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03:33:48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焦元操)

望岳○1

杜甫

岱宗○2夫如何?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曾云○6,决眦入归鸟○7。

会当○8凌绝顶○9,一览众山小。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一二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两句把“望岳”转向“岳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中间四句先仰望泰山所见。“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下面两句由静景转为动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一种登山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1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又此作。

2[岱宗]指泰山。

○3[齐鲁青未了(liǎ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4[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6[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

○7[决眦(zì)入归鸟]长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

○8[会当]终当,终要。

○9[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本文发布于:2024-01-22 03:3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9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泰山   诗人   仰望   表现   描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