种形式。
清朝的木雕运用透雕和半透雕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大中有小、强弱虚实的对比。另外,还有一种雕刻手法——漆雕,也称剔犀、剔红,始于唐宋,到明代也仅用于盒等小器物上,到了清朝,已经开始在家具上进行装饰。镶嵌艺术在清朝家具装饰上同样大放异彩,有嵌丝珐琅、嵌骨、嵌瓷、螺钿、嵌石、百宝嵌等。其中尤以百宝嵌著称于世。漆饰在清朝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大漆家具在清式家具中可谓异彩纷呈,有大漆嵌百宝、戗金银、蜡饰、漆绘、黑漆描金、红漆描金等。
总体来说,装饰工艺大致说有五个方面:(一)是髹漆工艺。(二)是彩绘工艺。彩色颜料以朱砂为主,朱红色是最常用的颜色,其他惯用色彩还有黄、白、紫、褐、黑、绿等,多以
二或三色并用,纹饰种类很多,富于变化。(三)是雕刻工艺。家具雕刻是对家具造型的进一步美化,其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和线雕等,图案以动物、花草和几何纹样为主,发展趋势是由写实到抽象。(四)是镶嵌工艺。有用蚌饰镶嵌而成的图案,后来发展成为精美的嵌螺钿工艺。另一种是嵌玉和嵌宝石工艺,后来还出现了第三种是金属装饰,包括金、银、铜等镶边包角,嵌以金银饰物等工艺。(五)是编织、绒绣工艺。以席为代表的编织家具应用非常广泛,其丰富多彩的编织纹样本身就已是一种精美的装饰工艺,至于席面髹漆、彩绘和绣边等则是对席的进一步美化;绒绣工艺在画屏、绣墩等家具上经常使用。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红漆木碗》(新石器时代)(高5.7厘米,口径10.6X 9.2厘米,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 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漆器。根据它出土时位于该遗址第三文化层来推断,它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绘透雕小座屏》(战国)(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1966年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件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周身黑漆为地,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色进行彩绘。座屏外框也用朱红、金银漆绘出风纹等纹饰。更有意味的是,在这小座屏的外框中,用透雕的手法,共雕刻了49个动物,计有:大蛇20条,小蛇15条,蛙2只,鹿、风、雀各4只。这些动物造型生动、优美,相互结合得十分自然,体现了战国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漆耳杯套盒》(汉)(通高12.2厘米,口横16.5厘米,口纵19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设计非常巧妙的漆器。呈椭圆形的漆具杯盒,内部空间并不大,但由于设计合理,却能盛放7件耳杯(6件顺叠,1件反扣),充分利用了盆内的有效空间,而且套合严密,其设计的巧妙,堪称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典范。盒与杯均为木胎。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褐色漆,以红黑二色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纹。 《牡丹纹剔红盖碗》(明) ?这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中“剔红”的代表作主一。唱9红”又称“雕漆”,是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花纹的一种漆艺技法,因它大多采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或称“雕红漆”、“红雕漆”。我国古代的雕漆工艺始于唐代,盛于元、明。雕漆工艺因漆层多,较费工时,雕刻技术精细复杂。要雕出花叶的转折起伏凹凸,显得有刚有柔,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层次交代分明,呈现出一种精美的浮雕效果。这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还要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所以,外国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多收藏有中国的雕漆工艺品。这件牡丹纹剔红盖碗就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特色。 《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清)(高7厘米,直径1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现存清代漆器工艺的精品之一。它米用了多种漆工艺技法。三风牡丹纹中的风头,头后飘起的细毛及风身金色较浅。,这是中国古代漆工艺名著《髹饰录》中所称的“彩金象”的画法。凤头的轮廓及眼睛用黑漆细勾,凤背的鱼鳞式羽毛及翅翎、牡丹的花叶,金色浓淡成晕,是北京漆艺匠师所说的“搜金”的画法。牡丹花叶则用金笔勾筋。可见仅“描金”·(在彩色漆绘花纹上加描金线称“描金”)一项,其手法就有多种。漆器工艺技术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名称:明 木胎髹漆嵌云石供桌
尺寸:长103.2cm;宽60.5cm;高87.5cm
介绍:
桌面攒木框嵌独块云石,冰盘沿。有束腰,腰内锼出条环板(正面三个、侧面二个)。夹头榫构造,波形弧牙,三弯腿,内翻马蹄足。通身髹漆,漆面皲裂。整器线条流畅柔润委婉,造型简洁妍秀。
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或称旋花心)。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
旋子彩繪也叫做「娛蛻圖」,在樑枋的藻頭部位畫上旋子花紋;中心是「旋眼」,旋眼外畫兩層花瓣,外層用漩渦形,內層(靠旋眼)用二路瓣或三路瓣。
在構圖上,旋子彩繪採用一整二破法,也就是藻頭的旋子圖形排列是一個完整,二個只是局部。這樣才能適應樑枋的寬窄,長短比例的不同,或在等長不等寬的同間木構中取得紋路的協調統一。
旋子彩繪用金量少,僅在旋眼部份貼金,枋心部份的裝飾無具象圖案,用青綠色疊暈處理。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柔韧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都早,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
本文发布于:2024-01-23 05:3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1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