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22 22:09:3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尤仁)

《采薇》

学情分析:

《采薇》是沪教版高中语文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抒发的是对于家园、故乡的依恋,亲情是这个单元主要表现的情感。因此,《采薇》也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蒹葭》、《孔雀东南飞》,对“诗经”、“赋比兴”等基本概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课时应当经常将以前的知识与当下的课文相结合,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不同的班级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5班比较活泼,师生互动较活跃,可以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9班气氛比较沉闷,主要挑选能够活跃气氛的学生进行提问。

文本核心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所以称“诗三百”;《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采薇》以采薇起兴,主要通过薇的三个生长阶段来表现时光飞逝、季节转换,从而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于战争的无奈。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概念及其作用,能够运用此概念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赏析;

2. 掌握《诗经》“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及其作用,能够运用此概念对同类型作品进行赏析;

3. 能够通过赏析,层层深入,体会《采薇》中表现出来的战士对于外敌入侵的强烈愤恨,对于本国战士的无限歌颂,对于思乡思归的深切情感;

4. 背诵最后一节。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从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中体会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知识维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

性知识

B.概念目标4

性知识

C.程序

性知识

D.元认

知知识

目标1 目标3

目标2

赋(作用类似排比)

定义: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作用: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分析: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比(在文章中的任意一处)

定义: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作用: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举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分析:

唐棣开得葳蕤茂盛,不就像我们将士们的大好年华?“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语出《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主要是歌唱兄弟亲情的语句。此处就是借由棠棣之花的繁茂比喻出征将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整齐激昂的军容。

兴(一般在开头和结尾,发人深省)

定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作用: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举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分析: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教学活动:

本文使用一课时,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诗经》中重章叠唱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赋比兴”让学生感受主人公蕴藏在本文中苍凉与雄壮、悲伤与缠绵的复杂情感。

教学环节

引入有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板书“六义”)。

教师活动预设

作品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作品数量——305。

提问“诗经六义”。

由“风”可以看出《诗经》是——现代主义文学。

提问“赋比兴”的概念。

若学生回忆困难则抛出朱熹注释,进入下一环节。

朗读、解释全文。

分析1~3段中的语句及情感。

按照22的格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逐段翻译,1段由教师翻译,后抽学生进行翻译。

学生活动预设

知道“诗三百”的别称。

能够清楚地说出“六义”;

知道“风雅颂”分别代表的意义;

知道《诗经》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能够说出“赋比兴”的概念大意。

a.朗读富有节奏感,能够较好地朗读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b.朗读不够用心,有气无力,无法掌握节奏(教师可以起带头作用)。

a.结合课后注释,能够较好地解释出文章内容,语言流畅无语病;

体会“兴”和“重章叠唱”的形式作用,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学目标

对《诗经》的文学常识有一个初步印象。

b.不能较好地解释文章内容,从中分析主有磕绊,不流畅(教师帮助,人公内心的或者请另一位学生回答)。

情感(悲伤痛苦)。

抓住“作”、“柔”、“刚”三个字,提问:展现了什么?

a.能够通过薇的生长变化,说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说明主人公在外戍边的时间之长,为文章打下了悲伤的基调。

b.能够说出“时间的推移”,但是无法达到情感的深度(教师进行点拨)。

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a.能够层层深入,结合相关语句说出主人公由浅到深的情感变化——怨、忧、悲。

b.不能很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态(教师引导通过“靡室靡家”、“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等词语进行分析)。

提问:像前三段这样相似的语段重复出现叫做——重章叠唱(板书)。

提问:这样的语言形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使得诗a.能够说出“重章叠唱”、“音韵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对于家乡的眷恋”等。

b.不能说出“重章叠唱”的手法,也不能说出这种语言形式的效果(教师进行讲解)。

歌具有音韵美,在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中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于家乡的眷恋、对于战争的厌恶。

分析4~5段中的语句及情感。

分析6段中的语句及情感。

朗读4、5段,要求读出激昂、

自豪的气势,区别前文的忧愁之感。

通过“赋”的表现手法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自豪之情,并且能够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原因(爱国、爱家乡、爱亲人)。

讲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唐棣开得葳蕤茂盛,不就像我们将士们的大好年华?“棠棣

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语出《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主要是歌唱兄弟亲情的语句。此处就是借由棠棣之花的繁茂比喻出征将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整齐激昂的军容。

提问:这两段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了那两方面的事情?

1) “赋”,铺陈直述我方军队整齐的军容、激昂的战斗豪情;

2) 战争频繁;

3) 我方军队军容整齐、装备精良。

提问:这两段与前文相比有什么情感上的变化?为什么?

a.能够说出主人公在情感上的变化:忧愁——自豪,并且能够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b.知道诗歌在情感上的转变,

但是不能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c.无法感受到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也不能做出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6段。

对“柳”的意象进行简单的赏析。

感受“乐景哀情”中散发出来的独特表现魅力,了解主人公缠绵、

提问:到了最后一段,主人公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1~3段相比有什么区别?

进行赏析:

当初离开时还是杨柳依依、满眼生机,现在回乡却是大雪纷

复杂的悲凉心境,体会到诗歌深层的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命流逝的无奈之感。

板书“乐景哀情”

飞、银装素裹,越接近故乡,

越是“近乡情更怯”啊!我心

中的痛苦又有谁能够明白?!

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a.能够说出主人公情感的变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无穷尽也。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熟悉的故乡景色更加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凄怆悲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将读者从主人公的回忆拉到现实,情景交融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最怕的不过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

化(由喜至悲),并且能够说出与1~3段情感的区别(前是痛苦忧愁,后是凄怆悲凉)。

b.知道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但是不能很好地区别两种情感之间的差异。

c.不能理解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总结上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2分钟)

回顾课上的所学内容(板书展示)。

如果有多余时间,全班再一齐朗读《采薇》。

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a.做笔记,将没有记完整的知识记下来;

b.无动于衷(教师提醒记笔记)。

巩固上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风(现实主义风格的诗集)

雅(大雅、小雅,贵族宴饮)

颂(用于祭祀)

赋——铺陈直述

比——比喻、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重章叠唱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自豪激昂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以乐景衬哀情

忧愁痛苦

凄怆悲凉

本文发布于:2024-01-22 22:0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00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主人公   情感   能够   学生   进行   表现   形式   重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