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蒋齐生)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让学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学习《采薇》(节选)。
1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是选自《诗经》。(板书:风 雅 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板书:采薇(节选)]
同学们,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
课件1:
“薇”的图片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应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根据解释“下(雨、雪)”,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yù”。
(3)学生一齐朗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课件2:
柳树的图片
(2)理解“昔我往矣”的意思。
2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战士归乡时的情景。)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有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的意思。
要回家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地走在归乡的路上。同学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回答:感受到战士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的情感。)
(4)理解后四句诗的意思。
诗的后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归来的战士,在回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到诗人复杂的心境及沧桑的心声。
4.同学们能够试着背一背吗?(指名学生背诵,全班一起背诵。)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导入新课。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诗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2.诗人简介。(出示课件3)
课件3:
3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有《王右丞集》。
3.了解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
(2)交流、解惑、答疑。
重点点拨。(出示课件4)
课件4:
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你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4.进入诗境。
(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①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②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中看出来?
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行动。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学习《春夜喜雨》。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一说到古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回答:唐朝。)唐朝涌现了许多诗人,他们如繁星般璀璨夺目。在众多诗人中,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是谁呢?(回答:杜甫。)对,就是杜甫。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写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春夜喜雨)
2.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5)
课件5: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学生读诗,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
同学们,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古诗。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内涵丰富,表 5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古诗,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学生自主理解诗句。
3.“品析”古诗。
(1)同学们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们读出了怎样的雨?(回答: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的意思。(回答: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回答: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教师指导朗读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这除了一场及时的雨,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回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潜”字在这句诗中是什么意思?(回答: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能换成别的词吗?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学生回答。)
④过渡: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们喜欢这样的雨吗?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结合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学生自主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③指名反馈,诗人当时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6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4)好一场及时雨呀!下吧!多下一会儿吧!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回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过渡: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你们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引读”古诗。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女学生朗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女学生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雨时——(男学生朗读。)“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人们盼望着——(一齐朗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同学们,我们刚刚读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学生回答。)“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指名学生回答,)“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描写春天的古诗很多,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板书: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诗人简介。(出示课件6)
课件6: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风奇崛雄伟,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7)
7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课件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全班一齐朗读。
4.理解古诗。
(1)理解古诗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歌,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呈,恭敬地送上。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2)解释重点词语。(出示课件8)
课件8: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酥:酥油。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3)古诗大意。
京城街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点点。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远远胜过那处处烟柳满城的晚春。
5.赏析古诗。
8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1)“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回答: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使空气清新,让人倍感舒适。)
(2)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只有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3)哪一句诗最能体现“早春”的特色?(回答: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可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喜悦之情。)
(5)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说“绝胜烟柳满皇都”?(回答: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以及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7)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什么?(回答: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突出了早春万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6.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一齐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学习《江上渔者》。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提到范仲淹,我们就会想起他在《岳阳楼记》里那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的百姓,总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江上渔者)
从古诗题目看,这首诗写的是谁?(回答: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回答:指捕鱼的人。)
2.初读古诗,理解词语。(出示课件9)
课件9:
9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但:单单,只是。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3.古诗大意。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鲜美味道。你看江中那只捕鱼的小船,在风浪里时沉时浮,多么危险。
4.古诗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喜爱江中味道鲜美的鲈鱼,后两句则写在风浪里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通过“江上”和“风波”、“往来人”和“渔者”、“往来人”和“出没”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渔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朴实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
5.短短20个字,范仲淹就把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10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教学步骤】
一、学习《泊船瓜洲》。
1.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1)同学们,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吧!(出示课件10)
课件10: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代表作品有《梅花》《登飞来峰》等。
(2)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泊船瓜洲)
2.解诗题,入诗境。
泊,停船。
瓜州,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这首诗作于诗人第二次北上入京,赴任宰相途中。
3.初读古诗,理解古诗。
(1)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前两句古诗。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京口、瓜洲、钟山。)
①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②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钟山也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11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1)
课件11: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这首《泊船瓜洲》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江南的美?(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回答:绿。)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学习《游园不值》。
1.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游园不值)
同学们,你们了解叶绍翁吗?“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学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出示课件12)
课件12: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12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明诗意。
(1)理解词义。(出示课件13)
课件13:
应:大概,表示猜测。
怜:怜惜。
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2)学生自由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可能是(主人)怕木屐踩坏了青苔,轻轻敲着柴门,却久久不见有人来开。
4.悟诗情,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多么失望!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诗?(指导朗读:带着失落、无奈的语气朗读。)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这时候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导朗读:读出意外、高兴的感觉。)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回答: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
13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你由红杏伸出围墙想到了哪件类似的事情?(回答: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全班一齐朗读。)
三、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词被称为送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观所写的一首关于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板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理解题目。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词,通词句。
(1)正音:“那”,同“哪”。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4)
课件14: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理词意,悟情感。
(1)这首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引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学生朗读。)
14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2)词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美丽景色呢?(回答: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美丽的景色。)
引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词人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回答:“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再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引读: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学生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的美好。)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词人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词人写道——(学生接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配乐读文。
同学们,这首词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浣溪沙》。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板书:浣溪沙)
2.初读词,通词句。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出示课件15)
15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课件15: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解词意,悟情感。
(1)理解: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写情。
(2)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特点?(回答: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回答:词人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年少,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达了词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同学们,苏轼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够有如此豁达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在难能可贵。
(4)赏析。
《浣溪沙》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描写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的同时也烘托了词人的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情,集中表达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情,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 16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来,这首词就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4.学生一齐朗读、背诵《浣溪沙》。
五、学习《清平乐》。
1.同学们,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吧!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板书:清平乐)
2.初读词,通词句。
(1)学生自由读词。
(2)读准节奏。(出示课件16)
课件16: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解词意,悟情感。
(1)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意思。(回答: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无处觅得安慰。)
(2)理解“寂寞无行路”的意思。(回答: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中。)
(3)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的意思。(回答: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之情。词人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希望春天“归来”与他“同住”。 这里词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17 / 18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4)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的意思。(回答: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词人情绪马上一转,希望通过黄鹂知道春天的踪迹。)
(5)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回答:黄鹂用清脆婉转的歌声回答,可没人听得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可以明白词人并非不知春天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情深而已。)
4.“读词句,晓词理”。
词人用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
春归何处(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全词深沉含蕴,情趣盎然。
5.学业上熟读、背诵《清平乐》。
6.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诗为友,与词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18 / 18
本文发布于:2024-01-22 22:1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0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